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5月31日,《今日農業》作為媒體代表應邀參加了在風光旖旎的福州召開的 “2018全球水產養殖論壇”。
本次論壇是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發起的“水產飼養綠色發展”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攜手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東盟海水養殖技術聯合研發與推廣中心、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以 “創新引領 綠色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生態養殖、技術創新、跨界合作等熱點問題,邀請國內外業界權威,共享最新動態,深化溝通合作、共謀產業發展。


自2017年以來,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當前,我國漁業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優質安全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與水產品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和漁業對資源環境過度利用之間的矛盾。同時,盡管我國的水產養殖規模已經處于全球首位,但還面臨漁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包括:部分品種養殖病害嚴重;部分品種仍然使用冰鮮雜魚飼料;水環境污染和違規用藥影響水產品質量安全;養殖尾水排放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養殖風險較大,但缺少政策性保險支持;養殖方式落后,以傳統的養殖方式為主,現代化、工業化程度較低;養殖布局不合理,部分區域、品種養殖密度過高,近海養殖網箱、湖泊水庫網箱、圍網養殖過多;養殖水域利用不平衡,深遠海發展不充分,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間尚未開發。
事實上,無論從外部生態環保的要求,還是水產養殖業內部提質增效的要求,推進水產養殖模式綠色發展、轉型升級都已迫在眉睫。據悉,為了加快推進綠色發展,目前國家做了幾方面的工作部署。
一是劃定水產養殖發展空間。依法加強養殖水域灘涂統一規劃,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全面完成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及政府發布工作。依法保護養殖生產經營者的水域灘涂養殖權,保障養殖權益。
二是推進水產養殖方式轉變。包括:推進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推進人工全價配合飼料的使用,推進養殖設施裝備現代化,發展環保型網箱圍網,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及鹽堿水養殖,推廣池塘IPRS技術,對集中連片池塘養殖區域養殖尾水集中處理模式。
三是發揮水產養殖生態修復功能。大力推進以漁凈水和推進碳匯漁業
四是強化綠色水產養殖監管。包括:推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水產苗種市場環境;加強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和監督執法,防止水生動物疫病通過苗種傳播;加強漁業鄉村獸醫備案和指導,壯大漁業執業獸醫隊伍,提升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社會服務能力;加強水產養殖用藥監管,全面落實獸藥管理相關規定,嚴厲打擊制售假劣獸藥、使用禁用藥品和其它化合物等行為;加大產地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力度,擴大監測品種數量和監測指標,完善檢打聯動,嚴厲查處超標案件,就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五是加強相關支持保障。包括科技保障(支持科技開發、技術推廣、人才培養)、政策保障(增加國家政府投入,實施水產種業、養殖污染治理、稻田綜合種養、深遠海養殖等若干個重大工程)、法制保障(加強養殖執法)。
現今各地不斷興起地新型養殖模式及技術,比如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俗稱跑道魚模式)、集裝箱養魚模式、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魚菜共生模式、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多營養層次養殖模式、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模式和多級人工濕地養殖尾水處理技術……都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循環性、集成性、高效性、多功能性、可持續性等良性特征,除帶給傳統水產養殖業挑戰與思考,也順應了綠色發展的總趨勢。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副站長胡紅浪認為,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仍是推進現代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關鍵期和戰略機遇期。根據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部署,及漁業“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總體要求,水產養殖業將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從傳統粗放型向生態集約型、從資源消耗型向效益拉動型迅速轉變。

2018年論壇議題主要是中國及全球水產養殖發展趨勢及展望,水產種業綠色發展、合作發展共享的海水養殖業、中國蝦產業發展十年見證等內容。圍繞以上議題,論壇邀請到了來自國內政府主管部門、科研機構、相關協會、以及行業龍頭企業的代表,同時也邀請到來自美國、挪威、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厄瓜多爾、越南、馬來西亞、孟加拉、秘魯等國的代表。
本屆論壇重點解讀中國水產養殖綠色發展政策,闡述中國水產種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發布中國水產新品種,分享和交流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海水養殖領域的國際合作經驗,共同探討全球對蝦生產、貿易以及消費趨勢,助力中國水產養殖業減量提質、綠色發展。
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丹:國內水產養殖越來越多企業走出去,走出去的企業包括了產業鏈上的各板塊企業,而且走出去的方式由水產品出口逐步轉變為在當地建廠,這說明國內水產企業走出去道路越來越成熟。目前,恒興在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緬甸、埃及、沙特都有項目。事實上,中國水產企業具備走出去發展的先天條件。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王魯民:中國水產養殖正面臨生態環境、水土資源和發展空間等多方面的壓力,因此深遠海養殖將會是水產養殖主要空間拓展方向。符合我國國情的深遠海養殖其定位特征為:遠離大陸岸線3千米以上,處于開放海域;水深20米以上,具有大洋性浪、流特征;規模化設施,包括但不限于網箱、圍欄、平臺、工船等;具有一定的自動投喂、遠程監控和系統管理等能力。目前,我國深遠海養殖的發展具有幾方面的機遇。其一,體系化的網箱養殖產業為深遠海養殖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二,國家海水養殖產業發展政策將推動養殖走向深海;其三,船舶、海工、新材料、智能化等技術集成是設施大型化和走向深遠海的重要支撐。因此其需要具備相比低成本養殖產品的價格優勢、無同類海洋捕撈產品競爭、較進口產品綜合成本優勢等多方面優勢,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
亞太地區水產養殖中心網(NACA)項目經理袁德潤:目前全球對蝦養殖產量的年均增速在4%左右,但中國的增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建議中國的對蝦養殖業可以往外發展,比如東南亞的印尼、泰國等地,這些區域在未來2-3年內可以很容易實現兩位數的增長。從全球對蝦的消費趨勢來看,接下來至少還需要增加150萬噸的供應量。
印尼水產養殖協會主席Dr.Rokhmin Dahuri:海洋經濟的發展對印尼而言至關重要,目前印尼的海洋經濟產值占GDP的22%,有4 500萬人參與其中。根據計劃,到2018年印尼海產品養殖總量將達到2 670萬噸,到2019年達到3 130萬噸。目前印尼有38萬公頃的土地用于水產養殖,但只有15%左右的海產養殖業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同時,為了減少水產養殖業對環境的影響,印尼從2016年開始積極開發離岸養殖業。印尼非常歡迎外資前往投資水產養殖業和捕撈業,投資方式可以是獨資或與本地企業合資進行。
挪威銀行資深副總裁、國際企業戰略與業務支持部主任Mr.Rune Nilsen: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三大三文魚消費國,但接下來預估會有很大幅度的增長,到2025年中國的三文魚進口量可能達到24萬噸。趨勢而言,全球三文魚的需求量以每年9%~10%的幅度在增長。隨著需求的增加,以挪威三文魚養殖為例,傳統養殖模式幾乎已經達到了可持續養殖的臨界點,離岸養殖將是模式創新的方向。另一方面,盡管現在的飼料成本增長到9-10美元/千克,但三文魚作為優質海產品在全球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使得三文魚仍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