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努力營造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氛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才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個性,才能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學生的生命得以自主地發展。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應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呢?
關鍵詞:學生;教學;發展
一、 讀中探究,讀出個性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也是一種極具個性的,融理解和表達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教師可以以讀導讀、以境導讀、以問促讀、以評促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促使學生讀得深入,理解透徹。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齊讀、小組讀、個別讀、表演讀、分角色讀、賽讀……在教學中,要注意把這些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相滲透。如:在學生的賽讀中巧妙地融入老師的范讀,把領讀和跟讀融于學生的賽讀中。要做到讀中理解,即使對同一篇文章同樣的體會,朗讀的方式也是有差異的,要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來展示自己對課文的感悟。有的孩子喜歡邊讀邊做動作;有的孩子喜歡和小組的伙伴表演讀;有的孩子為了抒發感情,喜歡配樂讀。他們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寫在臉上,流露在眼神里,洋溢在表情中,顯露在動作上。如:《狐貍和烏鴉》一課中有這么一句:“狐貍想了想,就笑著對烏鴉說:‘你好,親愛的烏鴉!”要求學生朗讀,有的學生邊讀邊表演,用小手指指著腦袋,眼珠子骨碌地轉,做出一番動腦筋、想辦法的神態;有的邊讀邊想象并自言自語:哼,我得想個主意騙下烏鴉這塊肉。想呀想,對!烏鴉喜歡聽好話,我就說好話給它聽;有的學生露出皮笑肉不笑的樣子讀。就這一句話,學生讀的重音、語氣、語速都不同,充分表現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體現了學生的個性。
二、 體驗感悟,悟出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是有靈性的生命個體,他們對課文的人、事、物都會產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又由于每一位學生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驗不同,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正如人們常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面對學生的不同見解,首先要給予肯定,然后讓學生共同討論,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如:上《跳水》一課時,我問:“學了這一課,你們有什么想法,想說些什么?”許多學生都能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發表看法,有的學生從船長的身上想開去,遇到事情要沉著、冷靜、急中生智;有的學生從孩子的身上想開去,遇到事情要冷靜,不能莽撞,否則會出大事;有的學生從猴子的身上想開去,把猴子當作人來看,開玩笑要適可而止,不能過火,否則會惹上大禍;也有的學生從水手的身上想開去……不管學生怎么說,只要他說的合理,我都予以肯定。只要學生的感悟有創意,能表現個性化的主觀感受,而這種感受又是合理的,我就給予珍視、尊重、呵護,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
三、 品味詞句,展現個性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因此,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把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聯系起來,把聽說讀寫聯系起來,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鼓勵學生對課文多元的理解。如:在教《挑山工》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從詞句中品味挑山工的話:“我們哪里有近道,還不和你們是一條道?你們走得快,可是你們在路上東看西看,玩玩鬧鬧,總停下來唄!我們跟你們不一樣。不像你們那么隨便,高興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實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樣,兩天也到不了山頂。就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別看我們慢,走長了就跑到你們前邊去了。你看,是不是這個理?”我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自己提問題來理解。然后匯報交流,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1)挑山工是怎么走的,游人又是怎么走的,不同在哪里?(2)挑山工為什么會走得快?(3)挑山工的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通過學習,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提出了自己看法:挑山工的目的是挑貨趕路,游人是觀賞風景。他們目的不同,不能把挑山工和游人相提并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眾說紛紜。我再次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聯系生活實際,各抒己見。課堂上,學生對生成的問題,進行質疑、探究、反駁,讓學生碰撞出富有個性、富有見地的理解。
四、 延伸拓展,張揚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應用……”在閱讀教學中,要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正如美國教育家華特所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為此,教學中既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去設計活動、組織活動、參與活動、評價活動。如: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可以讓學生設計旅游廣告語、導游語、景區介紹語、編寫傳奇故事、畫一幅景區示意圖或風景畫……學了《狼和小羊》一課,可以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學了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可以讓學生創編詩歌、寫贊美詩、畫畫、寫物產介紹等等。因此,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靈性,多給些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多給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展,讓他們的好奇心、表現欲有放飛的天地,把課文中的人、事、物產生為自己獨有的感受和想法。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體驗知識,張揚個性。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真正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鼓勵學生自由地想、好奇地問、盡情地說,凸顯個性、發展個性,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年版)[M].
作者簡介:
陳明財,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長汀縣城關南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