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俊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大產業,社會各界對于農業的化肥農藥的使用情況越來越關注。化肥農藥在農業產業中被廣泛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作物的質量,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我國糧食農作物的供給量。近些年來,農業產業中,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越來越高,不僅提高了農作物種植者的成本,還污染了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因此,推進化肥農藥減量是社會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
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大產業,其主要生產力就是農村的農作物種植,但是由于農民缺乏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只是簡單的追求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減少種植過程中的勞動量,從而忽略了農藥化肥過多使用對我國的環境產生的影響。另外,由于種植戶較多,所以農藥和化肥科學使用的方法推廣效果并不好,并不能利于改善農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同時,我國缺乏相對應的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導致農民在種植的過程中并沒有先進的種植技術作為指導。除此之外,還沒有完整農業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對農業的生態環境缺乏一定的管理保護,并且在相關部門進行環境保護過程中沒有法律法規可以依據,阻礙了對于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農民對于化肥農藥的認識程度不高,通常只了解“碳銨”與“二銨”兩種化肥。并且農民在使用化肥的過程中,通常只使用一種肥料或者加大肥料的使用量,肥料使用量并沒有科學的依據,此現象在我國農村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普遍存在,從而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化肥使用的浪費,提高了種植成本,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土壤情況失去平衡,不利于下次種植。
農民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并沒有明確的針對性,也沒有相應的科學依據,普遍農藥使用量超標或者沒有達到標準。同時對于農藥的作用沒有詳細的認識,導致亂用農藥的現象,從而在種植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另外,對于農藥的不科學使用,導致雜草產生抗藥性,不僅造成了農藥的浪費,還提高了種植成本,對日后的農作物種植也造成了影響。
規模種植地不同于農民農作物的種植,在對于化肥、農藥的使用上根本不注重成本,而是盲目的追求農藥化肥的品牌效應。在對農藥化肥使用的過程中,并不是根據種植的農作物生長情況來決定使用情況,而是盲目“追風”,并沒有自己的主見。從而造成了農藥化肥資源的浪費,同時降低了土地的質量,并且影響了農作物的質量。破壞了種植地的生態環境,導致農作物的重茬病害情況越來越重,阻礙了正常的農作物種植周期,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
化肥農藥的不科學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土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另外還會對化境安全產生威脅。對于上文分析的化肥農藥的使用現狀,推進化肥農藥的減量使用勢在必行。相應國家相關規定的號召,盡量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促進農業種植方式的轉變速度,調整農作物種植的結構,有效降低種植成本,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我國第一大產業就是農業,農業的主體則是農民,農民對于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推動農民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對全國推廣農藥化肥減量使用具有重大的意義。為了有效的促進農藥化肥減量使用,就需要加大對農藥化肥使用的科學方法,宣傳施肥的理念同技術,從根本上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與此同時,對于售賣化肥農藥的經營人員也需要進行技術培訓,提高售賣要求標準,進而提高化肥農藥經營人員的素質,提高農民在種植過程中農藥使用的技術水平,為達到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奠定基礎。
規模種植地同農民種植不同,其種植的面積較大,且種植種類多,對于社會的影響程度高。但是,規模種植地的種植人員水平參差不齊,部分規模種植地內既具有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同時也有專業素質較低的種植人員。因其對于社會的影響力度較大,所以就需要發揮有效的引導作用,加快提高農業種植水平的速度,對不同的農作刊物加以利用,加大科學合理的化肥農藥的使用方法,逐步實現農藥化肥的減量使用目標。
經營,不具備專業的農業種植知識,沒有科學的農藥化肥使用方法,并且還有部分經營者對于農藥的了解并不夠專業,不能系統的對農民使用化肥農藥的使用進行指導,因此需要對化肥農藥的經營者進行系統的培訓。進而提高經營者的專業素質,并且有效的提高了經營的“門檻”,從根本上為化肥農藥使用量的零增長奠定基礎。
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使用,土壤退化、污染、基礎地力下降等問題突出,已成為制約化肥農藥減量的關鍵因素。通過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提高耕地基礎生產能力,確保在減少化肥農藥投入的同時,建立土壤重金屬監測機制,對重點超標區域通過植物修復、物理修復等方式進行土壤修復,實時監控重要農產品基地土壤重金屬情況,可以及時阻止重金屬超標的農業投入品進入農產品生產核心區域,確保糧食和農業生產穩定發展。
總之,推進化肥農藥的減量使用,不僅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還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國土地的生態環境,維護了環境生態的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科學合理的使用化肥農藥,降低農民的種植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保障我國農作物的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的安全,為共建和諧社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