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高質量發展提出的八項重點工作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居首。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既是抓好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策略,也是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國國有經濟經過長期高速發展,供給體系產能強大,但國有企業一些產能只能滿足中低端、低質量、低價格的需求,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新變化,有效供給嚴重不足。2010年第一季度后,我國國有經濟連續48個月下行,頹勢難以扭轉。2015年11月,黨中央做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經過一年努力,國有經濟從2016年10月開始企穩反彈,此后連續17個月上升,國有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不少國家也看到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有的也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但總體進展遲緩、收效不多。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近年來我們發揮制度優勢,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邁出堅定步伐。2015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直處于經濟政策的核心地位,我們堅定不移去產能,分類施策去庫存,積極穩妥去杠桿,多措并舉降成本,加大力度補短板。
6月10日,小朋友在中建二局處項目工地體驗駕駛“塔吊”。當日,第三屆“首都國企開放日”活動在北京舉行,眾多市民走進近百家企業進行參觀互動
當前,樓市庫存創下近年來新低,鋼鐵、煤炭去產能提前完成各年度任務,國有企業資金利用效率、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到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較快增長,工業實體經濟運行質量效益持續提高。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1.9%,比3月份提高18.8個百分點。我國經濟整體加速回暖,帶動工業經濟生產加快、價格回升,再加上基數較低等多因素影響,工業企業利潤增長明顯加快。實踐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是完全正確的,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要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去產能是國有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優化存量資源配置的根本途徑。要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適時將去產能范圍擴大到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值得注意的是,“破”不僅是針對某一種過剩產能、某一家“僵尸企業”,更是破除對舊模式、舊路徑的依賴和僥幸心理。去產能戰役號角吹響已有數年,整體成效時進時退。其原因在于各地、各行業、各企業或寄望于他人率先去產能而坐享市場紅利,或懷有政府兜底、向外輸出等僥幸心理,或推脫于員工安置壓力。一旦政策有所放松或市場價格有所回升,則容易出現反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政府工作報告再度堅定了破除無效供給的決心。對企業而言,不能再寄望于政府的“父愛主義”,不能坐等政策紅利,而應當及早捕捉市場信號,進行適應性調整。要更加嚴格執行環保、能耗、技術、質量和安全等法規和標準,更多運用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要緊緊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把去產能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和升級改造結合起來。要盡快修訂完善有關資產處置、債務清償、破產清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為處置“僵尸企業”提供法制保障。
要把去杠桿作為重中之重,努力降低國有企業資產負債。要建立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機制,加強企業自身債務杠桿約束。對杠桿率的分子端和分母端同時采取有效措施,遵循穩中求進原則,積極穩妥推動企業去杠桿。一方面,要壓縮存量債務和減少新增債務,在分子端做減法。在清除占用大量無效信貸資源的“僵尸企業”的同時,防止過剩產能“一面清,一面出”,循環往復出現。同時,重視企業境內負債、境外運營問題,繼續推動社會融資結構向股權融資格局轉變。另一方面,創造適宜的宏觀環境,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分母端做加法。宏觀政策要中性適度,既不能搞強刺激,也要避免去杠桿進程過于激烈。在降杠桿過程中,除了要解決數量問題,更要重視質量問題。要把去杠桿同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結合起來,盤活存量資產,優化增量資產。
要不斷加快新動能的引領作用,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正在從發展數量和效益提高向發展質量和效率提升轉變,更加注重“質”的提升和人民的獲得感。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同時要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要綜合施策降成本,增強國有企業市場競爭力。降低企業成本是增強企業競爭力、擴大優質增量供給的重要舉措。企業要在“降”要素成本上下功夫。隨著經濟轉入中高速增長、人口紅利逐步消退、環境資源約束加重等,要素成本上升成為客觀現實。對此,需要通過技術、模式的不斷創新來降低其負面影響,或提高產品價值來抵消成本上升的影響。要深化能源、交通、就業等體制改革,降低企業用電和物流成本,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
要扎實有效補短板,增強國企微觀主體內生動力。補短板是擴大有效供給的重要手段,要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要通過改革,使市場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營造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國有企業自身要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市場競爭性強的領域和醫療、養老、教育等社會領域,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交通、教育、衛生、食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等問題。
要提高“一帶一路”建設水平,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源。深化國有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就是要使我們的供給體系更好地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源,形成一批在國際資源配置中占主導地位的領軍企業、一批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的領軍企業、一批在全球產業發展中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領軍企業。
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質量是對此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更高要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先手棋”。伴隨著改革持續深入,我們面對的將是更加復雜多變的形勢、更加困難的問題以及根深蒂固的制度性頑疾。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了鮮明信號,無論是“破”舊路徑依賴,還是“立”新發展動能,抑或是“降”綜合性成本,都不是針對單一現象的改良,而是從體制機制上尋根問疾。只有那些長期存在的深層次、根本性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我國國有經濟才能真正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