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圖像與文本的可互補性提出“文本圖像化”這一概念,并就圖像與詩歌、中職學生存在的契合點,分析了“文本圖像化”在中職語文詩歌教學中運用的現實意義。同時詳細闡述了在中職語文詩歌教學中巧妙借助涂鴉、簡筆畫、流程圖、思維導圖等多種圖像媒介實施“文本圖像化”教學手段,實現依文繪圖,以圖解文的目的。
關鍵詞:文本圖像化;詩歌教學;中職學生
一、 “文本圖像化”的提出
漢字自誕生起,就與圖像結下了不解之緣。甲骨文就是利用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來表達物體外形特征的“圖像化”語言符號。例如甲骨文中的“日、月、山、水”等象形字,就是“圖像化”的產物。但隨著文字不斷演變發展,詞義的不斷拓展或轉變,文字漸漸喪失了圖像的功能,成為抽象的音義符號。不可否認,文字圖像功能的弱化,詞義的豐富,雖有利文學的繁盛,但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認知障礙。
由于近代計算機圖形學的高速發展,圖像不斷沖擊文字,主導認知舞臺,以其直觀、簡潔的特點帶給讀者異于文本的視覺審美享受。面對使人們認知獲得無限擴張的“讀圖”時代,有人擔憂語文教學運用圖像會壓縮文本想象空間,弱化學生解讀文本能力,從而失去文本審美情趣。事實上,圖與文是有明顯差異的,文字符號具有抽象、間接等特征,但易受空間的局限,而圖像符號則是具象且直接的,二者可以互補。所以這里提出“文本圖像化”恰好是促成文學語言沖破自身局限,與圖像聚合,將文本外化為圖像,實現依文繪圖,以圖解文目的,并非以圖摒文。
本文正是基于圖與文的可互補性,在中職語文詩歌教學中提出運用“文本圖像化”這一概念,來輔助對詩歌文本的記憶與理解。
二、 實施“文本圖像化”的現實意義
中職語文詩歌教學運用“文本圖像化”這一手段具有現實意義,它不單是時代發展使然,更是由圖像與詩歌、中職學生存在相契合的因素所決定的。
一是詩歌文本的“形象性”決定了它與圖像的耦合具備充分條件。詩歌“形象性”集中表現為善于借助意象,營造意境,進行傳情達意。意象其實是圖像抽象化的表現形式,而圖像則是意象的可視化呈現結果,這契合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意境統一的“詩畫一律”的文論觀點。詩與畫的結合是中國特有的民族藝術形式,二者互相包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依照文本,發揮聯想、想象,借助圖像媒介將詩歌意象“顯象”出來,以圖解文,弱化詩歌理解難度。
二是中職學生的“職業性”決定了他們與圖像存在密切聯系的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優勢。在中職生涯當中他們要掌握大量與職業關聯的專業知識,這些知識大都與圖像密不可分。例如工藝美術專業設有繪畫課程,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簡筆畫課程,計算機專業有圖形圖像處理課程,建筑與機械類專業要學習制圖,財會類專業要學會將文字、數據以圖表方式呈現等等。可以說中職學生具備了較強地看圖、制圖、繪圖的能力,這為實施“文本圖像化”奠定堅實基礎,又能促進學科間知識的交融。
三是中職學生的“特殊性”決定了實施“文本圖像化”的重要意義。中職學生絕大多數是學習上的困難生,他們記憶力差,背誦詩歌效率低下,大都屬于“劣質記憶”。有效運用“圖像化”的手段來輔助記憶,可以大大提高背誦效率。近年大熱的腦力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對“圖像記憶法”的推崇就是最好的明證。再者中職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薄弱,文本感悟能力較低,對待語言凝練、跳躍的詩歌,常一頭霧水。而“文本圖像化”的運用有助于激發聯想想象,填補詩歌空白,化抽象為具象,提高文本解讀能力。
三、 “文本圖像化”在中職語文詩歌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文本圖像化”在中職語文詩歌教學中得以恰當運用,關鍵在于“化”字,即如何巧妙借助常見的圖像媒介準確地將抽象的文本轉化為簡潔、直觀的圖像,以達到文本內容的“可視化”,使學生易于識記、理解詩歌內容。筆者在中職語文詩歌教學實踐中巧妙結合了涂鴉、簡筆畫、流程圖、思維導圖等圖像媒介將文本“圖像化”,達到了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 巧用涂鴉
