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桃 楊 嬈 喻仁貴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 洛陽 471934)
社會化[1]就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與環境中,個體通過與社會的交互作用,發展自己的社會性,成為能夠履行一定社會角色的社會人的過程。對于個體來說,社會化是持續一生的發展過程,其中大學是個體社會化的關鍵階段。大學生在這個階段,角色由學習者到勞動者演化、場所由學校向社會轉變,逐步完成從生物機體意義上的“自然人”向承擔一定社會責任,適應社會生活的“社會人”過渡。大學生社會化要求大學生能夠實現心理的成熟,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奉獻社會。然而,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搜狐網教育頻道開展的一項調查發現[2]:2180名參與者中有56.8%的人認為現在的大學生社會化不足,仍然純樸無知,尚無法很好勝任工作。徐娟認為[3]:社會化不足主要表現為缺乏自我認知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社會意識淡化、職業準備不足。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許多大學生由于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內外環境的影響,要么不敢踏入社會、要么缺乏社會技能、要么缺乏社會道德責任意識、要么不能很好的內化社會準則規范。這些對于即將離開校園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社會化不足無疑給他們更好的與社會接軌設下了一道坎,很可能造成他們的心理沖突,影響他們正常的生活、工作。那么究竟是哪些具體因素導致了大學生社會化不足?針對這些不足,大學生要注意哪些問題以實現自身的社會化;作為外界的關注者,又該如何努力去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本文探討的大學生社會化不足這個問題,對于如何促進大學生社會化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
1.1.1 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大學生社會化不足的影響
沙蓮香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三類[4]:權威型教養方式、放縱型教養方式、民主型教養方式。前兩種教養方式很容易造成大學生社會化的不足。在權威型教養方式家庭里成長的大學生,由于父母過于支配孩子一切,則養成了凡事依賴服從別人的性格,做事情缺乏積極主動性。他們在大學生活中面臨新的環境,又遠離父母,則不能很好適應大學生活,對以后的工作也不能很好的勝任,產生一種挫敗感。放縱型教養方式成長的大學生,從小到大一直受到父母的過度溺愛,且常常被身旁的人捧著,形成了他們野蠻、任性、無禮的性格特點。當他們走向社會,不容易遵守社會準則,唯我獨尊,常常和人發生矛盾,不懂得協作,也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
1.1.2 家庭的經濟狀況對大學生社會化不足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成長在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里的大學生,由于很小就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他們從小就能幫父母去分擔一部分事情,很早就和社會接觸,這些經歷鍛煉了他們的獨立自主的性格,也提高了他們為人處事的能力。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說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社會化進程更快一點。成長在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優越的大學生,雖然一部分家庭確實可能會為他們提供社會鍛煉的舞臺,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自認為家里條件優越,不思上進,認為家長都把自己的未來規劃好了,自己不用去培養自己的社會生活的能力,再加上一直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缺乏和社會的真正接觸,自然不能親身體驗生活的艱辛不易、不能經歷社會的磨練。丁斌在研究中[5]就認為富裕大學生對社會勞作幾乎沒有深刻的體悟,對就業擇業沒有充分的考慮和理性的分析。如果將他們短時間置身于社會,他們肯定手足無措、缺乏社會生存技能,社會化不足的現象是很容易出現的。
1.1.3 家庭的出生順序對大學生社會化不足的影響
在家排行老大的大學生,通常社會化程度要高一些。因為排行老大的大學生會認為自己是老大,就要起好帶頭的作用,凡事都要力求做好,在弟弟妹妹面前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而且要照顧好弟弟妹妹,事事讓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因此老大得到鍛煉的機會就很多。瞿衛星也在其論文中稱[6]:長子能認識到作為大哥或大姐在家庭中應該擔負的責任,他們往往會自然而然地盡到看管弟妹的家庭義務,這些都有利于家里老大社會化的發展。然而,家里排行靠后的大學生,在家里被認為是弱者,受到父母的庇護,經常受到照顧,凡事無論對錯都被大家諒解,要么容易造成凡事依賴的性格,缺乏主見;要么自私、蠻橫、缺乏責任意識,不利于社會化的發展。
1.1.4 家庭所在地是農村還是城市對大學生的社會化會產生一定影響
