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山
黨的十九大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新時代中國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一流企業要有一流的企業家,要有一流的企業家精神。上海作為國資重鎮,把培育國有企業家隊伍和弘揚國有企業家精神,作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重點,從制度變革、環境營造、正向激勵和人才培育等方面,加快建設具有專業化、市場化、職業化、國際化特點的國有企業家隊伍,發揮國有企業家的價值引領作用,推動國資國企改革與發展。
企業家是企業的核心和靈魂、是一流企業的領軍人物,被譽為“最稀缺的經濟資源”。上海是全國地方國資規模大、國企數量多的重鎮,也是國資國企改革的先行者和前沿陣地。上海在國資國企改革進程中,歷來重視國有企業家的培育和作用發揮,堅持把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作為保障戰略目標實施的關鍵,堅持在體制機制的變革中,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培育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激發企業家活力、發揮企業家作用。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上海就提出國有企業領導體制和領導干部管理制度同步改革,下發文件,按照產權關系理順企業干部的管理關系,董事會和經理層實行分層管理,推進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職業化與市場化改革;先后推出領導干部選拔制度改革,組織考察推薦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建設“兩個機制”,即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領導人員選拔任用和激勵約束機制;率先對國有營運機構的高級經營管理者,實行市場化招聘;明確要形成一支具有戰略眼光、忠于黨和人民、懂專業、會管理、廉潔自律的國企經營管理者隊伍。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上,規范崗位薪、福利、績效薪+特別獎勵的薪酬結構,建立“強激勵、硬約束”的年度薪酬制度;在選拔任用制度上,推行任期制和實行契約化管理;在經營管理者人才隊伍培育上,按照國資委系統企業領導人員隊伍建設的規劃綱要,領導班子和領導人員人才隊伍建設的“十二五”專項規劃,同步建設國企領導人員的后備干部人才培育,以輪崗、掛職、培訓等多種方法,后備人才源源不斷脫穎而出,形成國企經營管理人才梯次接班機制,重點抓好領軍型企業家培育和企業家后備隊伍建設,形成一支數量眾多、素質較高的優秀經營管理者隊伍,成為推動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核心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更是在國有企業分類改革、落實董事會職權制度、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推動資本所有者自主選擇經理人、加大重要金融企業和競爭領域國有企業中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等方面,加大了培育國有企業家的力度。《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 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 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下發,以及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指示,進一步為上海培育國有企業家隊伍指明了方向和重點,上海著力培育壯大“對黨忠誠、勇于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的國有企業家隊伍,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弘揚企業家精神,涌現出一大批忠于職守、搏擊市場、敢干事、能成事的優秀經營管理人才,正加快成長為優秀的國有企業家。
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創新,創新就是企業家建立的一種生產函數。成功性、首創性、冒險以及強烈的事業心,被視為企業家精神的實質。培育一支優秀的國有企業家隊伍,既是基于“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是黨在經濟領域的執政骨干,是治國理政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來源,肩負著經營管理國有資產、實現保值增值的重要責任”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也是新時代國有企業要走向高質量發展前列,創新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使命所決定的。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成效究竟如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看上海能不能有適宜企業家成長的土壤,能不能吸引和集聚一大批企業家。”改善營商環境、營造廣大企業家干事創業的政策環境,是上海歷屆領導著力打造人才高地的戰略思路。黨的十九大以來,上海把培育國有企業家納入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用營商環境培育國有企業家,靠政策環境厚植國有企業家。
上海建立完善國有企業家成長發展的環境,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優化干事創業環境。加快推進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進一步簡政放權,明確管資本的監管權責清單,依法落實企業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主權。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確保公司治理主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有效制衡、高效運作,提高工作效率、轉變工作作風,努力讓企業滿意、讓企業家滿意。