近年來,人們對待課本涂鴉褒貶不一,比如“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其實涂鴉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也是文明活力的表現,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課本涂鴉它既是學生逐趣的方式,也是對無聊課堂的無聲挑釁。陶行知認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有一個寬松的、開放的、積極的環境。”所以巧妙引導課本涂鴉,進行“文本圖像化”教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筆者在工藝美術班教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有一學生在課本上畫游戲《王者榮耀》中的周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蘇軾眼中周瑜這個人物形象,于是借機放膽讓學生涂畫出他們所理解的周瑜形象。結果答案五花八門,有調侃的、搞笑的、嚴肅的。對于學生負面的答案,筆者并沒有加以否定,而是讓大家比對詩歌文本語言,互相評點作品,找找誰畫得最像。學生在涂鴉的玩樂中不知不覺抓住了文本中“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的外貌、神態等描寫,準確地把握了周瑜的人物形象,為進一步理清蘇軾為何憑吊周瑜奠定了基礎。
(二) 巧用簡筆畫
簡筆畫能把復雜的形象簡單化,是學前教育專業必修課程之一。在詩歌教學中充分運用簡筆畫,可以將抽象的文本語言化為直觀可感的圖像,大大降低詩歌的理解難度。比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短短數行把寒秋、湘江、橘子洲、萬山、層林、江、舸、鷹、魚……諸般意象盡收筆下。
面對繁多的意象,學生較難理清其內在聯系及其意境。在某次市級研討課上一位涂老師教授本詩時,要求學生根據文本語言和自己的想象,畫出符合文意的湘江秋景圖簡筆畫。簡筆畫的巧妙運用,詩中各個意象和諧地統一在畫中,一幅生機勃勃的湘江秋景圖展現在眼前,學生“仿佛看到了”萬山之壯美,湘水之清瑩,生命之自由。
(三) 巧用流程圖
流程圖常用來表示某些工藝步驟動態變化的過程。比如建筑專業當中有施工流程圖。它們通常由方框和箭頭組成,每個方框中的文字代表一個步驟,箭頭表示步驟的行進順序。而且每個步驟又可細分出幾個子步驟。流程圖對時間、空間的表達具有文字無法取代的優勢。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段關于琵琶曲的音樂描寫,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筆者和學生一起根據詩歌文本語言,借用流程圖的形式畫出琵琶女彈奏過程及曲調變化。以圖解文,化繁為簡,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顯象”紙面,輕松化解了教學難點,提高了學生背誦效率,降低了詩歌理解難度。
(四) 巧用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英國教育家托尼·巴贊提出的一種可視化的圖形思維工具,運用文字和圖像結合的方式,由一個思考中心向外發散出眾多的關節點,呈現出放射性結構特征。其簡單、高效,有利于訓練人腦的發散思維,也有利于以圖像的方式將零散的知識點形成可視化的知識鏈。目前廣泛應用于學習、記憶、思考等方面。
以《登高》一詩為例,筆者引導學生以“登高”為思考中心,從作者、背景、手法、文體、文本、文化六個節點向外發散,繪出思維導圖。將本詩所有碎片化的知識節點牽連起來涵蓋在一張圖中,形成簡潔完整的知識網絡,一目了然,方便學生理解、記憶。
總而言之,在中職語文詩歌教學中,充分借助各種圖像媒介,運用“文本圖像化”教學手段,依文繪圖,以圖釋文,“將語言藝術與視覺藝術相結合、敘事的時間和圖像的空間相結合,生成了新的閱讀快感和意義能指。”使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借助具象的圖像,體會出詩歌抽象的語言文本所傳達的意蘊,從而更為輕松地達到識記、理解詩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燁鑫.文學圖像化:圖文縫合關系的重要維度[N].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4(1).
[2]王慧麗.“詩畫一律”:中國傳統圖文關系論[J].大眾文藝,2016(7).
[3]劉巍.關于“文學圖像化”的幾點思考[J].理論學刊,2010(7).
作者簡介:
肖開星,福建省三明市,尤溪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