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筆者一向鐘愛白石老人的畫作。老人自少年起就將富有農民生活氣息的民間藝術情趣融進到自己的繪畫創作中,使其作品朝氣蓬勃、充滿生機,一掃畫工匠氣,勢成文人畫且有過之而不及,跨越文人畫而開一代新風。筆者從事藝術創作多年,時常夢想追隨老人,養成了咀嚼、體味生活,從生活中汲取藝術養分和創作靈感的習慣。熱愛生活的我,得到生活的獎賞,藝術創作日臻成熟,作品風格富于個性,受到了歡迎。
關鍵詞:石雕;雕刻;生活;情感
由于藝術本身屬性的使然,也由于有眾多藝術家的努力探索和實踐,在經歷一個又一個所謂“創新”浪潮之后,工藝美術近年來又悄然回歸到扎根生活的起點上。現在,藝術正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走進我們的生活,創作者也在生活中尋找到了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在良師益友的幫助下,筆者也在使藝術融入生活、生活滋養藝術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雕刻水平。筆者的創作從生活中提取素材,使雕刻作品既保持高雅氣質,又有一股讓人倍感親切的生活氣息。雖然“生活”所包涵的內容豐富多彩,不是所有生活的元素都能激發創作靈感,但如果能夠從生活之河中舀起一瓢“水”來,抓住了瞬間即逝的靈感,如此雕琢而成的作品,往往會帶著濃厚的個人風格和感情色彩,作品也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去年,筆者成功創作了一件能夠吊人胃口的石藝作品:《老高豬雜粉》。如果不事先說明,許多人在照片上看到這件石藝作品時,都會認為這本來就是一碟香噴熱辣的廣式美食豬雜粉!
創作這件石藝作品的靈感來自同學老高小餐館里的一道豬雜粉。去年初,在一次三十年老同學的聚會上,正是這道豬雜粉讓筆者忽然起了創作的念頭:如果能夠創作一件可以反映同窗友情的石藝作品那該有多好!接著,問題來了,創作題材選什么好呢?一番思索后,筆者的腦間靈光一閃:用石頭雕刻一碟豬雜粉吧!
初步構想后,筆者便奔走尋覓于市里的十多個玉石市場。終于,找到了一塊帶有雜色石皮的伊朗進口白玉。此石顏色、層次豐富,有白、黃、黒及肉色等,其中白色為主、約占一半,十分適用。接下來,對石料潛心構思、反復推敲,終于對石料的巧色處理與造型設計有了精準的把握,作品已經在腦中成形。經過切割、雕刻、打磨等幾個工序,把碟中的河粉、肉、粉腸、大腸、豬肝、雞蛋等作了巧妙布局。用精雕的技法把“豬腸子”雕琢得纖毫畢現、惟妙惟肖。把一只“荷包蛋”雕刻得晶瑩剔透、引人垂涎……忙碌一個多月后,這件寄托著作者豐富情感的、充滿創意的《老高豬雜粉》石藝作品終于面世。筆者找來同學觀看,大家看后無不嘖嘖稱奇、拍手叫絕,用石頭居然可以創作出如此活靈活現的作品實在是難以想像!有專家甚至點評這道“美食”:小孩勿近,以免誤食。后來,作品參加2016廣東省工藝美術精品展,榮獲金獎。
對筆者來說,《老高豬雜粉》不僅僅是一件石藝作品,更是同學們30年友情的體現。可以想像,多年以后,同學們看到這件作品時,一定還會親密無間、一如當初……
以文表義,以詩舒懷。筆者認為,在捕捉創作靈感后創作出來的作品,實際上也是一種入世情懷、一種生活態度的反映。筆者許多作品都較好地表達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展現了安寧祥和、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暗合古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追求。因為,靈感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打動內心的生活細節。
常常會想,人與石頭有共通之處,那就是人與每一塊石頭都有各自的個性,都是天地的兒女,也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永遠找不到兩塊完全一樣的石頭,正如世間也永遠不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所以,每件石藝作品也必定是唯一的。要把一塊粗拙的石頭變成一件好的石藝作品,不僅要有過硬的雕功,匠人還要對材料的質地、紋理、顏色等多種因素進行恰到好處的提煉和精心的創作。作品要成功,離不開作品內涵的成功展現,作品的外觀與表現手法僅僅的是作品的“外衣”,真能打動人心的作品,必定是創作者豐富情感傾注的結果,而情感的表達與生活經驗也有很大關系。只有內涵深刻,作品才能富有美感,使人賞心悅目,才能賦予作品生命與靈魂。所以,在藝術實踐過程中,我們始終要以生活為基礎,用心體會大自然的奧妙和神奇,用心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才能創作出鮮活別致的作品來。
熱愛生活是因,在生活中迸發創作靈感并收獲作品是果。所以,要創作好的藝術作品,必須用最真實的情感去擁抱生活,用心慢慢咀嚼、細細品味生活。因為,真實的情感是藝術的根源,是體現作品內涵的關鍵成分,而情感必定來源于生活。只有把情感貫穿于創作的全過程,藝術作品才會有生命力,才會有打動人心的魅力。同時,也只有熾熱的情感,才能彰顯藝術、升華藝術。這好比沒有感情的演唱永遠也打動不了聽眾一樣,創作工藝作品也得投入感情,做到以情感人,以上或許就是筆者的石藝創作“秘訣”吧。
回顧多年的石藝創作歷程,把生活融入石藝創作,同時石藝創作也豐富了人生。筆者一直秉承“發揮創意、敢為人先”的藝術創作理念,利用各種不同的材料演繹平常不過的題材,把生活的感受植入石藝創作,精密構思、精雕細刻,使作品題材新穎、構思獨特,既有傳統韻味,又有富有生活氣息,同時還有靈光閃爍之處。
夜靜更深,筆者遐想:與石頭的緣分肯定不止前世和今生。在紅塵世間,外表堅硬、生冷的石頭或許就是最要好的情感傾訴對象和最為知心的朋友。石若有情,必定心心相印,直至永遠、永遠。
參考文獻:
[1]張明法.對當代中國石雕藝術創作的探索[J].大眾文藝,2016(10):132.
[2]馬運燦.“石為心化”[D].中國美術學院,2011.
[3]徐永澤.藝海學無涯[J].浙江工藝美術,2008(01):25.
作者簡介:梁建坤(1971,4)男,廣東云浮人,現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云浮石藝)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