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縣畜牧局,四川中江 618100)
豬丹毒目前多數為散發或流行經過,個別地區為暴發性經過。
目前,不同日齡階段均有發病報道,其中以育肥豬的發病率最高。此病傳染源為病豬和健康帶菌豬,致病菌隨排泄糞便、唾液、鼻分泌物等排出體外,污染壤土、飼料等經消化道、破損皮膚等感染。此病目前四季可發,尤其炎熱多雨季節多發。
本病可分為急性型(敗血型)、亞急性型(疹塊型)。其中急性型常見,體溫可升高至41℃以上,精神不振,鼻鏡干燥,結膜充血,減食或停食,口渴,大便干燥,突然死亡;在耳根、前胸、背部、腹部、大腿上均出現形狀、大小不一、界限明顯、扁平腫脹的紅色疹塊,指壓退色。
疹塊型病較輕,常呈良性經過,1~2d在身體不同部位,尤其胸側、背部、頸部至全身出現界限明顯、圓形、四邊形、有熱感的疹塊,俗稱“打火印”,指壓退色。疹塊突出皮膚2~3mm,大小約1厘米至數厘米,從幾個到幾十個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伴隨口渴、便秘、嘔吐、體溫高。病程約1到2周,偶見癥狀惡化或轉為敗血型。
隨著養殖業向著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養殖戶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斷提高飼養密度,導致病原體傳播機會大大增加,提高了暴發本病的可能。
混合感染、繼發感染、免疫抑制等都是近幾年豬病難防的重要原因,豬丹毒的散發和季節性暴發可能與多種原因如豬藍耳病病毒、圓環病毒2 型、霉菌毒素等引起豬群免疫力下降密切相關。
經藥敏試驗,致病菌——豬丹毒桿菌對青霉素較為敏感。為此,急性感染病例,可嘗試用速效青霉素治療。2次/d,連續用3~4d。或者,嘗試用長效青霉素治療,1次用藥后,間隔48h,需重復用藥 1次。具體用藥方法,肌肉注射。用量10kg體重用1ml,治愈效果明顯。其間,飼料中配用青霉素V鉀,每噸飼料用200g,連續用1~2周,有不錯的治愈效果。這樣的用藥同樣適用于有此病規模化流行的情況,經早期預防效果不錯。
此豬群的患病病例,同樣適用于青霉素治療,藥效快,效果顯著。如果患病病畜為急性流行,可嘗試用短效青霉素治療,每天注射2次,連續用4~5d。如果為急性發病病例,可嘗試用長效青霉素注射液。一般按規格用藥,24h后即可恢復病情。此病流行期間,發病病例較多,有必要進行全群注射給藥。可先用飲水給藥,而后拌料給藥。飼料中,可用青霉素V鉀200g/t;或者,用四環素 500g/t。這樣的用藥效果更好些,青霉素V鉀同樣適用于此病流行初期的預防性投藥。在用藥治療期間,頻繁有感染病例出現,應注意圈舍的消毒衛生,注意營造良好的康復環境,以縮短此病的康復療程。
豬丹毒危害較大,對此病的防控,應注意多種防病措施的綜合利用。
其一,健全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在多種豬病的防控實踐中,健全生物安全體系被看作是科學防病的有效措施。為此,應做到加強豬群管理,嚴格控制養殖密度。飼喂管理過程中,減少混群的次數,控制不良應激。改善喂料條件,禁用霉變料草,確保喂料營養全價。嚴格全進全出,堅持封閉化管理,注意消毒衛生,執行標準化、規范化飼喂制度,增強生豬抗病體質。堅持自繁自養,嚴格引種檢疫,避免隱性病豬引進。
其二,做好接種防疫工作。經防病實踐證實:定期用豬丹毒弱毒菌苗或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凍干苗接種,能大大降低豬群中豬丹毒感染的病例。具體用量及用法,參照如下。60~75日齡仔豬,安排首免,用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苗,每次5ml,經皮下或雞肉注射,3周可產生強免疫效力,有效免疫期為半年。后期,注意每年的春秋兩季,預防性注射1次,基本上能控制住此病的流行。用豬丹毒弱毒菌苗,肌肉注射,每次用1ml,有效免疫期為9個月。用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苗,大小豬用,每次一律用1ml,有效免疫期達半年之久。
其三,發病豬群的應急處理。一旦有豬丹毒病例,立即對全群測溫,發現陽性病例立即隔離。同群中未發病豬只,嘗試用青霉素預防注射,能遏制病情的擴散。待疫情得到控制時,注意全群的大消毒。同時,配合用菌苗注射,起到鞏固防疫效果的目的。后期治療無效,慢慢轉變為慢性病例的,應立即淘汰不用,避免此病的帶菌傳染。
其四,對致死病例的出現。一旦有豬丹毒流行,短時間內應控制生豬的流動,避免病情的擴散和蔓延。病死豬為重要的傳染源,發現有致死病例,禁止宰殺食用,更禁止隨意丟棄,必須深埋、焚燒等嚴格無公害處理,以控制此病的擴散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