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琦玲,潘敏,王桃英,巫翠英,趙麗云,趙福弟
(東莞市高埗醫院,廣東東莞,523800)
體溫是人體生命體征的重要參數,圍手術期體溫恒定更是維持機體各項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證,如體溫有較大的偏差將引起患者代謝功能的紊亂甚至死亡的發生[1]。腹部手術患者因手術創傷、術中失血及術中、術后輸入凍存血液等原因,易造成術后體溫波動較大。過高或過低的體溫易引起患者各種病理反應,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甚至導致并發癥的發生[2]。作為圍手術期治療和護理重要參考指標的體溫監測對患者圍手術期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汞式體溫計是至今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的體溫測量工具,但其測量時間較長,并且容易破碎及有汞中毒危險等不安全性因素存在。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正在推行 “全球醫用汞消除計劃”,目標是在2017年全球減少汞式體溫計和血壓計需求的70%[3]。因此,以便攜可穿戴智能體溫計取代傳統體溫測量工具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為此,本研究采用無線可穿戴智能體溫監測系統和汞式體溫計對腹部手術后患者體溫進行監測并比較,現將方法和結果報道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擇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住院行腹部手術后572例患者,男361 例,女 211 例,年齡 18~81 歲,平均(43.9±11.4)歲。疾病類型:剖宮產276例,輸尿管取石術164例,膽囊結石術104例,其他28例。麻醉時間:95~297min,平均(181.0±43.0)min。手術時間:40~244min, 平 均(144.0±31.0)min。輸液量:500~4260mL,平均(1650.0±350.0)mL。輸血量 :0~600mL,輸血量(170.0±42.5)mL。
1.2.1 體溫監測時間和頻次 本組共572例患者,術后監測體溫3d,每日4次,分別為6:00am、10:00am、14:00pm、22:00pm 4個時間點,共計 6864例次。
1.2.2 測量方法 室溫為18~24℃,患者均在未活動或未進食物(水)之前進行測量。將汞式體溫計甩至35.0℃以下,水銀頭端放置在患者右側腋窩處并緊貼腋下皮膚,協助患者屈臂抱于胸前,囑其夾緊上臂直至測量結束,10min后取出讀數并記錄。在汞式體溫計測量的同時,將可穿戴智能體溫監測系統終端佩戴于患者左上手臂,松緊度適宜且胳膊活動自如,電子體溫探頭完全貼于患者腋窩處(見圖1)。病房內設有WIFI路由器,可直接將體溫數據傳送到PC終端在護士工作站形成連續的體溫趨勢圖,可查詢到任一節點的體溫數據。
記錄兩種體溫測量方法每次測量時間和測量值,計算其體溫測量時間總均值和體溫總均值。測量時間為從體溫計發放到結束的時間。
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統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描述;兩種體溫測量方法測量值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圖1 可穿戴智能體溫監測系統臨床應用圖
兩種體溫測量方法測量值和測量時間的比較見表1。從表1可見,兩種體溫測量方法測量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可穿戴智能體溫監測系統測量體溫時間較采用汞式體溫計體溫測量時間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種體溫測量方法測量值和測量時間的比較 (±s)

表1 兩種體溫測量方法測量值和測量時間的比較 (±s)
測量方法體溫監測系統汞式體溫計例次6864 6864 t P體溫測量值(℃)36.8±1.5 36.7±1.6 1.950>0.05測量時間(min)0.7±0.2 10.8±0.7-4.140<0.05
采用可穿戴智能體溫監測系統的測量值與汞式體溫計測量值呈正相關(r=0.962,P<0.05)。
腹部外科手術后,有部分患者會出現體溫過低或過高的體溫異?,F象,影響了術后疾病的康復?;颊唧w溫過低影響腎臟功能、凝血功能、藥物代謝和心肌收縮力,引起心律失常、感染等并發癥,從而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和增加其經濟負擔。一般術后會出現發熱反應,大多數患者一般情況下體溫能自行恢復正常,但如體溫>37.5°C或出現較長時間的發熱癥狀時,可增加基礎代謝率、氧及熱量的消耗,患者將出現心動過速、血壓下降等癥狀,從而影響患者術后的康復。一項專家共識[4]中指出,術后在復蘇室每15min監測患者體溫變化,當體溫<36℃時不能從手術室轉運至復蘇室,也不能從復蘇室轉運至病房;患者返回病房后每4h監測體溫變化情況。因此,嚴密監測術后患者體溫變化情況,采取有效和積極的護理措施,以糾正患者低體溫和發熱癥狀,從而減少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
密切關注術后患者體溫動態變化及體溫監測的精確性是圍手術期常規的護理措施。目前,體溫監測方法和設備多種多樣,其中采用汞式體溫計進行腋窩溫度測量是臨床常規的體溫監測方法。但是由于采用汞式體溫計進行測溫的時間較長,并且體溫計容易破碎及有汞中毒危險等不安全性因素,目前,醫療市場上出現各種品牌的紅外線體溫測量儀器,因使用紅外線耳溫計的過程中易受到不同因素作用而影響其測量準確性,其體溫測量的誤差導致圍手術期患者實際情況與護士采集的體溫信息不相符,影響了醫護人員對患者病情變化的判斷。 同時,相關研究結果[5-6]顯示,非接觸式紅外線額溫計雖然具有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單方便等優點,但只能用于發熱患者的初步篩查,導致其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究適合手術后患者最佳體溫監測設備和方法,可為準確、及時、持續獲取術后患者體溫變化提供重要依據??纱┐黧w溫監測設備具有柔性穿戴特性,實現長時間實時體溫監測和記錄,可用于對手術過程中及術后的監護[6-8]中。無線可穿戴智能體溫監測系統基于嵌入式技術,采用高性能無線處理器,結合充分了可穿戴設備理論和溫度傳感器技術,其中,溫度傳感器采用負溫度系數熱敏電阻。相關研究表明[9-10],無線可穿戴智能體溫監測系統借助目前高精密熱敏電阻,以便捷、精準、可自動連續采集體溫數據的方式逐步替代了傳統的汞式體溫計測量人體體溫的方式。本研究采用無線可穿戴智能體溫監測系統和傳統的汞式體溫計測量方法同時對腹部術后患者體溫進行監測,并對其測量到的體溫值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兩種體溫方法測量到的體溫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體溫測量方法的測量值呈正相關(r=0.962,P<0.05)。結果表明,無線可穿戴智能體溫監測系統和傳統的汞式體溫計測量方法同樣有效。本研究還發現,可穿戴智能體溫監測系統測量體溫時間較采用汞式體溫計測量時間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是由于無線可穿戴智能體溫監測系統運用無線傳輸功能,可直接通過PC終端進入護士工作站在體溫單上形成趨勢圖,可減少體溫測量工作時間。
體溫作為臨床上生命體征觀察的重要指標之一,其監測要求準確并且便捷。本結果表明,無線可穿戴智能體溫監測系統測量結果與汞式體溫計測量結果基本相同,其準確性得到了較好的驗證,同時可提高護士工作效率。但該項設備用于兒童或其它活動范圍不受局限的患者體溫監測效果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