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天鼎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失獨問題明顯,失獨家庭的數量增多,在失獨老人面前,呈現出許多難題。這些問題已經引起社會關注,其問題急需各界力量解決。民生問題也包括解決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它是讓社會和諧與國家發展的條件之一。解決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需要相關人員付出幾年、幾十年的努力。政府為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把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運用公共管理的方法來進行實際操作,做好預先的設計與規劃,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建立與現實相適應的保障機制,帶動全員參與,中央與地方相互配合,把問題落到實處,在經濟救助的同時,注重失獨老人的心理健康,在實踐探索中不斷進步。為失獨解決生存的基本問題,并朝更高層次的目標邁進。
關鍵詞:失獨家庭;遠近支持;發展性養老
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是近幾年新出現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那么我國的社會將會停滯不前。這個問題的出現是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后遺癥,我國也是第一次實施這條政策,第一次面臨這些出現的問題,沒有任何的歷史借鑒;而計劃生育政策只有我國實行,無國際經驗可參考。最為困難的是,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在解決過程中,人們發現:救助并不僅僅是簡單的金錢發放,它還涉及到老人的精神世界、心理健康、生活照料等一系列的問題,而且我國的養老模式是家庭養老模式,即子女供養父母,社會養老興起時間較短,力度不夠,許多制度都還不夠健全,而失獨家庭的養老只有家庭是顯然不夠的,需要社會養老來分擔難題。這就需要運用公共管理的方式解決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做好相關的調配工作。
一、問題的提出
為解決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在30多年便提出了計劃生育政策,這項政策的實施,使我國人口得到有效控制,讓中國的經濟得到發展。到近幾年來,獨生子女家庭占據我國家
庭的大部分,其中城市的獨生子女比重非常高,農村的獨生子女也占到了一半。
但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一系列問題也隨著而來,他們比其他承擔更多的風險。如果其子女患病或是遭遇事故早逝,家庭就遭到洗牌,嚴重的直接使這個家庭破碎。一些著名學者曾提出過計劃生育無后家庭的概念,即“按當地計劃生育政策生育但后來孩子夭亡的家庭,一般母親年齡界定在40歲以后,更嚴格的定義是指母親已經退出育齡期也就是49周歲的家庭”。本文提出的失獨家庭,就是指這些學者所說的計劃生育后無子女的家庭,即失去獨生子女、沒有再生育且女方年齡在49周歲以上的家庭。
伴隨著失獨父母年歲的增長,他們面臨的生活來源緊張、精神狀態差等許多社會問題更為顯著。如果這—特殊群體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很有可能會逐漸演化為社會悲劇,進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失獨家庭養老面臨的主要問題
子女的患病或意外喪生讓失獨家庭不僅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隨著歲月的更迭,父母年老衰弱失去基本的經濟能力,更無子女奉養。與其他家庭相比較,失獨家庭養老面臨的問題更為嚴峻。現今對失獨家庭的研究一般還停留在表層,深層問題還得不到解決。
(1)經濟支持難以保證
失獨家庭缺乏子女的經濟支持,經濟供養難以保障。家庭撫養和教育子女的資金投入很高,失獨家庭由于獨生子女的死亡,這些已經投入的成本也就沒有了相應的經濟回報,養老過程中缺乏子女的經濟供養。如果獨生子女是死于疾病,父母在為他們治療的過程中花費了大量的金錢,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重擔。此外,我國關于失獨家庭補助方面的相關規定比較少,在制度保障支持方面還是政策扶持方面,獨生子女家庭在子女死亡后都沒有得到相應的經濟支持。
(2)精神世界不能滿足
