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婷
摘要:隨著電視技術的發展,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應運而生并輝煌一時。然而,隨著近年來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人們進行輿論表達的方法途徑多種多樣,自媒體時代給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基于此,本文將基于媒體融合背景下,對電視新聞評論的突圍之道進行探討。
關鍵詞:媒體融合;電視新聞評論;突圍之道
一、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現狀及發展困境
相較于對新聞事實進行客觀報道,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會表述具有一定傾向和立場性的觀點意見,其代表的是新聞類節目的旗幟和媒體引導輿論的作用水平。我國當前的輿論傳播格局在當下媒體跨界交互的情況下存在著兩個輿論場——官方和民間[1]。主流媒體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進行忠實的官方輿論傳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宣揚。而改革轉型的背景和網絡時代的到來,都增加了民間輿論場的聲音,多元化的輿論格局逐漸形成。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常常對同種事物或者現象有不同的看法,同時對社會整體的認識亦有所不同。具有直觀、與生活貼合、感性和真誠等特點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能夠使兩個輿論場之間相互貫通,對社會的活力起到最大程度的激發作用,以消除社會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因此,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不僅要保留,更要成為電視媒體賴以生存發展的王牌節目。
共同傳播聲畫是電視評論的開拓性成功之處,亦是其優勢所在,這樣更能使觀眾受到打動。然而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時至今日逐漸冷落,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表現均不盡人意:一是數量及內容含金量減少,多數是對節日或者會議的應景性評論,而較少做到對時間的真正到位的評論;第二個方面是慢,公眾渴望了解突發大事件、熱點事件以及重大公共事件等的真相,但主流媒體往往不能及時發聲導致猜測眾多,各種謠言充斥其間;最后一個方面則是呆板,形勢發展已經摒棄了刻板凝重的表達形式,評論方式要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充滿人文關懷。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客觀來說,在當前的媒介融合環境下發展趨勢是逐漸被邊緣化。媒體技術、組織結構、所有權以及傳統媒體業務等均參與了媒介融合,其包括整合業務形態和細化生產流程。而電視媒體作為傳統媒體之首亦面臨著變化調整,電視節目的類型及制作方式都要進行創新性改革。
中央電視臺在2016年3月推出的《中國輿論場》節目,是國內第一檔融媒體新聞評論節目,話題內容精準、互動方式新穎,再加上節目發表獨家的“中國輿論場指數”榜單,均是該節目具有開創性的特點所在[2]。該節目首期便以“人類如何駕馭人工智能”、“網約車路在何方”等為中心熱點話題,邀請四位嘉賓與觀眾進行討論并發表時事評論,直播過程中有高達375萬人次的參與互動討論,播出之后好評如潮,網友對該節目新鮮的思維觀點以及順應潮流的模式交口稱贊。可見在當今輿論環境和渠道多樣復雜的情況下,廣電媒體依然可以通過梳理自身特色型的輿論旗幟受到觀眾歡迎。
二、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突圍之道
(一)直面輿情熱點并對社會輿論走向進行引導
當前電視媒體受到迅速發展的網絡媒體的沖擊,電死新聞評論需在這種情況下突破既定模式,在發展上取得優勢。網民主動發布信息并參與網絡上的互動討論在現今已成為常態,新聞信息亦因此獲得了更快的傳播速度和更廣泛的傳播范圍,新聞內容更加豐富化。但是網絡新聞的可控性較差,疏松的管理導致其真實性往往難以分辨。電視媒體的權威性在此時就得到了凸顯,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深度亦得到了突出。
《中國輿論場》節目中的三個大板塊——“一榜知輿情”、“熱詞大搜索”和“你評我也評”,均以最新的輿情話題、明辨是非曲直為主旨,內容清晰、觀點明確。通過時事評論員、資深媒體人以及網絡輿論的意見領袖等人物的分析解讀對輿論場的觀點碰撞進行全方位的呈現,對輿論熱點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專業解讀,通過對真實聲音的傳遞反應民心民意,傳遞民聲。
(二)突出融媒體的特點以打通進行傳播互動的通道
海量信息、交互快捷、透明性和參與度均較高等是網絡媒體的特點,它對形成輿論的過程中各個方面出現的意見變化均能夠及時有效的反映出來,電視媒體相較之下在這方面的表現則不突出。在傳統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形式大多是主持人發表評論,或者主持人通過與場外嘉賓連線互動、與場內嘉賓進行討論以發表觀點,與廣大觀眾之間則缺乏互動。
《中國輿論場》這個節目則通過新媒體技術深度結合電視、互聯網與移動新媒體,通過“在線觀眾席”的創造性設計使全球網友均可成為節目參與者,發表自己的觀點,在節目中參與全程互動[3]。而節目主持人面對的所謂“大眾”亦不再是模糊的群體性概念,而是真是鮮活的個體,這種個性化互動模式與互聯網時代的規律特點相契合。
(三)通過互聯網手段發表獨家用戶信息
網絡媒體能夠通過訪問搜索的形式給用戶提供主體資料庫,以使其及時了解到時間的發展動態,而電視媒體卻很難做到,但是通過整合其他網絡新媒體資源,電視媒體亦可以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中國輿論場》便在整合媒體資源方面做出了創新性的有效嘗試,通過聯合央視網,依托于大數據及各種輿論監測體系,梳理并整合點擊量、評論量以及觀點差異大的全網新聞事件,并盤點出每日或者每周最熱輿情事件前10位,通過“中國輿論場指數”榜單發布出來,以提供給觀眾及時而明確的輿論熱點。
結束語:
在當前輿論表達渠道日益增多的環境下,主流媒體的權威評論依然是受到觀眾期待和追捧的,廣電媒體只要與新時代輿論生態格局的適應性改革創新,不回避輿論熱點和難點,通過新鮮獨特的形式開啟融媒體時代嶄新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就能立足于激烈的競爭環境中。
參考文獻:
[1].曾立琛,魏桃初.融媒體時代地方電視臺的突圍之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7,8(9):281-283.
[2].武釗.全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的突圍之道[J].新聞窗,2017(3):77-78.
[3].賈愫.交通廣播新聞節目突圍之道——以中國交通廣播《速度早高峰》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7(1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