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一一
每年中總會抽出幾天,到宋都東京曾經的汴梁城如今的開封府,小住上幾天。一個人,—雙平底鞋,一身棉布旗袍,隨心地行走在這座曾經如繁華一般開放過、又萎謝凋零如煙塵舊日帝都的大街小巷。腳步偏愛那些偏僻安靜的小街、老宅、閣樓,似乎在那些時間的縫隙里,你總能嗅到歷史的味道,仿佛總有一些不甘心離去的生命拼盡全力后碎屑遺留的蹤跡,正在某一處被保存被儲藏,期待你去探尋。我和宋姐就是在這樣的偶然里相遇的。
宋姐在門前有一株木槿花盛開的老宅里住著,她家祖上祖祖輩輩給宮里織繡品,到了她這一輩她是單傳的獨生女,父母年邁不舍她遠嫁,她自幼看著祖父母和父親母親做繡品,對針線的喜愛就像血緣一樣存在于她的血液中,所以干脆和先生商量在這里生根住下來,兩個人開了工作室繼續做汴繡。
汴繡歷史悠久,素有國寶之稱。《東京夢華錄》里稱它的色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它繼承了宋繡的題材和工藝特點,并借鑒了其他繡品的長處,吸收了河南民間刺繡的鄉土風味,并在此基礎上創新了大量針法。她的優點不僅僅是擅長于織繡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山水圖景等,而且刻畫人物也形象細致傳神有趣。汴繡繡品既雅潔活潑,又明快豪放,從而形成了汴繡繡工精致細膩、色彩古樸典雅、層次分明、形象逼真的特色。
汴繡源出宋代,胎化于八百多年前北宋時期的宋繡,起初的時候只是民間閏繡畫,后始傳人宮中,為當時的后宮帝王妃嬪所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作為北宋都城,其時皇宮的文繡院里,有全國繡藝高絕的繡女三百多人,專為皇帝王妃和達官貴人繡制官服及裝飾品,因而也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因當時的開封作為北宋的國都,稱作汴梁,所以又叫汴繡。隨著宋朝政權的起落更替,汴繡也經歷著她從盛如繁花到萎謝遷徙流落散失的命運,但是自從汴繡散落民間之后,仿佛如熟透的種子回落泥土,深得百姓們的喜歡呵護,反而是找到了更好的土壤,在民間茁壯成長起來。
汴繡盛妝時代養在帝王宮中,深得貴氣的精髓,它的色彩艷中有端,富貴不俗,有些上品比畫更勝一籌。牡丹為百花之王,尤是鄰宋而居的洛陽牡丹名動天下,許是近水樓臺之好,牡丹是汴繡中最常見的題材。汴繡中的洛陽牡丹,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嚴整富麗雍容華貴,形態嬌而不冶、色彩艷而不媚,用針線將牡丹的氣度,姿容倒影般留在了畫布上。汴繡繡出的花草鳥蟲或是人物繡像,多采用虛實相結合的繪畫技法,使所繪對象的形體描摹準確,質感厚重飽滿,且針法細膩色彩明快,令觀者如見其物其景,裝飾效果強烈震撼。
汴繡的迷人魅力使它對底料的要求很高,通常用的都是密度很高的塔夫綢和杭州緞,如果要做雙面繡品還要用透明的紗。說到汴繡的用線,宋姐特地拿起一縷正在用的線,給我猜是什么,我雙指粘起對著光左看右看猶豫不決說,難道是棉線?宋姐正縫制繡品的助手聽了我的回答,想笑擔心不禮貌又努力憋著,我尷尬地只撓頭,以我的常識認知,我確實只識得棉線啊。
宋姐說汴繡不但挑面料也挑線,汴繡所用全為蠶絲,有時候為了讓織出的繡品效果獨特,通常會把一根絲線劈成若干絲。比如動物的毛發,金魚的尾巴等需要體現輕薄透明,或毛絨的感覺,就需要把絲線劈的很細去做。相反如石頭,樹干等需要表現強實渾厚的地方則要用粗_點的線去做。汴繡是用純手工制作而成,也因此決定了每一幅作品的差異性。但也正是因為手工的這個獨特性,使它的制作靈活性強,并因繡者對不同的布質的喜愛,對色彩的感受力和對題材的喜好,從而織出充滿感情色彩天下獨一無二的汴繡。
汴繡針法有很多種,諸如雙面繡、灑線繡、反槍繡、辮子股繡、盤金繡、盤銀繡、打籽繡、編繡、發繡、小亂針繡、大亂針繡、羊毛繡、墊繡以及雙面異色繡和雙面三異繡等等。汴繡的針法是在繼承宋繡針法和廣泛吸收民間刺繡針法的基礎上,經過改良和逐步創新發展,形成了它自己的針法語言。
我問宋姐,整天這樣繡啊繡的會不會很寂寞。宋姐說不會,反而會覺得很有趣,常常會感到像是一種對話,跟從前宮里的從未見過老姑母,跟那些不知名不知姓為汴繡的發展和成長交出了一生的人在閑談。但也常常會感到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和受托的敬畏心情,想著怎樣通過自己的生命,給這一條流動的繡河注入一點新的水源,為它去向未來更遠的地方略盡綿薄之力。
從來沒有一個人的生命,能在時間的隧道上,被這樣無限地拉長、放大、延伸,汴繡替人做到了。人懷著對愛與對美的向往像播種一枚花種那樣創造了汴繡,它沒有辜負人,在它的一針一線里,我們的先祖繡下了給予子孫后世的期盼祝福和美,當我們與它相遇的時候,它慷然地一覽無余全給予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