據埃里克森的理論來說,人在衰老的過程中,其體力、健康狀況和適應能力都會相應的下降,老年人在此時需要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當自我調節大大超過絕望時,他就將獲得超越現實挫折的能力。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步入老年,一些情感變得脆弱起來,面對挫折的能力比壯年時期減弱,且老年人沒有工作,社交活動減少,各方面的能力都相對減弱。失獨家庭的在失去唯一的子女之后,身體和心理面臨嚴峻挑戰。年齡的不可逆轉使他們的身體機能下降,加之失去唯一的子女讓他們的身體越發垮掉,心理也遭受巨大的打擊。缺失子女的照料讓他們生存艱難,各方面的因素都讓他們的內心世界一片灰暗,心理無法健康發展。
(3)日常生活缺乏照顧
生活照料包含的內容很多,有起居生活、家務勞動、疾病照顧等,目前我國的養老以家庭養老為主,即子女供養父母。在生活照料的內容進行中時,老年人是依靠子女生活,他們除了子女外,沒有擁有什么。然而失獨老人失去了子女日常生活的照顧,尤其是在他們患病或行動不便時身邊無人可依現。現今,政府對于失獨家庭的養老政策并不全面,失獨老人的養老缺乏少基本的保障,各種社會機構雖然為提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照顧,但是普遍的服務質量都不高,而一些服務較好的養老機構收費較貴,許多失獨家庭無法承擔。
三、政策與機制
(一)構建失獨家庭養老保障體系
為失獨家庭提供養老保障體系是迫在眉睫的。我國家庭的奉養模式并不適用于失獨老人,政府要有針對性地制定符合失獨家庭的養老政策,讓中央領導地方,地方政府根據中央出臺的文件制定符合實際地方的指導性文件,設立專門的保險基金,這個費用由政府和其所在單位共同承擔,沒有單位的,由政府全部承擔。根據失獨家庭的不同需求條件,靈活變通,合理運用。尊重失獨者的意愿,對于想收養子女的失獨家庭,民政部門要發揮其重要職能,綜合各方內容,優先考慮失獨家庭的領養,為失獨家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失獨家庭重新完整。而對于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優渥的家庭,則應該著重考慮失獨者的心理健康因素,為失獨者進行合理,積極的心理疏導,讓失獨者的情感得到撫慰,讓他們感受到生的希望和快樂。
(二)推行政府主導的失獨家庭養老保障機制
失獨家庭作為相對弱勢的群體,在他們無供養自己的能力時,政府應加強其保障機制的建設。第一,失獨家庭的養老保障機制并不是一個部門的問題,它靠一個部門無法解決,需要多個部門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社會力量也加入到其中,才能完善保障機制。第二,對于失獨者的保障基金要嚴格管理,杜絕貪污腐敗現象,由相關部門進行監督,并請專業機構合理打理基金,實現基金的增值與創收,為使讀者提供金錢的保障。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與經濟狀況時時調整投入經費,以保證失獨家庭的生活健康。
四、途徑和舉措
(一)遠近支持互相結合
近端支持是指近距離接觸,是與失獨者親近的人,在其生活中保持著密切的溝通和聯系。這些親近的人員與失獨者生活息息相關,能給失獨者帶來一些比較有用的幫助。可是,近端支持從長遠看來,發展并不能維持,它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還需要遠端支持。遠端支持是指遠方調控,是政府的政策扶助以及社會團體或個人對失獨家庭養老的幫助。政府不僅在政策的指導下,投放大量的金錢,還要引導社會團體的力量為失獨家庭提供專業的、有針對性的服務,并且讓其在政府的主要作用下呈制度化、規范化發展。對于失獨家庭來說,兩方的支持必不可少,近端支持為失獨者的短期心理打氣,遠端支持為將來生活提供了保障。兩方有效、合理配合,共同解決失獨者的養老問題。
(二)經濟扶助與心理救助同步
對于現在對失獨家庭的救助來說,人們往往注重經濟的投入,而忽略了失獨老人的心理健康。對于失獨家庭來說,經濟困難是不可忽略的,但是心理健康,解決內心的創傷更為重要,是救助者面臨的嚴峻問題。失獨家庭失去了唯一的子女,家庭破碎、內心崩塌,讓失獨者失去對生活的希望。政府在注重政策的同時,要安排心理專家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讓他們內心平和,對社會充滿安全感,對生活充滿希望。
(三)政策支持與方法探尋并舉
由于養老政策缺乏針對性,讓地方政府不斷重視其政策的改變與施行,這為失獨家庭解決了大部分問題。但是,如果只有政策的下達,而沒有相應的辦法及舉措來支持的話,這項政策是無法長遠的,沒有實際操作一切只是空談。我們不僅要重視救助政策,還要許多問題進行探索,即如何接近失獨家庭、如何打開失獨老人的內心防備,如何了解失獨家庭的真正需求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急需解決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在對失獨家庭的服務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與方式、方法。
(四)形成家庭、社區和社會的良好互動
