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健
摘要:教材廣義的說是指教學活動中有計劃地應用的各種資料,包括諸如教學大綱、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習題集、實驗冊以及配套的音像資料等。狹義地說通常是指教科書。選定教材后,它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教材,又是教學教程的安排,起著知識載體、教學指導的作用。而對教材的分析,是選擇教材和備課的需要,是教師駕馭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能力基礎。進行教材分析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即使對于有經驗的教師也須要不斷提高分析教材的能力,重視教材的變化與更新,為提高教學質量作出貢獻,現就教材分析的方法談一談自己的幾點見解。
關鍵詞:分析;中學物理;教材
一、實行整體分析與局部分析相結合
分析教材應當按照全書各部分、各章節等層次由整體到局部層層深入,整體和局部相結合的進行。
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做到心中有全局。這就是:從教材本身說,認識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體系安排,明確教材內部各部分邏輯關系,弄清知識的源與流,因與果,也就是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弄清知識的主干和枝葉,核心和擴展,也就是明確教材的重點、關鍵。明確教材如何按循序漸進的原則編排,步步深入地展開教學內容。從教材外部說,要注意教材的縱向連接,即注意初中與小學自然課的銜接,初中與高中的銜接,以及高中與大學的有關課程的銜接等。還要注意物理教材及其它學科的橫向聯系,學生學習物理需要其它學科必要的知識準備或配合,如數學工具、化學知識甚至語文和外語知識等。同時物理課的某些內容,也為其它學科做必要的準備。
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總體把握教材的要求、結構、深度和廣度。在教學中真正做到難易適度,負擔合理。
其次,以整體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要求和特點,掌握了整體的知識結構,還需要再深入研究每一部分教材,而每一部分教材又需要從整體高度來認識,以整體為背景,明確各部分在整體結構中的地位、作用,某一部分的知識與其他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比如,前面為后面做準備,埋下伏筆。某一部分的知識是前面有關知識的擴展、廷伸等。這樣,才能從全局的發展觀點看待和處理具體章節的知識,在教學中做到重點突出,鋪墊恰當,要求合理。從總體上提高教學質量,整體和局部也是相對的,分層次的。整個中學教材是整體的,初中,高中則是局部。高中教材是整體,力、熱、電、光等各部分則是局部。力學作為整體觀念,各章就是局部。對于一章來說也有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運用整體與局部結合的分析方法,對于各層次都適用,應當逐層深入,按照教材結構進行分析,直到每一節,每一個概念和規律及它們在整體中的地位作用。
二、把教材的知識——方法——能力的分析結合起來
知識主要是指狹義的知識,即物理學的理論知識體系。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是物理學發展中的靈魂,物理教學效果的好壞,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使學生學到了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而能力是在取得知識和運用一定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又影響和制約著知識的掌握和方法的運用過程,能力一旦形成,就具有了開發新知識,創造新方法的本領。可見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具體的學科知識,還必然伴隨有方法的傳輸和能力的培養,一本好教材則在這方面都有體現,并做到三者有機的結合。
物理學不僅是具有實驗性,理論性,精密定量并應用廣泛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帶有方法論性質的學科,任何物理學內容,無不具有實驗基礎,物理學的思維方法和數學表述這三個基本因素,在教學中,離開了方法傳遞和能力的培養,知識傳遞最終也將落空。
方法和能力并不能在知識教學中自然獲得,必須“有意為之”。因而,必須在分析教材時,注意使知識——方法——能力的分析相結合,注意挖掘教材結構中所包含的方法和能力因素,并在處理教材和進行教學時充分體現出來,比如,在分析教材對某一概念和規律的引入和介紹時,注意教材如何從物理實驗或事實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的過程,如何展開對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運用數學工具能力的培養,注意在教材結構中是否融入了對問題分析和思考的正確方法,又是如何體現的等等。
三、與分析學生的狀況相結合,注意挖掘教育因素
教材是學生主要學習用書,分析教材時,當然不能不考慮學生的狀況,一,根據學生狀況分析教材中是否體現了學生的特點,教材的內容,編排處理是否符合學生的特點,作為選擇教材和處理教材的依據,二,是在總體層次程度等方面都適合的情況下,針對不同的具體教學對像,在教學時,做到對應的處理。
首先,要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年齡,生理和心理發展狀況,不同年齡的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思維能力和規律有很大的不同,從初中二年級到高中二年級是學生生理,心理變化較快的階段,甚至初二初三就有很大差別,這必須注意的,近年來,一些地區由于獨生子女增多,少年早期教育的開發等,又出現了學生的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發展不同步的情況,對此做分析時,也要特別注意。
其次,要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基礎知識,除了物理本身的基礎之外還要考慮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基礎,如數學,化學,語文,外語等等,分析教材的結構編排及要求是否與之相適應,教學時應做怎樣的鋪墊等等。
再次,要了解和分析學生已有的能力基礎。能力的培養和知識學習一樣,需要循序漸進和鞏固提高,在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發生質的飛躍,長期在一個水平上徘徊不前,拔苗助長式的過高要求對學生的智力開發和接受能力的發展都不利,更不能奏效。因此,要分析學生的能力基礎,教材是否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和訓練目標是否相吻合,以便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案,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結語:
不論哪一種方法,都應以學生為本,力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教育功能,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智力因素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