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珍
摘要:農村文化是相對于城市文化而言的,在傳統農業社會里,兩者只有分布上的差別而無性質上的不同。農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基,農村文化具有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民族心理和文化傳承中有著獨特的內涵。現階段,農村文化建設尚存在瓶頸,因此,樹立新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和諧共生的理念,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開展形式多樣、健康的農村文化活動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的現實背景和戰略意義。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群眾文化;瓶頸
農村文化是相對于城市文化而言的,在傳統農業社會里,兩者只有分布上的差別而無性質上的不同。農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基,農村文化具有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民族心理和文化傳承中有著獨特的內涵。
一、農村文化的內涵及特征概述
(一)農村文化的內涵
農村群眾文化作為與城市文化相對應的一種文化形態,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廣義上講,農村群眾文化是指農村人口在農村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創造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而言,農村群眾文化則僅指農村的精神文明活動,它是農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觀念以及在漫長的農耕實踐中形成并積淀下來的認知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情感狀態、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層心理結構的反映,它表達的是農民的心靈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開化程度,是農民精神狀態的反應,也是農村社會進步的標志。
(二)農村群眾文化的特征
1.鄉土性。“鄉”指農民聚村而居的生活方式,“土”則指農民以土為生的生產方式。中國農村的單位是村落,從幾家的小村落到上千家的大村落,這其中包含信任、認同等文化資源和合作交往的社會功能。
2.歸屬性和直觀性。農村群眾文化的主體是共同勞動和生活的鄉村農民,具有主動性和自發性,由于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整體水平不高,因而農民群眾對文化形式和內容的接受,會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理解、消化和認同的過程。而且由于農民單純樸實的小農意識,一旦接受某種思想、文化,就會積極參與并融入自己的生活。
3.季節性和多樣性。由于與農業生產勞動密切相關的一系列物質生活的季節性,決定了農民群眾在文化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安排上,具有類似耕作、收獲等的季節性。農村群眾文化形式的多樣性是客觀存在。
二、農村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發展農村群眾文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助力器。當前我國城鄉發展現狀表明,隨著城市和農村群眾文化發展差距的拉大,統籌城鄉發展,不僅要著力于統籌城鄉經濟的發展,而且更多地要著力于統籌城鄉文化的發展。郝錦花等認為,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城鄉一體,近代興學以來,教育資源、農村精英從農村地區的流出使久已存在的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
第二,發展農村群眾文化是增強農村社區內在凝聚力的核心。如何增強農村社區內在凝聚力,匯聚各方面力量投入新農村建設,是當前新農村建設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而僅靠基層政府和現有的農村組織力量很難有效地把農村社區整合起,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群眾文化,以文化活動和文化的力量帶動農村社區的發展。
三、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的瓶頸
(一)部分農村干部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不夠重視
由于各級政府和領導一直把經濟發展狀況作為衡量農村干部工作成績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因而,農村的一些管理部門和部分干部對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只注重抓經濟這一中心工作,認為只要把經濟搞上去了,就一切都辦好了。
(二)農村群眾文化設施建設滯后
現有的文化館、圖書館中,有很多建筑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幾乎形同虛設。鄉鎮文化站的情形更差,現有鄉鎮文化站中,許多只有一個位子、一個工作人員、一塊牌子、一枚章子、一間房子,有的連單獨的房子都沒有,文化活動的器材更是少得可憐。
(三)農村群眾文化市場發育不足、管理不善
農村的文化建設嚴重滑坡,文化市場的管理跟不上,電影、戲曲、圖書等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糧很難被農村居民享受到,相反,以電子游戲、麻將為主的賭博活動重新抬頭,以淫穢錄像、黃色書刊為主的黃色、低級文化在農村屢見不鮮,甚至一些沉寂了幾十年的封建迷信活動也死灰復燃。
四、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路徑分析
(一)樹立新農村群眾文化與城市文化和諧共生的理念
“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理念對傳統的城鄉文化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對中國特色現代化發展道路下的城鄉文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強調了城鄉文化之間應該建立起一種和諧共生的新型關系。一方面,城鄉文化之間是相互協調、和諧共存的關系,城鄉文化各有其特定的主體,是為了滿足不同群體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城鄉文化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城市文化是現代文明的主要方向,代表了社會文明進步的主要成果,必須堅持城市文化的主流地位,積極發揮城市文化的示范作用。
(二)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是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它決定著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決定著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前途和命運,是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立魂”工程。因而,必須大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使農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力開展積極、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大力培育“四有”農民。
(三)開展形式多樣、健康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
積極健康的文化活動具有娛樂身心、提高人的文明素養等功能,也是人們健康生活的重要方面。進行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要采取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不斷創新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內容,使農民群眾經常“有戲看、有書看、有電影看、有活動開展”,使他們脫離牌桌、賭桌和其他低級庸俗的活動。繼續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活動,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三貼近”的原則,發揮農村群眾文化的地域性、傳統性優勢,開展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具有濃郁風土人情的民間文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