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卉 韓 梅 陳光亞
隨著農業農村不斷發展,本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不足、分布不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日益突出,會創新、善管理型、高技能的人才嚴重短缺,人才培養跟不上產業發展嚴重影響農業現代化進程。針對上述問題,本省摸索出一套農民“半農半讀”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經過多年努力,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為職業農民培養、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農業產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農村實用人才逐步成長起來,在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我國三農事業不斷發展,為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改善其學歷結構,本省摸索出一套“半農半讀”中等職業教育模式,有效解決了涉農畢業生離農、脫農嚴重、農村實用人才接受中職教育渠道不暢、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培養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針對農民居住不集中、年齡偏大、從事農業生產難以離土離鄉等特點,把農民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解決三農問題的實際相結合,把農民職業教育辦到鄉村,讓農民“不離家、不離鄉、不離業”,農閑時上課、農忙時停課務農,接受免費、系統的中職教育。將教學、實踐、應用結合,專業、學業、產業統一,以農民和產業為中心,有效解決了傳統農業院校難以滿足農民學習需求及產學脫節等難題。
教學點設置不僅考慮與地方主導產業關聯,還考慮地方個性需求,實行“訂單辦學”,促進特色產業發展。盱眙農廣校開設了水產養殖專業,幾年來招收龍蝦養殖學員300余人,大大提升了盱眙龍蝦養殖產業的競爭力。
根據農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知識能力弱等特點設立側重實際操作的課程體系,課程以實用為主,通常設立公共基礎課、專業通修課、專業技術課和專業拓展課。
傳統中職教育實行“圍墻辦學”,不對成人招生,學校在城市。“半農半讀”中職教育主要面向農民,他們年齡偏大,在家務農,不可能進城脫產學習?!鞍朕r半讀”中職教育在農村辦學,“送教上門”,把教育辦到基層,辦到合作社、農業企業、示范園、農場等基地。
一是時間同步。充分考慮農業生產規律來安排教學時間、場所和內容,實現教學與農業生產全程同步。二是需求同步。以農民需求為導向,課前廣泛征集學員的需求,掌握學員生產中遇到的難題,針對性地設立課程滿足需求。三是“理實”同步。全省農廣校系統共建有糧食、畜禽、水產等實習基地526個,通過實驗實習、專業見習、技能實訓、崗位實踐等方式開展學習,提升學員生產能力。
開展“四大課堂”建設,一是“固定課堂”,以縣(市、區)農廣校、鄉鎮府、村委會會議室(活動室)等固定場地為教室,定期開展教學。二是“流動課堂”,借助“科技直通車”等流動設備在不同教學點巡回教學或現場指導,將教育資源直接送到教學點和田間地頭。三是“田間課堂”,根據教學需要,在農業示范園區、農業綜合示范基地等農業生產一線設立田間課堂。四是“空中課堂”,充分發揮農廣校在廣播、電視、網絡、微信、QQ等媒體的優勢,開展跨時空的教育教學。
先后制定《“半農半讀”中專學歷教育教學管理基礎規范》等一批教學管理制度,規范招生注冊、教學計劃安排、實習實訓統籌等日常教學行為,實現全省各分校統一的標準化管理模式。
2009年以來,各級農廣校面向村組干部、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等,設立與產業結合緊密,人才緊缺的糧食生產技術、設施蔬菜栽培技術、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等13個專業的免費中職教育。全省已有44個縣(市、區)農廣校開展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共開設基層教學班816個,累計招生44912人,畢業37929人,占全省涉農成人中專招生人數的30%以上,順利完成農業部“百萬中專生計劃”任務,培養了一批“有學歷、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業實用人才和“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通過“半農半讀”中職教育,學員將學到的先進理論和實用技術率先運用到農業生產中,成為農村致富典型。他們致富的事跡又影響身邊的農民自覺采用新品種、學習新技術、運用新模式,大大加快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提高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近幾年本省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始終保持在全國前列。近三年本省“半農半讀”中職教育畢業學員共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700多個、創辦家庭農場670以上、申辦農業企業近百家,產業輻射帶動93萬余人,輻射帶動產生經濟效益23億余元。
“半農半讀”中職教育開辦至今,本省共招收學員4.5萬余人,畢業3.9萬余人,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農村實用人才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隊伍,對推動本省農業現代化進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幾年,已有河北、山東、河南、浙江等省市的20多所農廣校來本省考察學習?!鞍朕r半讀”中職教育大大提升了農民受教育機會,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也大大提高了人力資源開發水平,成為全國農民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