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陳吉莎,朱丹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婦幼保健院產科,江蘇無錫,214000)
母乳是嬰兒成長發育最自然、最有益的天然食物,其含有嬰兒成長所需的各種營養和抗體,特別是百分之五十的脂肪,除供給嬰兒身體能量外,還滿足其腦部發育所需的脂肪,其免疫球蛋白有效預防及保護嬰兒免于感染及慢性病等[1]。但奶粉等替代產品的涌現及快速的生活節奏,加之工作壓力導致大多年輕母親母乳喂養信心不足而傾向于奶粉喂養,致使母乳喂養率不斷下降[2]。 研究表明[3],良好的泌乳情況及母乳喂養信心是促進母乳喂養的關鍵。泌乳確認是對產后產婦進行標準手法按摩確認能否分泌乳汁,直觀了解自身泌乳情況,有效改善無法確認能否泌乳而產生的焦慮、擔憂情緒,極大提高母乳喂養信心[4]。本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對63例產婦采用母乳喂養泌乳確認法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方法和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3例初產婦作為對照組,另選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3例產婦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產婦年齡 23~35 歲,平均(25.69±3.42)歲;孕周為 37~42 周,平均(39.14±0.83)周。 觀察組產婦年齡 24~35 歲,平均(26.52±3.73)歲;孕周 37~41 周,平均(39.71±0.88)周。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 P>0.05)。
納入標準:初次分娩;意識清晰、有一定認知能力者;思維正常;具備正常語言交流能力;產婦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自身確認泌乳者;乳房、乳頭發育缺陷者;嚴重器質性臟器疾病者;患有產科并發癥者;持有哺乳禁忌癥者;多胎妊娠者;嬰兒出生后在ICU接受治療者。
1.3.1 對照組 對照組產婦行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協助產婦產后30min內與新生兒進行首次接觸,并對其進行口頭健康宣教和哺乳技能要點指導,主要內容包括母乳喂養的益處及哺乳體位、技巧等。
1.3.2 觀察組 觀察組產婦在對照組基礎上行泌乳確認法干預,具體如下。護理人員在產后對產婦進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母乳喂養不僅能緩解產后乳房脹痛等不適,且對新生兒生長發育有益處。首次接觸將嬰兒下頜貼緊產婦的乳房,胸部、腹部分別與產婦胸部、腹部相貼,激發其母乳喂養的意愿。護理人員做好手部清潔工作,再用溫水清洗產婦乳房,采用標準手法按揉其乳房,用一手拇指、食指分別放于乳暈左右,緩慢向胸壁方向擠壓3~4次后,再將拇指和食指轉而放于乳暈上下,繼續擠壓,反復上述過程,1min/次,3~5 次/日,直到有乳汁分泌停止。護理人員指導產婦每日固定時段為新生兒進行哺乳,以促進催乳素分泌,使泌乳反射趨于穩定,時間間隔3~4h。在產婦為新生兒哺乳完畢后及時檢查其乳房內是否有乳汁瘀積,若有則立即用吸奶器將剩余乳汁吸除干凈,若產婦乳房出現疼痛感則進行適當的乳房按摩幫其緩解疼痛,同時利于乳汁的排出。乳汁排盡后,護理人員定期用濃度為75%的酒精擦拭產婦乳房,后用溫水進行清洗,以預防乳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密切觀察產婦乳頭是否破損發炎,若出現此類情況則囑咐其停止哺乳,用吸奶器將剩余乳汁吸干凈后,做好一般傷口處理工作,等傷口痊愈后再讓產婦繼續為新生兒哺乳;護理人員指導產婦每晚以左右側位交替進行睡眠,以免長時間保持固定單側臥位擠壓一側乳房導致乳腺管堵塞,增加乳汁瘀積的可能性,使哺乳難度提高;囑咐產婦每日用43℃左右的熱毛巾進行10min左右的乳房熱敷,助于內部循環。指導產婦適當進行自我按摩:雙手手指沿著乳房外圍至乳頭的方向進行畫圈式的按摩,每次按摩6 min左右,每天1~2次為宜,觀察到乳頭出現乳汁外滲即可。
1.4.1 母乳喂養率 統計兩組產婦產后24h、48h、72h純母乳喂養行為例數。
1.4.2 母乳喂養信心 采用母乳喂養自信心量表(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 scale,BSES)[5]對產婦產后24h、48h、72h母乳喂養信心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含32項條目,每項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分為1~5級,非常同意計5分,同意計4分,不一定計3分,不同意計2分,非常不同意計1分,總分32~160分,得分越高表示產婦母乳喂養自信心越強。
