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樂
近年來,鄲城縣小麥播種面積穩定在120萬畝以上,單產穩定在1000市斤左右。如何確保鄲城縣小麥高產優質,是鄲城縣農業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2011年單產創歷史新高,而2012年和2013年單產又有所下降,2014年單產有所回升,2015年和2016年單產又有不同程度回落,2017年單產再創歷史新高,2018年單產又有回落。在小麥生產實踐中,通過總結得出了鄲城縣小麥高產穩產栽培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1、整地質量差。鄲城縣95%以上的地塊都是旋耕后種植小麥。旋耕地塊耕層淺,常常耙不實,致使小麥生長發育不良,次生根生長量少,分蘗數量少,既不抗旱也不耐凍,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降低。
2、小麥根系生長環境惡化。近些年,鄲城縣小麥次生根生長量明顯不足,常常造成春節過后小麥發黃不長,小麥根腐病、紋枯病發生早,發生重。主要原因是小麥根際土壤環境持續惡化。主要表現在重金屬含量超標,土壤酸化現象逐年嚴重,土壤板結,除草劑殘留超標,土壤微量元素缺乏,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團粒結構不易形成,土壤中致病病菌增加而有益活性菌持續下降等等。
3、科學施肥面積太少。鄲城縣小麥施肥大多重施磷肥和尿素,一大部分農戶不施用鉀肥,只單施復合肥,施有中微量元素和生物有機肥的農戶更是少之又少。
4、播量過大。鄲城縣小麥畝播量已普遍達30市斤以上,個別農戶達到40-50斤。大播量給鄲城縣小麥生產中后期帶來很多隱患。如病蟲害發生嚴重,凍害、倒伏發生率提高等等。
5、藥劑拌種重蟲輕病。鄲城縣小麥拌種主要防治對象為地下害蟲和蚜蟲。而針對病害的優質拌種劑推廣面積甚少,沒有針對小麥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實行科學拌種。
6、重治蟲輕防病現象普遍。絕大部分農戶只見蟲施藥,小麥病害預防意識淡薄。特別是在小麥生長中后期,更不知道如何選用藥物和葉面肥。
7、病蟲害和自然災害頻發重發。2012年小麥赤霉病暴發重發,2013年小麥倒春寒危害嚴重,2015年小麥全蝕病重發生,2016年小麥赤霉病再次嚴重,2017年小麥全蝕病偏重發生,2018年小麥葉枯、葉銹、紋枯病和赤霉病偏重發生。
8、小麥全程健身應變栽培技術落實不到位。鄲城縣農民重種輕管,生產管理僅限前期追肥澆水,見蟲打藥,對病害和重大自然災害不知道如何預防。
9、基層農技人員特別是農資經銷商素質低。農村務工人員現狀要求必須對他們進行有效地開展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但眼下基層農技人員數量少,素質不高,推廣手段和方式落后。加上沒有技術推廣和培訓經費,一線農資經銷商缺乏有效的技術培訓,服務農民意識薄弱,致使優質農產品推廣速度緩慢等。
根據近年來我縣主要病蟲草害發生特點和防治的成功經驗,現提出小麥病蟲草綜合防治技術要點,供參照執行。
1、播種期
根據近年鄲城縣小麥適種品種、耕作栽培特點和病蟲草害消長趨勢,鄲城縣麥播期病蟲害主要防控對象是:全蝕病、紋枯病、蠕孢菌根腐病、鐮刀菌莖基腐病、孢囊線蟲病、梭條斑花葉病毒病、地下害蟲、小麥吸漿蟲等,同時預防銹病、白粉病、蚜蟲、灰飛虱等苗期病蟲害。
(1)強化農業措施,搞好小麥健身栽培。一要優化種植制度。在全蝕病、孢囊線蟲病、梭條斑花葉病毒病嚴重發生區,可推廣與非寄主作物輪作的措施減輕和控制其危害。二要選用抗病蟲品種,孢囊線蟲病和梭條斑花葉病毒病重發區要以推廣抗病品種為首要防控措施。三要進行種子精選。赤霉病發生較重年份,病粒較多,要強化種子精選,去除病粒和破損粒,減少鐮刀菌莖基腐病菌攜帶量。四要強化健身栽培。秋熟作物收獲后,要清除并集中處理病殘體,鏟除田邊地頭雜草,進一步擴大機耕深耕和深松面積,按照“秸稈還田必須進行深耕,旋耕播種田塊必須耙實”的技術要求,精細整地,打好播種基礎。要根據土壤養分狀況進行科學施肥,主要增施腐熟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改善土壤質地和肥力狀況。根據當地實際,嚴格控制播量、播種深度,要適期遲播,確保足墑下種。
