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 萃
(沈陽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14)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正如同龐大而又復雜的漢字體系一般有著深刻的內涵。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方面無疑會發揮著巨大的能量。一直以來,學術界對于傳統文化的含義都有著不同的解讀。通常說來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世代傳承的具有穩定結構和鮮明特色的并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永恒使命。
在現階段各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無論是各高校選用的教材還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和考核的內容均以英語語言知識為主,雖然學生的英語語言應試與應用能力都取得的相應的提高,但是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均未增強。目前,在大學英語的課堂上,教師大多基于教材所涉及的英語語言知識點給學生進行講解,稍有一些文化意識的教師也會講解一些西方文化知識。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少之又少。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學生們在十余年的英語課堂上接收的大多是英語語言知識與西方文化知識,甚至有部分學生對西方的文化毫無篩選的全盤接受,這種現象長期發展過來必然導致了現在中國傳統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嚴重缺失。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曾深刻指出:“許多中國青年學者,雖然具有相當程度的英語水平,但是在與西方人交往的過程中,始終顯示不出來自古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較高的基礎英語水平,也有較高的中國文化修養,但是一旦進入英語交流語境,便會立即呈現出中國文化失語癥。”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諸子百家的經典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此類典籍均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哲學思想。當然西方先哲們的思想也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時常會涉及到中西方的思想差異以及由此導致的中西方行為差異。比如,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三者一以貫通。他主張我們的人生目標是對世間萬物的博愛而非征服自然。而源于古希臘文明的西方哲學也因古希臘的惡劣的自然環境衍生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哲學思想。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就中西方對自然的不同態度進行對比,不僅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中西方思想的異同,也能夠為學生打開一扇思想的大門,讓他們沿著這條小路去探索中西方文化差異這片森林。
雖然屬于漢藏語系的漢語與印歐語系的英語在很多層面上都有著巨大區別,但是當人們著眼于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明時又會發現一些極其微妙的聯系。西方文明會用英語詞匯來展現,中國傳統文明與漢語的關系亦是如此。比如漢語中紅色這個詞是喜慶、吉祥的象征。在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里,紅色更是鋪天蓋地,幾乎所有的裝飾都圍繞著這一顏色。而在西方文明中與“red”有關的一些詞匯卻跟喜慶吉祥毫無關聯。比如 “red flag”這一詞組的意思為危險信號,也用它來指惹人生氣的事物。如果在英語教學中把此類漢語與中國傳統文明的關系和英語詞匯和西方文明的關系加以對比講解,一定會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通過漢語與英語兩種語言的異同去積極思考中西方文明的異同,從而為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經過五千年的沉淀,華夏文明源遠流長。除了名家典籍,長久以來人們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民族風俗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體現。介紹西方風俗傳統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教師如果能在傳播西方民族風情的同時,適時、適量的融入中國傳統風俗勢必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也能讓學生們感悟到中西方文化的相通之處。在英語課堂上,西方節日是一個最為常見的話題。在介紹圣誕節或感恩節這種以家庭團聚為主題的節日時可以自然的引入中國象征團圓的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和中秋節。當涉及到英語國家的父親節和母親節時也可引入同樣為長者設立的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此外,在講到西方的情人節時可以拿中國的七夕就歷史傳說、慶祝方式等與其進行對比講解。雖然中西方的風俗不盡相同,但是許多風俗的初衷和中西方人們的情感是相通的。如果英語學習者們都能在學習西方風俗習慣的同時便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橫向的聯系起來,那么做好跨文化交際將不再是空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離開文化的語言就像人失去了靈魂。思想是交際的內涵,沒有思想的交際毫無意義。實現跨文化交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終極目標,要想做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必須掌握相應的中西方文化知識。缺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有可能造成交際中的誤解和歧義,但如果在交際過程中摒棄了中國傳統文化,那么這種便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也永遠無法實現穩定且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方法[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89:73.
[2]趙洪恩,李寶席.中國傳統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M].光明日報,2000,10,19.
[4]劉長江.談外語教育中目的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的兼容并舉[J].外語屆,2003(6):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