1.4.3 產后泌乳量 統計兩組產婦產后24h、48h、72h泌乳量。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患者母乳喂養行為用頻數與率,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兩組母乳喂養信心、產后泌乳量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產婦純母乳喂養率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觀察組產婦產后24h、48h、72h純母乳喂養率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1 兩組產婦純母乳喂養率比較 n/%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信心評分比較見表2。由表2可見,兩組產婦組間及交互效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01,P=0.005)。觀察組產婦產后24h、48h、72h母乳喂養信心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信心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信心評分比較 (分,±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n F時間 P F組間 P F交互 P 63 63 1.438 0.153 3.378 0.001 2.849 0.005 t P產后24h 107.28±18.92 118.74±16.98-3.578 0.001產后48h 109.25±18.32 120.37±18.63-3.378 0.001產后72h 112.62±22.59 123.81±21.49-2.849 0.005
兩組產婦產后泌乳量比較見表3。由表3可見,兩組產婦時間效應和交互效應相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觀察組產婦產后24h、48h、72h泌乳量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 P<0.05)。
表3 兩組產婦產后泌乳量比較 (mL,±s)

表3 兩組產婦產后泌乳量比較 (mL,±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n F時間 P F組間 P F交互 P 63 63 11.863 <0.001 4.972 <0.001 10.973 <0.001 t P產后24h 10.19±3.37 12.69±4.08-3.750<0.001產后48h 19.02±5.63 24.35±6.38-4.972<0.001產后72h 30.87±13.42 40.15±14.21-3.769<0.001
母乳喂養是保障新生兒健康發育的重要基礎[6]。且初產婦對母乳喂養知識不甚了解,加之其分娩后極易缺乏喂養信心,容易導致泌乳量過少、乳汁瘀積等情況,對母乳喂養造成極大影響[7]。研究表明[8],分娩后護理人員及時向產婦普及母乳喂養知識,安排與新生兒早期接觸可刺激體內催乳素分泌,激發其產生母乳喂養想法,有助于信心建立。另一方面,產婦是否有泌乳感亦是影響其母乳喂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泌乳確認法產婦可在護士的幫助下觀察乳頭是否有乳汁外滲可有效幫助產婦判定母乳情況[9]。觀察組產婦產后24h、48h、72h母乳喂養率均優于對照組;產后24h、48h、72h母乳喂養信心均高于對照組;產后24h、48h、72h泌乳量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說明泌乳確認法應用于產婦母乳喂養護理可有效改善其母乳喂養行為,增加喂養信心和泌乳量。分析原因如下,①乳汁是由乳母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分泌過程產生的,而其中催乳素生理作用過程容易受產婦思想、情緒的影響,若產婦存在擔憂、焦慮等不良情緒會抑制催乳反射建立,從而阻滯乳汁分泌,直接影響乳汁的產生和排出,而泌乳確認法通過手法按揉可幫助產婦促進泌乳,緩解其因擔憂無法泌乳而產生的焦慮情緒,一定程度上提高純母乳喂養率[10-11]。產褥早期產婦的自我泌乳感往往不能真實反映泌乳情況,泌乳確認法通過按揉后促使乳汁分泌、外滲,可及時糾正產婦對泌乳狀況的錯誤感知,幫助其意識到自身已經泌乳,從而增加其主動喂哺新生兒次數,而母乳喂養過程中嬰兒對乳頭的吸吮刺激乳母神經釋放泌乳素,泌乳素可促進乳汁分泌,產婦喂養次數越多乳量就越充足,喂養行為積極,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降低奶粉等替代品喂養率[12-13]。 ②泌乳確認法直觀地幫助產婦確認是否有乳汁分泌,而確認已有的產婦會更加積極主動喂哺新生兒,提高其母乳喂養信心[14]。由于實際護理過程中往往大多數產婦產后乳房腫脹感不明顯,自身感受不到泌乳,即使進行母乳喂養也缺乏信心;另一方面產婦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產后不會立即分泌乳汁,從而導致其母乳喂養信心降低,泌乳確認法通過按揉后可促使以分泌的乳汁外滲,則直觀有效地使產婦了解自身是否泌乳[15-16]。由于相當數量的產婦均為年輕初產婦,缺乏分娩經驗,其母乳喂養自信心水平往往不高,加之生活壓力、經濟負擔等因素容易導致其產后焦慮,進一步降低母乳喂養信心,泌乳確認可使產婦確認自己已泌乳,賦予其一種喂養的使命感,從而增強喂養信心[17]。而在哺乳過程中不僅極大激發其母性,而且產婦可從中體會身為母親的自豪感,兩者相互協作用同極大增強喂養信心[18]。③泌乳確認法幫助產婦意識到已經泌乳,而在其母乳喂養過程中嬰兒對乳頭的吸吮會刺激乳母神經釋放泌乳素,泌乳素有促進乳汁分泌的作用,產婦喂養次數越多乳量就越充足,從而增加其產后泌乳量。
綜上所述,泌乳確認法應用于產婦母乳喂養護理可有效改善喂養行為,增強母乳喂養信心,提高泌乳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