(2)大力普及種子藥劑和土壤處理技術,高效預防多種病蟲危害。種子藥劑處理(包括包衣和拌種)和土壤處理是一項簡便、安全、高效的預防病蟲技術,也是貫穿我國植保方針和綠色植保理念的重要措施。科學包衣拌種不僅可以預防地下害蟲和多種土傳種傳病害對出苗的影響,而且可大大降低苗期病蟲害的發生危害,對保證苗齊苗壯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應把推廣此技術作為秋播病蟲害防控的重點工作,及早安排,強力推進。要積極推廣高效、安全的新型農藥,杜絕使用國家明令禁用的農藥品種,嚴禁假劣農藥流入市場,確保農藥生產及人、畜安全。
A、防控檢疫性病害全蝕病。對零星發病的麥田必須在造墑后,畝選用50%多菌靈1公斤+15%粉銹寧1公斤+100公斤水,隨水灌入土中或噴于地表,然后翻耕整地;或畝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2公斤+100公斤水噴于地表或兌細土50公斤撒于地表,翻耕整地;或畝用50%多菌靈3公斤或70%甲基托布津2公斤+100公斤水噴于地表,然后翻耕再播種。
對全蝕病重發區,應全部使用專用殺菌劑12.5%硅噻菌胺 (全蝕凈)20毫升拌種10公斤,或應用40毫升3%的苯醚甲環唑(敵委丹)加20毫升2.5%咯菌晴拌種10公斤,堅決杜絕白籽下地。對新病區和零星發生區,可使用60毫升3%的苯醚甲環唑或20毫升2.5%咯菌晴(適樂時)拌種10公斤;無病區采用20毫升2.5%咯菌晴(適樂時)拌種10公斤。
B、防控發病廣、危害重的紋枯病 、蠕胞菌根腐病和鐮刀菌莖基腐病。預防以上病害可選擇使用3%的苯醚甲環唑(敵委丹)40毫升加2.5%咯菌晴(適樂時)20毫升,或6%戊唑醇(立克秀)10毫升,加水300-500毫升拌麥種10-15公斤,拌種后要堆悶6-12小時,晾干播種,兼治小麥銹病、白粉病。采用35%吡蟲啉50克加水300-500毫升拌麥種10公斤,可顯著控制秋苗期和早春的麥蚜及灰飛虱,預防黃矮病和叢矮病發生。
C、防控地下害蟲(蠐螬、螻蛄、金針蟲)吸漿蟲。地下害蟲在秋冬季為害小麥幼苗,以成蟲或若蟲咬食發芽種子和咬斷幼根、嫩莖、或咬成亂麻狀使苗枯死,并在土表穿行活動成隧道,使根土分離而缺苗斷壟。越是苗稀危害越明顯,危害重者造成毀種重播。防控地下害蟲和小麥吸漿蟲并重或單獨重發區,可應用3%甲基異柳磷或辛硫磷顆粒劑進行土壤處理,每畝使用2-2.5公斤,犁地前均勻撒施地面,隨犁地翻入土中。多種病蟲混合重發田塊,要大力推廣殺菌劑和殺蟲劑混合拌種或種子包衣技術,同時防控早期多種病蟲害。
2、苗期化學除草
苗期化學除草,具有成本低、作業效率高、安全系數大、見效快、防效好等諸多優點,一次施藥基本能夠控制全生育期雜草危害。以播娘蒿、薺菜、米瓦罐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畝用75%的苯磺隆干懸浮劑1-1.8克兌水30-40公斤噴霧;以野燕麥、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畝用6.9%驃馬乳劑60-70毫升或90%惡唑草酯50毫升進行莖葉
噴霧;以節節麥發生為主的麥田用3%世瑪水分散粒劑30克進行莖葉噴霧;對豬殃殃發生嚴重的田塊用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乳油每畝50-60毫升進行防治,對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混發的麥田可根據雜草種類選用上述對路除草劑混合噴灑。除草劑使用宜在主要雜草種類基本出齊以后,小麥3-5葉、雜草2-4葉期,日均5度以上的晴天,進行均勻施藥,以保證防除效果,防止藥害發生。
3、返青拔節期
返青拔節期的防治重點是小麥紋枯病、條銹病、全蝕病,挑治麥蜘蛛。
