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樹州稱多縣扎朵鎮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稱多 815199)
便于放牧管理,合理利用草場,確保牦牛產量。外出放牧期間,可根據性別、生理、年齡等等,合理進行分群,確保牦牛群采食均勻,減少放牧帶來的困難。可將牦牛群,細分為:
泌乳牦牛群,有泌乳牦牛組群。每群100頭,盡量安排好的牧場。條件允許的,返牧后,酌情補飼,確保多產奶,早發情。泌乳牛群中,還有部分仍需繼續擠乳的母牦牛,可考慮單獨組群。
干乳牦牛群,由干乳母牦牛、初次配種母牦牛組群,一群有150~200頭牦牛。
幼牛群,由斷奶至周歲內牦牛組群。幼齡牦牛,性情活躍,合群性差。由此,與成年牦牛混牧,存在很大干擾性。由此,需單獨組群,控制在50頭左右適宜。
青年牛群,是指由周歲以上至初次配種年齡前的牛只組成的牛群。每群150~200頭。這個年齡階段的牛已具備繁殖能力,因此,除去勢小公牛外,公、母牛最好分別組群,隔離放牧,防止早配。
育肥牛群,是指由將在當年秋末淘汰的各類牛只組成,育肥后供肉用的牛群。每群150~200頭,在牛只數量少時,種公牛也可并入此群。對于這部分牦牛可在較邊遠的牧場放牧,使其安靜,少走動,快上膘。有條件的地區還可適當補飼,加快育肥速度。
以上對牦牛群的劃分,同群牦牛的多少,不是固定不變的。可根據放牧地形、草場規模、牦牛數量、管理水平等等,因地制宜的合理組群,以提升外出放牧的效益。
就牦牛脾性,屬粗暴型,性野,易驚。但是,很合群。早期訓練,形成的條件反射,短時間不易消失。由此,牦牛群放牧,多數為一個放牧員,丟失牦牛的情況不多。
根據牦牛易驚的特性,牦牛群進入放牧地后,放牧員不宜緊跟牦牛群,以免牦牛到處游走而不安靜采食。為防止牛只越界和害狼偷襲,放牧員可選擇一處與牦牛群有一定距離,能顧及全群的高地進行守護、瞭望。
控制牦牛群使其聽從指揮的方法是,放牧員用特定的呼喚、口令聲,伴以甩出小石塊。用小石塊投擊離群的牦牛,一般多采用徒手投擲,投擲距離遠及數十米。距離較遠時也可用放牧鞭投擲。石塊的落地,以及它在空中飛行的“嗖嗖”聲,和放牧鞭的抽鞭聲,都是給牦牛的警告和信號。牦牛會根據石塊落地點和聲響的來源,判斷應該前去的方向。放牧員利用放牧鞭驅使牦牛前進,集合或分散。走遠離群的牦牛,聽見鞭和飛石的聲音,以及落石點,會很快地合群。
牦牛放牧的日程安排,因季節差異、牦牛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總體的放牧原則,夏秋季早出晚歸,冬春季遲出早歸,
夏秋季放牧,重點抓好膘情,做好配種,提升泌乳產量,為牦牛越冬打好基礎。同時,確保當年屠宰牦牛準時出欄。一旦進入夏秋季節,放牧牦牛群應及早向夏秋牧場過渡,每天行程控制在10~15km為適宜。
夏秋季節,酌情延長放牧時間,確保多采食牧草。中午氣候炎熱,選擇陰涼處休息。出牧時,由草質差的牧場,向草質好的牧場過渡。牦牛剛出牧,因饑餓,牧草把控不嚴。頭天牧場,可重復放牧一次,提升牧草利用率。牧場草質較好,應管理好牛群,做到橫隊采食,確保吃草均勻,避免踐踏草地。
當定居點距牧場2km以上時就應搬遷,以減少每天出牧、歸牧趕路的時間及牦牛體力的消耗。帶犢泌乳的牦牛,10d左右搬遷一次,3~5d更換一次牧地。此外,為保護草地資源,改善植被狀態,應做好輪牧計劃,及時更換牧場,確保牛糞均勻播撒草場,為牧草提供養分。同時,控制寄生蟲感染。
冬春季放牧,重點保膘、保胎。避免乏弱,能安全過冬。妊娠母牛,做好保胎工作,確保安全產仔,提升成活率。
冬春季,利于放牧時間有限,應利用好中午暖和這段時間,做好放牧和補水工作。晴天放牧,盡量遠處放牧。陰雨天放牧,選在低洼山灣。而且,放牧盡量順風向。懷孕母牛加強護理,避開冰灘放牧,謹忌用冷水飲服。剛進冬春季節,多數體壯膘肥。早先,可選邊遠牧場放牧,盡量延遲距離定居點的牧場放牧。冬春季節,雨雪較多,應留意氣候變化。
放牧草場質量差,草質不均,用散牧效果好,讓牦牛群較分散的自由采食,確保在更大面積,采食更多牧草。冬春季節,一年中牧草最乏弱。由此,正常放牧外,條件允許的,可適量補飼。尤其風雪天,外界溫度低,嚴寒對牛只威脅大時,可停止放牧。棚圈中,通過適補飼,確保牦牛膘情,有利于安全越冬。
牦牛的放牧管理,因生態環境、生產方式等的不同而略顯差異。
重視放牧管理工作,一則合理組織牦牛群,可根據性別、生理、年齡等等而定。分群得當的話,更便于放牧管理,合理利用草場,確保牦牛產量,確保牦牛群采食均勻,減少放牧帶來的困難。二則,根據季節不同合理輪牧,放牧的日程安排,因季節差異、牦牛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務必做到:夏秋季早出晚歸,冬春季遲出早歸,夏秋季放牧,重點抓好膘情,做好配種,提升泌乳產量,確保當年屠宰牦牛準時出欄。冬春季放牧,重點保膘、保胎。避免乏弱,安全過冬。做好保胎工作,確保安全產仔,提升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