二是著力優化政策環境。出臺國有企業經營管理隊伍建設規劃、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文件,建立業績導向的薪酬管理制度,營造尊重企業家價值、鼓勵企業家創造、發揮企業家作用的良好社會環境。
三是以國有企業家標準引導行為。細化“對黨忠誠、勇于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標準要求,鼓勵國有企業家踐行艱苦奮斗精神;鼓勵國有企業家堅定信念、任事擔當,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迎難而上,開拓進取,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而拼搏奉獻。
四是錘煉國有企業家人才。堅持黨管干部與企業依法市場化選人用人相結合,貫穿競爭擇優方針,采用民主推薦、競爭上崗、公開招聘等多種方式選拔企業領導人員,加大市場化選人用人力度。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權相結合,注重讓市場來發現、培養和錘煉企業家。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實行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加快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
五是完善合理容錯機制。建立起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是“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的一大亮點。原上海市委主要領導強調:容錯機制在上海尤為重要,改革創新是有風險的,難免有失誤,市場更是變幻莫測,主管部門和領導要對企業家多些理解和包容,不能只以報表的數字來評判企業和企業家。“有些急功近利的決策當年的報表可以看出來,立足長遠的決策當年報表并不好看,有的還為了長遠要犧牲眼前利益,這就要有考核機制在里面。”上海市國資委、企業集團細化上海市人大《關于促進改革創新的決定》,明確改革創新項目因客觀因素未實現預期目標,在考核評價和經濟責任審計時不做負面評價。從制度層面合理區分容錯免責行為與違紀違法行為,鼓勵廣大企業家大膽開拓、干事創業。對主觀上出于公心、擔當盡責,客觀上未達到預期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可按程序予以容錯免責。
上汽集團將容錯機制視作鼓勵企業創新的重要抓手。鼓勵對前瞻技術、業務模式、海外經營等創新項目,只要盡心盡力履職,即使項目未能達標甚至失敗,在審計、考核等方面不做負面評價。上汽集團還成立“種子基金”,作為支撐企業創新的平臺和載體,允許員工利用非脫產時間和公司設施進行創新研究。這個創新平臺,作為上汽集團容錯機制的組成部分,“種子”項目驗證無效不予追究,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創新團隊成員的后顧之憂。上海儀電集團在改革創新中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在鼓勵改革創新、寬容失敗方面,黨組織引導干部做改革創新的促進派,面對可能遇到的風險,克服畏難退縮情緒,敢于試錯,善于在實踐中總結完善。上汽集團、上海紡織等企業,將容錯機制寫入了公司章程或制定個性化、流程式、可操作的創新容錯細則,從企業制度層面落實營造支持改革、鼓勵創新的氛圍環境。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企業的活水是創新,創新的源頭是思路和理念。新時代國有企業肩負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歷史重任,特別是傳統企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極其繁重。國有企業家只有運用創新的思路、發展的理念,勇于通過理念創新革除舊有的既定看法和思維模式,以新的視角、新的方法和新的商業模式,才能創新發展。
上海在培育國有企業家隊伍中,建立激發創新活力的考核評價激勵機制。通過印發《市管國有企業法定代表人創新轉型專項評價實施方案》,在全面推行企業領導人員任期制契約化管理的基礎上,加大科技創新指標權重。其中,競爭類企業創新轉型考核的權重占30%—35%,轉制科研院所創新型考核的權重占50%;制訂“三個視同于和一個單列”政策,對研發投入、創新轉型、跨國經營等費用視同于考核利潤,對尚未實現回報的境外投資在考核中予以單列,現在已經有30家市管企業近360億元創新研發等費用視同于考核利潤。
遵循分類激勵原則,探索建立起國有企業家長效分配激勵機制。上海按照“基本年薪+績效年薪+任期激勵收入”的薪酬結構,對不同類型企業確定不同的基薪調節倍數、績效年薪調節系數。其中,整體上市公司,探索員工和核心骨干持股;國有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或激勵基金計劃;國有及國有控股的轉制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鼓勵探索“張江辦法”,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承擔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投資公司,探索市場化項目收益提成獎勵;國有創投企業,鼓勵采用項目團隊參股股權投資管理公司的方式建立跟投機制等。
上港集團2015年以非公開發行方式實施了員工持股計劃,參與員工超過1.6萬人,參與度達到72%,出資17.1億元,上港集團的經營管理者,按照崗位重要度系數,增加持股比例,增強激勵效應。企業的生命在于活力,增進活力最關鍵在于調動人的因素。目前,上海實行的“激勵基金+個人購股”計劃中,企業用于激勵股權總額可達實收資本的10%,上港集團、上汽集團、上海建工等先后實施各類股權激勵43例。
上海通過培育國有企業家隊伍,弘揚新時期企業家精神,充分釋放國有企業家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促進了國資國企改革的深入發展。截至2017年底,上海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8萬億元,全年營業收入3.2萬億元,同比增長7.8%;利潤總額3430億元,同比增長10.2%。上汽集團、浦發銀行、中國太保、綠地集團等4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行列。上港集團、申通地鐵、上海機場集團、錦江集團等4家企業進入全球行業前五位。
作者系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