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地方著力于解決“關愛干部”這個課題,希望讓積極進取、踏實肯干的干部“有為就有位”,也在完善激勵機制和制度保障上下了功夫、做了文章,但是“應付”心理依然存在,關愛形式過于單一死板,評選指標過于局限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些地方出臺了“關愛制度”,對基層和艱苦地區的干部“高看一些、厚愛一層”,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評選機制,走上了“一刀切”道路,導致一些“南郭先生”也“混”上了指標,影響到其他實干型干部的積極性。一些地方出臺了鄉鎮干部待遇保障制度,提出要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給予充分關愛,但是最后落實的卻只有“榮譽證書”和“獎牌”,導致干部們“精神糧食”充足,生活上卻“囊中羞澀”。
好干部是鍛煉出來的,也是組織關心出來的。關愛干部必須要多些“細活”,真正下一番“繡花功夫”,多些“看得見的溫暖”,少些“機械式獎勵”,讓干部感受到真正的溫暖,不斷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讓他們敢于擔當作為,在奮力進取中貢獻出更大的力量。
(河北 凌瑤)
近日聽聞一則消息,“七一”建黨節前夕,某地在評選優秀黨員的時候,當組織部門把建議名單上報給主要領導之后,卻被領導以“缺乏統籌兼顧”的理由給退回去了。于是組織部門只好又另外草擬了一份“雨露均沾”的方案,結果順利通過。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并不少見。“今年沒評上,明年給你評;優秀輪流當,大家都有份。”不少單位領導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在評選優秀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其實并不是誰先進誰優秀,而是照顧各方利益搞平衡。
評選優秀必須講究公平,但公平并不等于平衡,更不是“擺平”。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在評選優秀時首先就需要打破論資排輩、平衡照顧的做法,一切以實績論英雄,一切以實績為標準,這樣,才能讓大家心服口服,并發自內心地向優秀黨員學習、看齊。
(四川 許海兵)
新工委已經組建,希望《紫光閣》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建工作中能發揮重要的“陣地”作用。
——原國家安監總局直屬機關常務副書記
林冰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主持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17年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國年滿18歲的成年人中有65%一本書也沒讀過(包括紙本書和電子書)。
現實就是這樣令人憂慮——互聯網時代,閱讀越來越方便,但閱讀的水準卻降低;低頭族越來越多,但大多是“讀屏”的淺閱讀。需要思考的是,“全民閱讀”已連續5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如何抓好落實,加強引導,提高公眾的閱讀質量?當信息獲取的平臺轉移到網絡,如何改進圖書資源供給和共享,讓人們更快捷地找到好書?如何讓讀書健壯我們的筋骨、充實我們的精神、凈化我們的心靈?
我們無意干涉別人的閱讀行為,但是在低頭一族越來越壯大的時候,更想提醒一句:網絡時代,“讀屏”莫如讀書。凡是有過愉快閱讀經歷的人,都會體會到讀書遠比碎片化的“讀屏”更深刻系統、更魅力無窮。翻開一本好書,猶如品嘗一杯芳香四溢的陳年佳釀。
(河南 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