據崔萬秋等人的研究表明[7]:農村大學生在社會化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視野狹窄、行為呆板、協調社會關系能力以及適應社會能力都較差。一般來說,生活在城市的大學生,由于城市各方面的條件設施比較齊全便利,接受的刺激信息通常要比農村的大學生多一些,懂得也要比農村大學生多一些,遇事底氣足,不怯場,在這個方面來講,社會化程度一般高于農村的大學生。然而,農村條件設施比較有限,不論這部分大學生如何的努力促進自己的社會化,畢竟他們缺少城市學生擁有的接受各種刺激信息的優勢。故而,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影響到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的。
1.2.1 大學之前學校教育的重點對大學生社會化不足的影響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主要是在學校度過的,學習是大學生從小到大主要從事的工作。現代的教育側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非常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以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尤其在高中時期,學校將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控制在學習文化知識上,學生的學習能力普遍很高。至于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情緒控制與識別、社會角色這些并不是考試考查的對象,學校對這方面也不太關注。學生社會化不足的情況在這個時候表現的也不是很明顯,可是當這些學生走進大學校園這一個多元化的舞臺,由于之前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生社會化不足的現象就會很容易表現出來,大學生往往還會表現出除了學習不知道還能做什么的現象。我們完全可以從賀才瓊等人的研究中得到證實[8]:現代教育強調的是科學理論的識記,而非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和技能的掌握。雖然當代的教育倡導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但是德體美勞并沒有從實際上得到落實。學校很少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的發展,很少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即便有些學校開設心理課程,也沒有發揮出它的預期作用。
1.2.2 學生對現有教育制度的應對對社會化不足的影響
高中時期,在當代這種教育制度下,學生為了考出好的成績,讓家長開心,讓自己得到某種獎勵,或者是要考上某個名牌大學,他們也十分的努力學習。衡量學生是否成功的標準恰好就是他們考取的分數,因此他們會因自己努力學習而獲得成功感到很有成就。他們會把這一特性沿襲到大學。雖然在大學時期,學生對學習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可是各種評優評先、獎助學金的競爭,研究生公務員考試的壓力又促使他們把學習始終放在第一位。大學里面的學分制計劃也考慮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過在實施時,好像沒有辦法有效達到。因而他們缺乏實踐的鍛煉,當他們走向社會的舞臺,環境由簡單的校園過渡到復雜多元的社會。學生從一個理想化的環境突然轉移到一個講究工作績效非常現實并且又有自己不同的運作模式的環境。先前看似無關緊要的人際關系現在變得不可或缺,評價一個人是非成敗的標準也變得多元化。分數在這個時候又不是特別重要。社會要求更多的是工作能力,雖然大學生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而且學習能力是工作能力的一部分,但是學習能力畢竟同工作能力有很大差別。很明顯,這些學生會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缺乏實踐鍛煉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走向社會,他們不懂如何與人和諧相處,不通人情世故,理想和現實有很大的落差。
1.2.3 學校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社會化不足的影響
雖然校園文化有其積極作用,但是校園文化也有不利于大學生社會化發展的一面。正如陳潔君所言[9]:校園文化是一種高雅的書香文化。它偏向于真理善念美德、追求一種心靈的精神高境界;它輕視現實世界中的追名逐利,爾虞我詐、不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但是它卻與社會有很大的脫節,學生畢竟是要步入社會的,一旦學生發現社會并不是學校生活中的那么理想化,往往還有很多是格格不入的。學生很容易產生憤世嫉俗,不通世事的心理,不利于學生社會化的發展。此外,校園文化是封閉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的,由于很多學生長期在學校里生活,養成了一種總想呆在學校不愿意離開的慣性,他們對外界社會關注的并不是很多,對社會采取不參與的方式。一些學生在畢業之后并沒有明確的打算,看別人考研覺得自己也要考,認為除了上學之外,好像找不到還有什么可去做的事情。一些學生根本就不愿意離開學校,甚至是畢業了,還住在學校附近,不愿意找工作。這些現象一方面充分表明部分大學生害怕面對現實逃避踏入社會,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這些大學生社會化不足的情況很普遍。
1.3.1 團體或同伴交往中的某些局限性阻礙著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
大學生仍然不能很好的去辨別是非。冉冉等人強調[10]:大學生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若經常與一些道德素質不高的閑雜人員混在一起,拉幫結派,時間已久,通過效仿,他們的行為規范就會偏離了社會的準則,就不能被社會容納。再者,大學生交往會形成一個交往團體,若團體成員都比較消極、人人過度追求安逸享受、崇尚超前消費、無所高尚追求、不勞而獲,那么這種團體文化必然導致大學生社會化的不正常。還有便是,大學生交往的對象,若都是一些社會化程度較高的人,那么他們就會以身邊的人為榜樣,不斷學習,有助于自己的社會化。可是,當他身邊交往的都是一些社會化程度低的人,那么他們就不容易在身邊找到自己學習的人,也不利社會化的發展。
