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瑋宏 張業聰 邱迎霜
摘要:大學生是一個新興的消費群體,網購成癮、維權意識淡薄。通過對大學生這一特定人群網購心理因素的調查研究,分析其網購心理存在的弊端,提出相應的對策和維權途徑,為大學生正確樹立消費觀提供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網購心理;維權途徑
一、 前言
隨著社會信息化,智能化的飛速發展,網上購物這一新型購物模式也在逐漸融入我們生活中。大學生是接受新型事物,傳播資訊最快的群體,從另一層面說大學生也在推動著網絡購物平臺的發展。網絡購物不僅可以彌補線下物品的不足,而且也給大學生帶來便利。但網購也存在著缺陷,它并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這對維權意識淡薄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弊端。因而,通過分析大學生網購心理存在的弊端,提出相應的對策和維權途徑,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對大學生維護自己權益將產生深遠意義。
二、 大學生網購心理分析
(一) 從眾心理
很多大學生購物存在盲目性,琳瑯滿目的商品吸引著大學生,他們有時不知道自己需要買什么而只是圖一時之快。他們經常會受到來自朋友、家人、網絡平臺以及電視宣傳。此外,大學生人口一般密集,很容易受到同學購物心理的影響,為了讓自己不落伍,不脫群,于是產生了熱衷于購物的從眾心理。而且通過調查發現,起初大學生是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尋找自己想買的商品,等到后期習慣性占據上風,每天都需要瀏覽相關網頁被各種新潮物品所吸引,導致對網購產生一種成癮、依賴的心理。
(二) 求廉心理
由于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靠父母給予,所以他們可支配的金額也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生活費用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時網絡購物就給大學生提供了平臺。它滿足學生追求物美價廉產品的心理,大學生可以貨比三家選擇價格相對低的商品,節省自己的生活費。因為商品價格過低其質量也得不到保障,他們會經常買一些無用的東西。但是這些價格低廉商品仍受大學生青睞。
(三) 求異心理
大學生是一個密集、富有朝氣的群體。在網購消費方面為了滿足自己的個性,他們經常選擇滿足感官享受、風格以及個性的展示的物品。他們并不在乎商品本身的功能、質量等因素。“不走尋常路”是他們信奉的宗旨。根據調查,在面對色彩斑斕的網購消費市場時,大學生會選擇一些奇特有個性的商品,這也與他們求異心理密不可分。
三、 大學生不良網購心理的對策
(一) 樹立正確價值觀、消費觀
大學生要想轉變或者摒棄這些不良的消費心理,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樹立正確價值觀、消費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費用,不要盲目消費。從自身可支配的金額出發,避免盲目攀比。其次,大學生可以去選擇一些關于理財的選修課,有意識地去學習理財知識,提升自己理財能力。另外大學生可以參加一些社團,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大學生網購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大學課程相對較少,心理無聊,留給自己支配的時間很多。如果參加一些社團,比如心理社團、足球協會等,既可以培養自己興趣,也能轉移對網購的注意力。
(二) 學校應加強相應教育宣傳
學校應當承擔教人、育人的責任。學校定期開展一些專家講座。針對網購成癮以及有不良網購心理的大學生,讓他們明白網購不良心理的癥狀與危害。學校應在講座后安排相應的心理咨詢師為學生解疑答惑,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學校應加強學生政治思想的教育,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良好美德,讓學生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物品。學校可以開展各種校園社團,使校園文化多姿多彩,學生就不會花大量時間在網購上。學生可以創辦跳蚤市場,通過這一平臺,呼吁那些網購成癮的學生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賣給有需要的人。既解決自己閑置物品還可以賺錢。
四、 大學生網購消費維權益維護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自己獨特的消費觀念。一些不良商家和在網購平臺詐騙的不法分子把矛頭對準了大學生。一方面,大學生在社會上處于弱勢群體,很多糾紛得不到公平的處理。另一方面,大學生維權意識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太弱,容易輕信他人。但是大學生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增強自己維權意識,防止上當受騙。
(一) 分析網絡商家的信用度
大學生在購買商品時應選擇銷售量高,信譽度高的賣家。但是,一些交易額高的商家有可能是靠刷單提高銷售量,這時你就要認真閱讀其他買家的評價,從照片以及文字中判斷商品值不值得購買。對于那些海外網站以及代購尤其要提高警惕,有條件可以查詢網站是否有經營資格。
(二) 保存相關消費證據
在我們保護自身消費權益的過程中,要更加注意消費證據的保存。在向有關部門進行投訴時候,勢必要提交相關證據,證明自己的權益受到傷害。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有相關的證據就便于相關部門的解決。在網購過程中盡量向賣家索要發票,訂單號要注意保存這樣可以了解商品來源。如果有問題通過旺旺向客服詢問,并保存聊天記錄。這樣就可以給我們維護自身權益提供強有力的證據。
(三) 了解相關法律、法規
大學生對我國頒布的法律、法規缺乏認識,維權意識淡薄。大部分學生不知道自己在消費中到底享受什么權利,也不清楚自己受到侵害時該怎么辦。所以我們要了解相關法規,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條和第十一條分別提到消費者具有公平交易權、求償權。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時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享有賠償的權利。
(四) 向有關部門申訴
大部分大學生在網購時,如果受到商家的欺騙或者商品與描述嚴重不符合,就會自認倒霉,缺乏對自己合法權益維護的意識。當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合法消費權益受到侵害時,就要動用法律武器,可以向行政機關要求予以相關的保護,維護自己消費權益。而國家工商行政部門及相關行政規章,都可以作為相關人員履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依據。
五、 結論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社會智能化的轉變,網絡購物也在不斷發展。面對豐富多彩的購物平臺,大學生要樹立正確消費觀、價值觀。但網絡購物也存在著弊端,信息泄露、商品造假等都在侵犯著大學生消費權益。我們要主動增強維權和自我保護意識,學會動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
(通訊作者:張業聰)
參考文獻:
[1]王博,劉紅麗.大學生網上購物行為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
[2]尤春智.大學生網絡購物成癮影響因素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
作者簡介:
秦瑋宏,張業聰,邱迎霜,山東省濟南市,齊魯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