(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
中小型豬場多數屬于私人建制,在被大型企業收購后才開始開展逐步整改,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人員配置不合理、專業化程度不夠完善、生搬硬套免疫程度等等。規模化豬場不僅應在設施和技術上達到標準化,在人員、生產和管理中,不同的管理運營方式也會對豬場的效益產生不同的影響[1]。因此,需要嚴格執行企業的管理制度,用人制度應根據不同崗位的特點選拔適合的人進行管理規劃,制定嚴格、科學的操作流程,在糞便清掃、料食添加等方面逐漸使用機械系統代替原始的人工操作,通過精簡煩瑣的操作流程確保減少因個人因素帶來的工作效果誤差等。本文就中小型豬場朝向規模化過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并就與之相對問題提出對策。
在豬舍的選址上,應做到通風和陽光充足,增設水簾、排氣扇等設備用來調節豬舍內部溫度。按照產房、保育、配懷等不同生產主體進行功能區域的劃分。私人定制的中小型豬舍在籠舍定位欄、排污等基礎設施上存在較大的缺點。對于處于朝向規模化過渡的豬場,應該從基礎設施上進行整改。河南等地存在人畜同廁的養殖方式,容易導致寄生蟲疾病的發生。在規模化豬場的過渡階段在基礎設施上進行大力改造,按照相對標準的要求進行豬舍改建與環境整改。早期搭建的中小型豬舍人畜住處距離過近,生態環境治理以及養豬過程中的污染物處理等均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在排泄物疏通,飼料投喂等環節引進機械自動化設施代替人工操作。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用機械代替簡單工種的人力,能夠精簡人力,提高養殖效率的作用。在豬場養殖人員的配置上,應通過提高具備畜牧獸醫專業知識的人才占比,鼓勵更多具有相關科研和優秀診療技術的高校人才進入養殖生產一線。小型豬場除人才引進外,可幫助具備較豐富駐場經驗的“土獸醫”、技術員等完成技能轉型升級,貫徹“以防為主”的理念,以人為核心,發展模式轉型,朝專業化方向發展。依托于大型企業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過渡,且有條件的中小型豬場,應定期對駐場員工進行疫病防控相關專業技能的培訓,逐步灌輸科學種養的概念。此外,主管、場長等重要崗位應適當人員流動,加大人員聘用的考核力度和頻率,鼓勵有技術、有經驗、有專業知識的新生力量參與到生產環節。
在養豬過程中應該根據自身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養殖流程,尤其是免疫程序的制定,不可生搬硬套專家提出的免疫流程等較為理想的標準化操作。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流程的制定與引入是影響豬場實現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從豬不同日齡的生長、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需求的飼料配比,調整。定期進行豬瘟、豬繁殖與障礙綜合征病毒等較大危害的病原檢測,做好鼠、蟻等疫病傳播媒介的撲殺工作,對生產排放物應進行有效的清潔等。在配懷等相關環節中,應從早前的憑經驗判斷發情過渡到通過對GnRh、FSH等生產相關激素水平數據檢測[1,2],結合具體生產實際情況,對豬群的生長生理周期進行更為有效的掌握。在疾病的防控上也可通過監測跟蹤,圖形形式繪制數據圖進行相應分析。在養殖中,有條件的豬場,除獸醫房外,還應建設病原檢測的實驗室。通過血清學等相關生物檢測技術對本場豬偽狂犬病毒、豬藍耳病毒等較易出現變異的毒株進行較為及時的病料采樣、病原檢測等工作。除疾病病原檢測及疾病檔案相關建立外,可結合實驗室進行飼料配方的研究等相關工作[3]。
在散戶個體戶養殖的豬場中,多數會存在后備種豬產齡不合理等問題。在選擇上也應根據生產目的選擇豬種,逐漸淘汰老齡化等因素導致的繁殖性能低下的母豬。引入種豬需確保豬的健康質量。選用生產性能的較好的如長白、杜洛克等種公豬,選購前除了需要對其遺傳性能進行評估外,還應進行精液質量檢測以及相關病原的檢測,防止種豬精液活力或通過精液傳播疫病,造成引進豬舍的較大經濟損失。對于生產母豬的管理,應將不同日齡的母豬進行分欄、分區、分舍飼養,對于有肢蹄障礙等影響育種環節的種豬應予以淘汰。逐步建立種豬檔案,完善種系譜,逐漸完善并形成科學的育種體系。種豬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整場在規模化過渡時期及之后的綜合生產能力。除此外,對于可實施性飼養管技術的制定,與設備改造相匹配,能夠較好地提高豬群的經濟效益。鑒于種豬在整個豬場發展體系中的重要性,無論在公豬還是母豬的管理上,均應該通過生產大數據的記錄進行定期跟蹤,逐漸形成并完善科學管理流程。
除了上述常見問題及相應對策外,樹立消毒防疫理念,針對市場行情進行適時的生產調節等也是在中小型豬場朝向規模化過渡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在生態環境治理呼聲日益高漲的形勢下,豬場規模化養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無法達到規模化養殖的豬場將會面臨生態建設,社會輿論、市場競爭等多方面的壓力,最后為大流所淘汰,豬場規模化建設雖然存在諸多阻力,面臨著許多問題,但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