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都市農業是利用鄉村的設施與空間,農業生產的場地、產品、生態環境、自然景觀、人文資源及經營活動,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人們對農村與農業的體驗,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產業形式。目前,郊區農業的發展面臨諸多障礙,生產空間有限,機械化操作難度大,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等,為此,要解決這些發展上的障礙就要充分利用本地優勢,轉變郊區農業發展方向,引導郊區農業由生產型農業向功能型農業轉變,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生態游,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一)發展都市農業有利于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村自然、文化資源。都市農業除了提供采摘、銷售、觀賞、垂釣、游樂等活動外,部分勞動過程可以讓旅游者親自參與、親自體驗,農村豐富的鄉土文物、民俗古跡等多種文化資源,可供參觀,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參與者更加珍惜農村的自然文化資源,激起人們的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興趣,也進一步增強人們保護自然、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二)發展都市農業是增加農村就業機會的有效途徑。都市農業將農業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擴展,擴大了農業的經營范圍與服務領域,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發展都市農業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的發展,縮小城鄉差別。都市農業可以增加農民與城市居民之間交流與溝通;同時,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面貌的改善,提高農民的素質和生活品質,縮小城市差別,促進農村社會的進步和城市鄉村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四)發展都市農業為人們提供新的活動內容,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隨著城市人口的集中,經濟的發展和都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身居城市的人們,逐漸被“水泥叢林”所包圍,被“柏油沙漠”所環繞,被“三廢”和嗓音污染所困擾,“都市綜合癥”隨之而來。都市農業集農業勞動、農產品生產及休閑、度假于一體,給人們增加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內容,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活動空間,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
(五)發展都市農業擴大農業經營范圍和規模,減少農產品的運銷環節,增加農民收益。發展都市農業,把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解決部分農產品運銷層次多的問題,避免了運銷商的中間獲利,這無形中增加了農民的收益;同時農民也可以從提供休閑服務中獲取合理的報酬,增加收入。
(六)發展都市農業擺脫農業發展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區農業面臨著耕地面積小,規模化生產難以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壓力大等諸多障礙。都市農業拓展了農業的發展領域與范圍,增加了其發展空間,也提高了農業的經濟地位,并可緩解農業對環境的污染,有利于我區農業經濟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我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市民支付能力提高。2017年城市市區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7022元,據市旅游局調查一日游愿意承擔100元以下的人占29.44%,愿意承擔100-200者占43.51%,200-300元者占14.11%,這可以滿足定位于普通市民的觀光休閑的都市農業項目的消費需要,都市農業的目標市場在城市,哈市總人口970.23萬人,城市人口近400萬,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潛在市場將逐步變成現實。
(二)自然環境及地理位置優勢。發展都市農業以由城市中心向外近郊發展為宜。周邊無工業化城市,生態環境優雅,空氣清新,水源潔凈,無工業污染,大氣、土壤、水進行檢測,均達到優秀指標,是供人們休閑、度假、觀賞、游玩的最佳基地。
(一)發展都市農業應處理好幾大關系
發展都市農業,要正確處理好農業生態產出與經濟產出的關系、農業產業開發與農業區域開發的關系、農業現代化與傳統文化保存的關系,理順了上述關系也就對都市農業的發展有了明確的定位,發展才不會夭折,這樣才能使都市農業健康發展。
(二)發展都市農業應樹立的幾個理念
發展都市農業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一是引導消費、營造市場的理念;二是合理布局、創新構思的理念;三是農業產出的多元化理念;四是加快農業由生產型向功能型轉化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質量型農業、創收型農業、生態型農業和服務型農業的相互融合,發展都市農業的。
(三)發展都市農業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
發展都市農業需要政府引導和支持,政府應把都市農業的發展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使之成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市農業發展的歷程表明,都市農業的出現是社會城市化到一定程度后出現的一種農業型態,是農業擺脫弱質、微利,并參與第三產業的有效途徑,是農業發展的更高階段。我們應把都市農業的發展作為農業產業化和建設農村小康的重要內容來大力推廣,以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