1.3.2 網絡人際交往的弊端阻礙了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
網絡人際交往一方面擴大了大學生交往的層面,大學生獲取社會信息的來源也十分的豐富。但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網絡能夠被廣泛參與這種特性卻給人際交往帶來了復雜問題。網上有來自不同社會階層懷有不同目的人參與活動。那里肯定不乏錯誤片面極端的觀點,若大學生長期與這種思想接觸,必然會受到腐蝕。而且,網絡人際交往中,低俗言語、暴力傾向等現象時而有之。若沒有對這些不良風氣進行有效控制,通過潛移默化的過程,會影響大學生社會化正常的發展。此外,網絡交往具有匿名性,虛擬性[11]。匿名性讓參與者得以享受在現實中不能享受的自由,他們可以輕易拋棄道德法律的約束和限制。如果他們在網上的某些惡習成為了一種習慣,并反映在現實生活中,肯定會導致為社會所不容的結果。而虛擬性又使大學生在網上學到的某些技能、扮演的某些社會角色并不能完全適用于真實的社會生活。然而提升大學生社會技能,促使大學生正確認同自己的社會角色,又是大學生社會化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因而,網絡人際交往的這些弊端可以對大學生社會化的發展產生一定的阻礙。
針對以上各種原因,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
2.1.1 民主型的教養方式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
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應該處于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中[4]。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獨立和自由,在必要的時候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指導。通過民主的教養方式,才能培養孩子社會化的健康發展。
2.1.2 提供子女社會鍛煉的舞臺,進而促進社會化
針對家庭經濟狀況,出生順序,父母文化水平,戶籍所在地等因素造成的大學生社會化不足。實質上也就是這些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讓大學生減少了一些實踐鍛煉的機會。因而,家庭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為避免優越家庭容易使孩子過分安逸而不能適應社會,家長可以有意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艱辛,多讓他們嘗試創業的不易,指導各種生活的技巧,讓他們學會在社會上獨立生存的技能。針對部分家庭子女得到鍛煉的機會不一致這一情況,家長可以讓各個子女都能得到與他們實際年齡相符的鍛煉。此外,農村的孩子可以通過書刊、電視、報紙等渠道來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增長見識,關注社會動態,進而能跟上社會的發展。
2.2.1 現有教育體制應該從根本上從實際上去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的發展不在于分數的高低。既然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那么考核學生的標準就不應該單單是成績的好壞,更要去考核學生心理發展的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發展、思想道德品質是否健康形成、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是否真的能夠與他的年齡相匹配。教師在教導學生時,不光光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去思考、如何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個性。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將教學同社會現實密切結合,讓學生養成關注社會的習慣,使學生能夠時刻與社會接軌。也就是實現張如梅所強調的[12]“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進而促進自己社會化的發展的思想”。
2.2.2 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社會化價值標準的取向和未來人生的定位。學校應該本著校園文化的導向性、高雅性,倡導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13]。學校要引導學生遠離毒害身心健康的一些文化,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以通過教學,講座等形式,向學生傳授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的評價自我,學會調節自我情緒和心態,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增強社會適應性。
2.2.3 學校要協助學生做好人生規劃
當前部分大學生不敢或不愿去找工作,以考研究生或工作不好找為理由來逃避工作,沒有規劃自我人生意思和方法就是其中一個原因。學校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分析各種形勢[14]、正確看待社會、樹立良好的職業觀,有根據的進行未來人生的規劃、運用有關的知識經驗,為自己的人生設計好藍圖。
2.3.1 規范現實人際交往
大學生交往的團體是成員在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的基礎之上構建起來的。一旦他們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并不為社會所接受,長期發展下去,并不利于大學生的社會化。作為大學生,應該多交益友,遠離損友。作為家長、校方,要密切關注學生的交往態勢,因勢利導,提高他們交往中的辨別能力。學校可以多樹立一些典型的形象,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以便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
