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凱鑫 趙錦林
摘要:新課程改革提倡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促進社會經濟持續性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才。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都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人文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利用中學物理學科的特點并且結合人文教育開展對學生的培養,探索推進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實現學生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全面的提升。
關鍵詞:人文教育;中學物理;科學教育
一、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也是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對中學生所實施的人文教育涵蓋了人文知識和人文教育兩大內容,同時,這兩大內容也是培養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處于中學學習階段的學生其思想和價值觀尚未成熟,還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之中。對此身心發展階段的學生不但要實施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如物理、化學;而且也要對其群體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人文教育。同時,對中學生實施人文教育是可以結合學科課程來進行的。教師在對中學生實施綜合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注重學科教育,而冷落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的教育。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不但需要學生掌握扎實的科學知識,而且也同樣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人文情懷。因此,在中學階段實施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人文教育與物理科學教育的結合
素質教育既包括人文教育,也包含科學教育。但是,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又各有側重。人文教育側重對學生精神層面的培養,而科學教育則偏重對學生技術知識的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結合是新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一) 新課程改革對中學物理學科的客觀需要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根本,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改的理念體現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以物理教材為依托以物理課堂為主陣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物理教學與人文教育有機地融合,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社會經濟建設的人才。
(二) 人文教育與中學物理學科的關聯性
人文教育和科學素養二者本身就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有機融合起來。其本質就是將人文素養的教育滲透到物理知識的教授過程之中。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從人文情懷的視角來展開物理知識的學習,這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 在中學物理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的途徑
在中學物理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教師不但要在物理教材本身下功夫,深度挖掘教材中所含有的人文教育的元素,而且還有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同時,教師也要注重自身的人文素養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人文教育的影響。
(一) 挖掘物理教材中人文教育的元素
首先,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是要以物理教材為依托的,就是教師不能偏離中學物理知識內容來對學生實施人文教育。教師要認識到,在物理教材的編排上,人文教育的元素被體現在了物理教學的具體知識點上。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深度挖掘物理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的內容。例如,在對物理知識內容學習時,教材中會呈現出相關領域物理學專家的故事或者是所取得的成績。教師應該利用相關的故事來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教師應利用物理學家的精神來激勵和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追求真知的熱情與勇氣,構建學生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教師在物理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在向學生傳遞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發展物理科學技能的進程中來對學生實施人文教育。
(二) 注重物理教學過程中的人文性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和師生關系的融洽都有利于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滲透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意識到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協助者和合作者的作用。這不但是新課改的要求,而且也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關鍵因素。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前提條件。因為,只有學生全身心地接受老師,愿意敞開心扉地與老師交流,老師才能對學生進行心理層面的溝通與教育,才能對學生的內心產生影響,進而達到人文教育的作用。
(三) 身教重于言傳,教師要起到示范的積極作用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自身的人文情懷會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在物理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做到治學嚴謹,而且還要勇于探索與創新。教師不但要提升自身物理專業的技能,深度挖掘物理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的內容,并且利用適當的教學方式把人文教育的內容滲透到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人文素養的教育,還要注重個人素質的提升。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待人以誠,又要有合作意識。教師應與學生相互接觸,并且通過自身的人文素養來感染學生。總之,在中學物理教育中,教師要注重自身人文教育的作用,為學生起到示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葉志榮.淺談物理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10(23).
[2]馬靜勇.淺談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4(9):63.
作者簡介:
胡凱鑫,趙錦林,吉林省延吉市,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