防治紋枯病第一次用藥時間掌握在2月中旬,用12.5%烯唑醇20-30克或20%三唑酮40-50克或25%戊唑醇20克加水40-50公斤,對準小麥莖基部噴霧,間隔15天一次,連用兩次。小麥全蝕病發生區,在拌種基礎上,于小麥播種20--30天即3葉期,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500--1000倍順垅噴霧,返青期再噴一次。當小麥市尺行長達到麥蜘蛛200頭或麥長腿蜘蛛100頭的防治指標時,可選用1.8%阿維菌素乳油每畝8-10毫升兌水50公斤噴霧進行防治。從拔節期到抽穗揚花期,應特別加強對小麥條銹病的査治工作,要在準確查治的基礎上,繼續大力推廣“準確檢測,帶藥偵查,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的防治經驗,下決心搞好病害的早防早控。在及時消滅傳病中心的同時,還要在4月下旬至5月初普遍噴藥一次,預防病害大面積暴發流行。
4、抽穗揚花期
抽穗揚花期防治的重點是吸漿蟲、條銹病、白粉病、葉枯病、赤霉病等。此期是開展小麥吸漿蟲蟲蛹期防治最為關鍵的時期,應加強監測,當吸漿蟲幼蟲上升到土表活動時,每畝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200-250毫升兌適量水,拌細土25公斤制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然后淺鋤,使藥劑翻入土中,再澆水,或畝用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2-3公斤拌細土20公斤,均勻撒施于土表。
要繼續加強對小麥條銹病的防控,在發病初期及時進行藥劑防治,防治蔓延。每畝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克,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0-60克,或25%丙環唑乳油30-35克,或25%戊唑醇粉劑20克,或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40-50毫升,或10%己環唑懸浮劑20-30毫升兌水50公斤噴霧,間隔7-10天,連續噴施2次。同時可兼治葉銹病、白粉病、葉枯病等其他多種病害。
在小麥抽穗揚花期,特別是當遇到3天以上的連陰雨天氣時,應立即噴藥預防赤霉病。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100克或多菌靈膠懸劑、微粉劑800克兌水50公斤噴霧,也可以選用戊唑醇、咪酰胺、氰烯菊酯等新型農藥進行防治。防治的關鍵時期是齊穗至始花期,堅決做到雨前噴藥預防,雨后再補噴。
5、灌漿期
灌漿期是多種病蟲害危害高峰期。此期預防重點是麥穗蚜、吸漿蟲、白粉病、葉枯病等。要根據病蟲發生的種類和程度,統籌兼顧,科學配方,混合作業,綜合防治,確保一噴多效。當小麥白粉病、銹病、蚜蟲達到防治指標后,每畝可選用抽穗揚花期推薦使用的殺菌劑加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克,或40%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或3%啶蟲咪20毫升,25%噻蟲嗪懸浮劑2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或2.5%氯氟氰菊酯20毫升,或2.5%聯苯菊酯20毫升兌水50公斤噴霧。對蚜蟲重發地塊,可把上述不同類型的殺蟲劑混合施用。上述配方中每畝次再加入磷酸二氫鉀200克還可以起到補肥增產的作用,但要現配現用。
當田間手扒麥壟見到1-2頭小麥吸漿蟲成蟲時,每畝用40%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或2.5%輝豐菊酯25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等藥劑兌水50公斤噴霧,或用80%敵敵畏80-100毫升拌上適量麥麩或細土在傍晚撒于田間,進行熏蒸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