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鋒
《梁家河》生動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代插隊七年的辛勤勞動、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從書中我們體悟到他與陜北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誼,感受到他刻苦學習、毫不懈怠的奮進精神,也仿佛真實觸摸到他當年留下足跡、而今無比眷戀的山山水水。作為一名青年黨務干部,雖然不能重新經歷總書記當年吃過的苦、受過的累、干成的事,但一定要“留住身上的泥土味”,去“五味”,做“五人”,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一是去一心為己的自私味,做為民服務的人。總書記對梁家河人民飽含深情。作為普通一員時,和大家吃住一起,因為能力強當上了村書記,成了整個村子的帶頭人,更是辦鐵業社打農具、修農具,開代銷店提供生活必需品,建甜水井解決飲水問題,辦掃盲班帶領大家認字讀書,自己還主講中外歷史、人文地理,一心為民辦實事,在梁家河做了他能為老百姓做的一切。總書記講:“我所記得的,是他們曾經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敦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我,熏陶著我的心靈。”為人民辦實事,就要從心底熱愛我們的人民,把百姓擱在心里、當成親人;要想辦法了解黨情國情社情,知道百姓喜怒哀樂并換位思考;要把為人民服務落實到治國理政實踐中,貫穿到謀劃工作、制定政策、解決問題中,絕不能“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
二是去干不成事的迂腐味,做百折不撓的人。總書記在梁家河建淤地壩,挖沼氣池,面臨種種思想、環境和技術上的困難,他毫不退縮。為了讓鄉親們能用沼氣照明、做飯,他想盡辦法,成功解決了池子建在哪里、材料怎么運輸、石灰怎么燒制、池壁怎么防漏等一系列問題,打破了“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言。梁家河劉永耀講,總書記“看得遠、想得深、辦法多,讓他徹底服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我們要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落實管黨責任,夯實支部基礎,緊盯作風問題,嚴格紀律要求,不斷提高機關黨建質量。
三是去吃不了苦的嬌貴味,做節儉修身的人。總書記講:“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在干嗎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總書記講,到了陜北要過跳蚤、飲食、生活、勞動和思想“五關”,他沒有被艱苦的勞動和生活壓垮,而是努力奮斗,剛干活時掙6個工分沒有婦女高,兩年后拿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現在我們工作在機關,各方面條件不知道要比總書記插隊時好多少倍,盡管還有這樣那樣的需求,但首先應知足、惜當下,既要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又要扛起工作重任,還要自覺加強黨性鍛煉,煉就“金剛不壞之身”。
四是去不求上進的暮氣味,做勤學苦學的人。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讀書學習。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總書記常看磚頭一樣厚的書,吃飯時在看,放羊時在看,晚上點著煤油燈在看,貫通古今,涉獵中外。“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我們現在干機關黨建工作,關乎廣大黨員干部的政治立場、理論素養、工作作風和遵規守紀,要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把握精神實質;密切聯系工作、學習和生活實際,反躬自省、固本糾偏;堅持理論指導實踐,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五是去心猿意馬的浮躁昧,做執著堅守的人。1969年起,約有2.6萬多名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隊,15名知青分到了梁家河。之后幾年,通過應征入伍、招工進廠、推薦上大學等方式陸續離開的青年越來越多,而總書記不僅是梁家河大隊插隊知青中走得最晚的,也是延川縣乃至整個延安地區北京知青中離開農村最晚的極少數人之一。看著身邊的伙伴一個個離開,總書記卻不急不躁,1974年初不僅入了黨還當了大隊書記,直到1975年清華大學開學前夕,還在忙著村里的事,這是一種怎樣的執著和堅守。我們要深刻感悟總書記知青歲月中的堅定、從容、忍耐、堅韌,全面落實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總要求”和八個方面重點任務,持之以恒、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