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縣畜牧獸醫局,山東泗水 273200)
胃腸炎有著高傳染性特點,一旦某一頭生豬感染該病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將會傳染所有豬群,嚴重影響養殖戶經濟投入。因此,生豬養殖過程中應時刻觀察生豬異常行為,一旦發現感染傳染性胃腸炎應進行科學臨床診斷,及時防治,從而避免病菌擴散。
生豬傳染性胃腸炎發病潛伏期較短,一旦感染14~120h即可發病,新出生幼崽感染臨床癥狀為嘔吐、腹瀉、糞便成乳白色;伴隨著病情的變化逐步呈現綠色、黃色病并帶有腥臭味。患病生豬會出現脫水、體重下降,幼崽成活率較低。由于新生仔豬身體各項機能未發育成熟、抵抗力較差;若得不到良好的養殖環境與方法通常發病一周后死亡。不過,伴隨著生豬日齡的增加,其死亡率也會降低。
不同年齡生豬都可能感染胃腸炎,生豬糞便、乳汁、空氣都可能成為病菌傳播途徑。健康生豬和患病生豬糞便、污染空氣接觸,經過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哺乳期母豬乳汁傳染至幼崽。傳染性胃腸炎集中于冬春季節,傳播迅速,對生豬養殖造成威脅。
由于傳染性胃腸炎有著高發病率并傳播迅速,患病生豬會出現嘔吐、腹瀉表現、糞便內帶有消化的乳凝塊。伴隨著病情的加重繼而出現脫水,患病生豬食欲減退,病情較輕的3周齡生豬可能自行恢復健康,不過容易造成生長發育遲緩。根據該病病例診斷,生豬脫水、胃腸道帶有乳凝塊、胃黏膜底部充血、出血基本可以確診傳染性胃腸炎。此外,根據組織學變化轉為小腸絨毛微縮變短,腸上皮變性顯著,出現細胞浸潤問題。基于臨床角度分析,發病生豬臨床表現為嘔吐、腹瀉、幼崽糞便內無凝塊。經過對已經死亡的生豬剖檢發現,空腸絨毛為無邊際性萎縮,初期診斷為傳染性胃腸炎。
另一方面,病情診斷時也可以通過免疫熒光法與RT-PCR診斷,免疫熒光主要是通過實驗室診斷得到病豬空腸、回腸長壁刮取物制備涂片展開熒光染色,經過顯微鏡觀察若呈現熒光色表示為陽性。這種方法操作簡單,并且可以迅速得到診斷結果。而RT-PCR則是進行糞便病毒檢驗,同時能夠診斷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呼吸道冠狀病毒,對擴增產物展開測序進而區分各種類型病毒。
豬傳染性胃腸炎潛伏期短,做好疾病控制與預防應從疫苗注射、圈舍管理、治療等多方面進行。一旦發現生豬患病首先應隔離,其次對癥下藥,做到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對此,筆者就豬傳染性胃腸炎防治方法進行分析。
生豬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應對生豬進行定期疫苗注射與防治,這也是防治生豬感染胃腸炎的有效預防方法。首先,弱毒凍干疫苗。該種疫苗針對孕期母豬的保護,避免幼崽受到影響,可以為母豬注射胃腸炎弱毒凍干疫苗。其注射時間應在母豬生產前25~30d,抑制病菌擴散,保護幼崽健康出生;有效達到預防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幼崽身體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病毒可以為幼崽注射疫苗,在幼崽身體形成保護。其次,二聯滅活疫苗。該疫苗也能夠有效達到預防作用,還可以達到殺菌作用,預防腹瀉。注射過程中要注意將接種對象分割,提升生豬抑制病毒水平,保證健康生長。
因為胃腸炎有著較大傳染性、病情擴散迅速,不管是疫區引進的生豬或是其他途徑引進,都應先隔離喂養,緊密觀察生豬有無嘔吐、腹瀉癥狀。若出現生豬疑似病癥并做好隔離與消毒工作,通常隔離時間應在45d;換季時做好保暖工作,防止溫差較大影響生豬養殖。養殖人員也要做好圈舍清潔、消毒工作,消毒劑為29%石灰乳、1%來蘇水、3%福爾馬林。此外,保持圈舍良好的通風與環境衛生,確保生豬健康生長。
若生豬確診感染腸胃炎首先口服藥治療,灌服,保證腸道吸收。因為該病具有病毒性,不盡早治療極容易導致繼發感染從而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率。對此,建議使用抗菌物防止繼發感染問題;若條件允許,對生豬做藥敏實驗,對癥治療保證生豬健康生長。也可以選擇霉素、頭孢類藥物。使用生物藥劑治療或是使用注射健康豬血清,口服外用同時治療,通常在3d后就會有好轉效果。在治療時,應根據病豬年齡與身體條件科學治療,在養料內加入適量的白頭翁散;對于患病嚴重的生豬可以通過頭孢、穿心蓮采取肌肉注射。治療階段還應防止生豬脫水、后續感染問題,可以補充葡萄糖補液治療,防止脫水現象。
伴隨著生豬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生豬疾病預防與控制也得到了重視。通過對生豬成長時期觀察,盡管豬傳染性胃腸炎和其他疾病特征相近,但疾病的發生對生豬生長造成較大影響,如不得到及時治療將引發死亡。豬傳染性腸胃控制應立足于多方面、全過程,一旦發現應及時隔離并做好治療工作,防止疾病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