2.3.2 規范網絡人際交往
對于網絡的不利信息廣泛傳播的現狀,相關機構應該努力健全網絡法規,堅決懲處網絡上的非法分子,以防垃圾信息腐蝕大學生的身心[15]。利用網絡的使用無人可查,相關機構監管的力度又不夠,很多人在網絡上為所欲為、不受約束。因此,相關機構還必須盡快構建網絡行為監察機制,監測、量化上網行為和上網對象的對應關系,從而為大學生使用網絡建立一個相對有利的環境氛圍。作為大學生,在正確使用網絡的工具的前提下,要自覺避免沉迷網絡、健康的進行網絡交往、養成網絡自律精神。大學生要明白在網絡中學習到的某種社會技能扮演的某種角色和現實社會中存在差異,時刻以真實社會為基準。這樣才能促進自身的社會化發展。
2.4.1 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生走進大學之后,有相當寬松的時間。這一部分自由時間可以專門用來從事社會實踐活動。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實踐的社會,通過實踐,大學生可以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既加深了大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又鍛煉了大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而且還能從社會里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16]。在大學里,有很多實踐的機會。比如:大學生可以做志愿服務、去慰問養老院的老人、也可以到貧困山區義務支教,這些實踐活動讓大學生直接接觸社會;讓他們親身體驗社會的種種現象,引起他們的思考;讓他們懂得自己有義務有責任為建設美好社會貢獻力量。大學生還可以從事兼職工作,去打工掙一些錢,感受掙錢的不容易,為家長分擔一份壓力。從自己打工掙錢的艱辛中,大學生提高了自己的各種技能;增強了心理承受能力和勇氣;懂得了如何生活、如何正確看待金錢、如何消費;更學會了承擔。此外,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能夠遇到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他們能夠從自己交往的成功與失敗中感悟到這個社會的準則,掌握到如何去應對形形色色的人,以及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將事情做好,怎樣做才容易被人接受。
2.4.2 關注社會生活,適應社會環境
當今中國發展非常迅速,新事物層出不窮,社會現象也各有不同。迅速獲取信息成了當代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大學生不要只呆在校園里只是看書,可多關注社會變化、多了解搜集各種信息,這樣可以實現和時代同步。大學生也可以主動走向社會、深入社會勞動建設的前線,用自己雙眼觀察社會,使自己能很快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種種現狀[2]。
2.4.3 加強自我監督,促進社會化
大學生受過高等的教育,具有一定辨別是非的能力,也具有自我監督的能力。大學生應該從自身長遠發展的角度,更要本著愛己愛人的態度去促進自己的社會化發展。最好的自我監督,就是把自己的發展與社會準則結合起來。讓自己去適應社會,對于自己某些不符合社會準則的缺點,要及時的擯棄,將社會承認的那些意識形態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加強自我監督,完全在于大學生自身的積極性、自身的責任意識。因此大學生要責無旁貸的為自己負責。
[1]黃磊.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待大學生社會化問題[J].中國電力教育.2010(07),177.
[2]遲明珠.高校大學生社會化影響因素與對策[J].大慶社會科學.2010(12),148,150.
[3]許娟.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化問題研究[J].實踐與探索,2009(06),259.
[4]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70,371.
[5]丁斌.出生富裕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探討[J].教育縱橫,2005(05),102-103.
[6]瞿衛星.出生順序與成才[J].東岳論叢,2008(07),131.
[7]崔萬秋,曾秀敏,楊倩茜.農村貧困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8(08),72.
[8]賀才瓊,鄒樹梁,付孝泉.我國學校教育社會化的問題與對策[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99-100.
[9]陳潔君.論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05),54.
[10]冉冉,李吉文.同輩群體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J].基礎理論研討.2010(03),53.
[11]馬曉輝.網絡交往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0(01),38.
[12]張如梅.試論如何更好地發揮學校教育的社會化功能[J].精論集錦,1995(05),59.
[13]王福軍.淺析高校校園文化與大學生社會化的關系[J].科技文化.2009(05),209.
[14]陳潔君.校園文化與大學生社會化探析[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05),133.
[15]紀維謙.網絡人際傳播對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的不良影響分析[J].信息傳媒.2009(11),199.
[16]王順茗.志愿服務:大學生社會化的有效途徑[J].文學教育.2010(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