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芳
當前,為了激發農業生產活力,促進農業農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種養大戶及家庭農場等為主要構成,成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家庭農場作為最具發展前景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其培育路徑應該如何實施?現將就此展開闡述。
家庭農場的可持續性發展,離不開土地這一基本要素,現階段農村土地信托的實踐越來越多,應該從法律層面、政府層面以及所有權人等方面制定配套措施。一是制定農村土地信托特別法。明確信托登記制度,由誰來登記、怎么登記、哪個部門登記,搭建一個信托業法律框架。二是強化政府在農村土地信托流轉中的行政責任。土地信托是新事物,尚處于實踐和探索階段,政府在引導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土地所有權歸集體,農村土地承包權歸農戶,在此基礎上放活經營權;堅持推行合法、自愿、有償的市場化流轉;堅持土地農業化用途不變,不損害其復耕能力。三是賦予農村土地所有權人監督權。土地信托改變了原有的農地關系,委托人即承包權人只要在土地承包期限內,可以自由設立信托,而土地所有權人被排除在信托關系之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委會等作為土地所有權人代表,理應保護農村集體土地不被惡意損害。為此,法律必須賦予土地所有權人一項法定的監督權,具體體現為所有權人可以依法審核信托合同,審查是否簽訂合法有效的書面信托合同。
只有處理好家庭農場與小農戶之間的利益,小農戶才能積極參與征地,而為小農戶提供基本利益保障是小農戶參與家庭農場經營組織的前提條件,只有這樣,家庭農場經營組織與小農戶之間才能建立更穩定的利益關系,可以通過規范雙方契約關系來完善土地承包政策,以此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考慮到合同的價格條款和支付方式要有利于縮短小農戶銷售款的結算周期,所以盡量采用小農戶習慣的支付方式,此來提高小農戶參與征地的積極性。同時,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三權分置),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
在家庭農場發展過程中,要通過制定補貼措施和激勵制度支持和引導家庭農場的發展。在制定合理的補貼政策方面,為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家庭農場提供購買農機具補貼、土地流轉補貼和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并制定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為農場主建設加工車間、倉儲設備、烘干塔等農用基礎設施提供相應比例的資金支持,為家庭農場主減輕負擔。盡快把農業保險納入“支農”系統規劃中,制定相關法規,完善法律法規中關于此問題的規定,同時制定一定的優惠政策。首先一定要將農業保險的相關問題進行制度化,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來保障農業保險在家庭農場面臨風險時可以有效地發揮作用,同時這些體系也將對農業保險進行規范和監督。
農技支撐體系在培育家庭農場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保證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農技支撐體系落實到位,幫助家庭農場通過新技術和新方法降低經營成本,提高農業經營的凈收益;家庭農場的培育,須要了解他們的訴求意愿和現行農技推廣與采納存在的主要問題,對癥下藥,使對家庭農場的扶持能卓有成效,農技支撐體系的改革能找準方向。同時,加強信息化建設,促進優勢產業和主推技術相結合。比如病蟲害預報系統、農情信息系統、植物檢疫管理系統、農業自動化系統、農技推廣網站等,從欄目內容上要符合農民關注的熱點和重點。完善農業生產常規性服務體系,如結合各地的氣象災害情況和氣候資源特性,氣象局和農業部門共同研發防御災害的實用技術,并積極向家庭農場普及、推廣;在農機作業服務方面,由政府引導鼓勵更多的農機公司進入農村基層,提供農機租賃服務或開展農技銷售業務,并落實財政補貼政策;逐步建立起專業化的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體系,深入農村基層,開展農業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
家庭農場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土地流轉制度的影響,必須完善土地流轉市場建設,以“捍衛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為主線,開展實地調研,借鑒其他成功經驗,構建現代化土地流轉制度體系。如明晰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及家庭承包經營權;賦予土地經營權相應的權能,放活土地經營權的作價入股、變現抵押等權能,盤活土地資源;建立高效的土地交易平臺及流轉市場等。為促進家庭農場的發展,在梳理現行的相關經濟激勵措施和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財政、稅收政策,構建引領和指導新型農業穩步成長的家庭農場財政支持體制,形成多層次的服務供給、多樣化經營方式和多元化的服務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