失獨家庭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個體,它與許多方面是相連的。養老政策需要家庭、社區和社會組織三方的共同努力。只靠家庭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應該形成完整的鏈接,讓社區和社會組織發揮其作用。家庭處于社區之下,社區主要有管理和服務的職責,社區能很快速、方便地了解到失獨家庭的基本情況,這些便利、有用的信息可以向政府得到及時的反饋,以便政府決策;也可以讓社會組織針對失獨家庭不同的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服務,提高服務水平,讓其服務滿足失獨家庭的需求,使失獨老人更好的面對生活。只有它們三者形成良好的銜接,以家庭為核心,社區和社會的幫助和服務圍繞家庭展開,才能讓失獨家庭走出痛苦,與社會接軌。
五、實現向發展性養老目標
我國的養老事業如蹣跚小孩,正處于生存時期,政策方針不夠全面,投入到養老的資源不豐富,缺少高端人才的技術指導,在面向老人方面的政策類型少,呈現后勁不足的趨勢。當地政府和社會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并不能與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成正比,僅僅只能滿足老年人的生存和基本生活需要,有時候可能連這些都難以維持。隨著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養老事業也將邁上新的臺階,朝更高層次發展。而發展性養老,是指讓老年人在生存問題和生活所需實現的基礎上,還要增加他們的幸福指數,讓他們在社會上的與人交流中得到心靈慰藉與精神世界的滿足。
大多數人認為失獨家庭的養老比普通家庭的養老需要投入的更多,需要讓他們朝更高的目標邁進。首先,他們堅持國家方針文件,為優化社會環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他們理應受到更好的、更優質的養老服務。其次,失獨老人是弱勢群體,他們沒有子女,沒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重視失獨家庭的養老,有利于解決社會上的一大難題。失獨家庭的養老向發展性養老邁進,需要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不僅政府要做好總體的方針指導與把控,大力加大資金的支持,還需要社會的全部人員對失獨老人釋放善意與關愛。在滿足他們基本生活的同時,其相關負責人員要為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讓他們在交流溝通中感受到愉悅,消融他們與社會群體之間的隔膜。讓失獨老人之間有話可說,讓愛心人士帶來正能量,鼓勵他們生活的勇氣,增加其幸福感。
六、結論和展望
獨生子女家庭在失去了他們唯一的孩子后,其家庭的經濟、生活、情感都等方面都會受到巨大的影響,失獨老人作為新興的弱勢群體,其政府及社會急需解決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只有把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置入到公共管理的大環境中,政府與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在政策與服務并行的條件下,為失獨的家庭老人解決養老問題。
我國的養老事業才剛剛開始進行,對于養老政策也是處于逐漸摸索的過程,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在近幾年才引起人們的關注與重視。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其國家的發展和經濟能力無法使養老達到更高層次的目標。但是,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騰飛和國家管理的不斷完善,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會越來越讓人們重視,它也會成為我國公共管理的關鍵部分之一。
參考文獻:
[1]馬燕,劉敏.公共管理視角下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的思考[J].價值工程,2016,35(18):248-249.
[2]邱秋虹.失獨家庭養老問題思考[J].科技視界,2014(20):193-193.
[3]丁志宏,祁靜.如何關注“失獨家庭”養老問題的思考[J].蘭州學刊,2013(9):70-75.
[4]董麗紅.失獨家庭養老問題的思考[J].綏化學院學報,2012(6):37-38.
[5]李紅飛.增能理論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失獨家庭養老服務問題研究——以福州市C街道為例[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7(3):46-50.
[6]陳建濤.社會支持視角下城市失獨家庭養老問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