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敏
(上海大學,上海 200444)
聲樂套曲《冬之旅》是舒伯特后期的作品,此時的歐洲正值革命的前夕,西歐各國的封建制度慢慢走向衰敗,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促成了新的社會階層的誕生,并逐漸趨于壯大,文化藝術也呈現了新的潮流趨勢。《冬之旅》其實想為觀眾們呈現一位因失戀而走上流浪之路的可悲者,用現在的語言來說,也許他患上了抑郁癥,充滿著負能量,以無法形容的悲痛的心情,漫無目的地越過雪地,踏過冰凍的小溪、河流與荒無人煙的地方,一路上都特別想死去,然而他并沒有死去,這是他最大的悲劇所在,在故事的最后,他見到的卻是一位更加孤獨可憐的老流浪漢,留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開放式結尾。
舒伯特在《冬之旅》這部作品中大量的轉換調性,運用這種不穩定的調性因素來塑造音樂形象,使得音樂形象豐富多彩,感染力極強。調性布局上大多采用小調,使的整部套曲色彩顯得憂傷暗淡,悲劇色彩濃厚,感情細膩真摯,戲劇性強。鋼琴在整部作品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與歌曲互補,相互支持,互相呼應,成為一個整體,密不可分。
《鬼火》(Irrlicht)是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九首,這部作品采用小調為主調,以3/8拍的節奏,慢板的速度,闡述了這個失戀的流浪者離開城市后,漫無目的地到處漂泊,經過長時間無意識的行走,回過神來發現自己竟然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他是被鬼火引誘到了這里,這里是一條冰凍的河床,鬼火把他帶進了黑暗的山谷中,這里似乎是一個很大的迷宮,他找不到出路,于是只好繼續漫無目的地行走著,可他心里并不害怕,因為這不是他第一次迷路,他認為人間的歡樂與悲傷都會令人產生幻覺,每種悲傷與不幸總歸會終結于墳墓①。旋律委婉憂傷卻充滿了幻想和詭異的氣氛,在聲樂和器樂兩部分創作上,手法都非常的大膽、超前,音程的度數大,音域也比較廣,對聲樂部分要求非常高,十分考驗演唱者的聲樂基礎,鋼琴部分大膽的應運了不和諧的增三和弦,來渲染鬼魂的氣氛,也為演唱增加了難度(增三和弦見譜例1中第四小節樂器部分)。歌曲最后“河水最后都要流入大海,人間痛苦也要埋葬。”隨著流浪漢激動的心情,歌曲的旋律也到達此曲的最高音,主人公悲傷的情緒更加濃烈②。這首歌雖然短小,但暗示了流浪者的悲劇命運,這種帶有奇幻、神秘色彩的歌,給聽者帶來一場不一樣的聽覺享受。
譜例1

《鬼火》(Irrlicht)全曲用通譜歌的形式創作而成,前奏中的旋律簡練,只運用b小調的幾個音,再加上器樂部分一連串的三連音跳音推動到前十六后三十二的附點節奏與長音(見譜例2),凸顯了縹緲的零星的“鬼火”在跳動。
譜例2

全篇作品雖然沒有一個音符在確切的說鬼火,但是前奏中(如譜例2中3-4小節)比較特別的音型,散發出“鬼火”誘惑的意味,而這樣的音型幾乎貫穿全篇,增加了歌曲的神秘感。歌曲部分見譜例3:
譜例3

舒伯特在旋律中連續使用附點節奏來模仿鬼火飄忽不定的形態,也表達了流浪漢不安的內心,再加上男低音聲樂演唱者的嗓音,營造出一種縹緲的、陰森的、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氣氛。在鋼琴伴奏的部分,作曲家并沒有繼續用歌曲旋律那種飄忽的感覺來創作,而是采用了前奏的模進來寫的,用稍慢的不對稱節拍與演唱中飄忽的節奏達到了平衡的狀態。而樂句在連續三連音的推動下到達長音,就像是流浪者在這陌生的環境里尋找出路,可是依然找不到出來而發出的嘆息一般。此時,音樂繼續發展,鋼琴演奏搖曳的伴奏音型,表現出鬼火閃爍飄忽的形態,襯托出主人公假裝無所謂的內心,從而使得音樂環境更加飽滿。而譜例中第五小節平穩、勻稱的節奏則表現出流浪者那似乎已經放棄找尋出路的一絲淡然③。見譜例4:


在作品的后半部分,主人公悲傷地情感爆發,旋律的音程跳動越來越大,達到全曲的高潮(如譜例5中2至6小節),然后再完全重復一次,唱出了主人翁希望把“人間所有痛苦都埋葬”的渴望,遲緩、深沉而起伏的音調,描寫了主人翁的激動情緒逐漸平息。尾奏沿用前奏的特殊音型織體,達到了一個首尾呼應的效果。
譜例5

《老藝人》(Der Leiermann)是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最后一首,a小調,3/4拍,速度稍慢。這首作品可謂是這部套曲的神來之筆,流浪者在這首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仿佛抑郁的心結由此打開。流浪者在村莊盡頭看到了一個搖琴的老藝人,赤腳站在雪地里,手里不停地演奏著他的八音琴,看到這一幕,流浪者便下定決心要與他同去④。該作品把所有的情愫濃縮在幾句簡單的旋律之中,反復的演唱,卻將流浪者如行尸走肉般的心態淋漓盡顯,鋼琴部分則用幾個簡單的音符演奏出八音琴奏響的聲音。歌曲最后“陌生的老人,我能否隨你而去?在你的風琴上唱出我的歌曲?”暗示了流浪者悲劇人生的結局。歌曲部分左手伴奏聲部演奏著持續的五度和弦,就如同在描寫老藝人年邁的形象,像一個彈撥樂器的機械,同時也側面刻畫了流浪者實在是沒精力再繼續流浪的宿命。如譜例6:
譜例6


值得一提的是,該作品和前面的作品一樣,延續了許多倚音的用法,還有前十六后三十二的附點節奏變體加重音長音,以及這里右手新出現的4個十六分音加4個八分音符的音型,都突出了老人走路吃力、搖曳的形象,在這部作品開始的引子中,左手以pp力度的純五度音程進入,第三小節右手也以pp力度的4個十六分音加4個八分音符的音型進入,仿佛看見一個老人吃力的從遠處走來,最后尾奏中以相反順序的力度及音型結束(見譜例7),倒數第二小節最后一拍落在重音并順延到最后一小節,光是看引子和結尾似乎就能明白流浪者以歌手的身份加入了乞討的行列。
譜例7

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了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兩首小調色彩的歌曲,淺析了舒伯特聲樂作品中鋼琴伴奏不容忽視的作用,其和聲與調性的布局對音樂色彩內在情感的襯托,織體與音型的安排對音樂形象的描述與內在情感的暗示都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其次,作品抒情的旋律、復雜的和聲以及特別的調式調性布局和獨具匠心的鋼琴聲部來看其創作特點,從方方面面完美地把詩詞、旋律、伴奏三者合為一體;從藝術價值來看,舒伯特的作品不僅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的“平等、自由、博愛”,也將自身的浪漫主義情懷體現的淋漓盡致。舒伯特將自身與藝術作品相結合,令這部套曲不僅具有著深度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同時還有著極高的美學價值,這些都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
注釋:
① 王旭峰.舒伯特藝術歌曲《冬之旅》分析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3.
② 王芳.解讀舒伯特《冬之旅》套曲的悲劇美[D].中國音樂學院,2012.
③ 尹婷婷.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鋼琴伴奏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
④ 同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