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謝小蘭,關務潔,陳燕群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佛山,5282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并發癥,與患者糖尿病控制不良有關,常對稱性出現,四肢感覺異常、疼痛、麻木,嚴重者還會出現肢體潰瘍,下肢較為常見[1],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上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通過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等[2],但療效不確切。本科室應用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單波紅外紅光照射聯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本院內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雙下肢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20例,均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關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3]。按照患者入住的不同病區分為兩組,分別為60例。①對照組:男36 例,女 24 例,年齡 35~80 歲,平均(62.8±6.2)歲;糖尿病病程 1~14 年,平均(6.8±1.5)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 0.3~4.2 年,平均(2.5±0.7)年;住院時間14~32d,平均(15.7±3.0)d;下肢周圍神經病變 52例,上肢周圍神經病變8例。②觀察組,男35例,女 25 例;年齡 32~82 歲,平均(64.7±6.0)歲;糖尿病病程 1~14.5 年,平均(6.7±1.6)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 0.5~4.7 年,平均(2.6±0.8)年;住院時間 15~35d,平均(15.9±2.7)d;下肢周圍神經病變 53 例,上肢周圍神經病變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3];②患者意識清楚,無精神或語言障礙;③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其他疾病引發的外周神經病變者;②伴有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者;③伴有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
兩組患者均給予糖尿病常規護理,包括嚴格控制患者血糖、血壓,做好飲食調護、運動療法、足部護理以及心理疏導,將患者血糖維持在空腹<7.0mmol/L,餐后2h<8.0mmol/L。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LED單波紅外紅光照射配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患者取平臥位,采用邁能神經血管治療儀(型號:MPET800)進行LED單波紅外紅光照射配合中藥離子導入,如患者主訴下肢以疼痛為主則遵醫囑選用關節痛痛痹方 (麻黃15克,芥子15克,附子20克,姜炭15克,桂枝30克),如患者下肢疼痛不明顯,以麻痹為主則遵醫囑選用麻痹方(桂枝30克,蘇木 30克,紅花 10克,艾葉 30克,當歸尾15克)。操作方法:中藥由藥房代煎成藥液后,每次用約20~30mL溫度適宜的藥液浸濕兩塊60mm×80mm×6mm厚棉布,放在邁能神經血管治療儀治療片的正、負兩極板上,然后直接對準局部皮膚完整的病變部位放置,但如有潰瘍面時,應避開,放在潰瘍面的兩邊。打開電源開關,選擇治療模式“A”,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調節適當的治療強度,治療完畢,取下治療片,關閉電源。每天1次,每次30min,每個療程14d,治療3個療程,如出院者繼續每日回院接受治療。
1.4.1 肢體麻木 肢體麻木情況參照數字疼痛分級(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4]評定。 無麻木感為“0”分;輕度—自覺麻木,觸之有感覺為“2”分;中度—觸之感覺減退為“4”分;重度—觸之無感覺為“6”分。
1.4.2 足背動脈血流量 患者仰臥,雙腿自然放平,安靜狀態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患者雙側足背動脈血流量。糖尿病足最終愈合所需足背動脈血流量的中位數在 30~35mL/min 之間[5]。
1.4.3 踝肱指數 患者平臥,安靜狀態下通過測量踝部脛后動脈或脛前動脈以及肱動脈的收縮壓,得到踝部動脈壓與肱動脈壓之間的比值,正常時踝肱指數≥0.97,0.97~0.9 為臨界值[6]。
1.4.4 多倫多臨床癥狀評分 多倫多臨床癥狀量表(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及嚴重程度評價[7],該量表包括神經狀況、感覺功能檢查以及神經反射3方面內容,總分0~19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狀況越差。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兩組患者治療后肢體麻木評分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兩組患者治療前及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麻木得分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及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麻木得分比較,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得分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麻木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麻木評分比較(分,±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60 60 t P<0.05>0.05治療后3.3±0.4 4.1±1.0-3.281<0.05治療前4.2±1.2 4.1±1.2 0.826>0.05 3.307 0.537 t P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足背動脈血流量比較見表2。由表2可見,兩組患者治療前及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足背動脈血流量情況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及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足背動脈血流量比較,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足背動脈血流量大于對照組與治療前。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足背動脈血流量比較(mL/min;±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足背動脈血流量比較(mL/min;± s)
P t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60 60-8.391-1.620<0.05>0.05 t P治療前28.5±9.1 28.1±8.4 0.937>0.05治療后39.2±9.5 30.2±9.8 6.392<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足踝肱指數比較見表3。由表3可見,兩組患者治療前及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踝肱指數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及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踝肱指數比較,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踝肱指數大于對照組與治療前。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肱指數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肱指數比較 (±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60 60 t P治療后1.0±0.3 0.7±0.2 3.861<0.05治療前0.5±0.1 0.5±0.1 0.924>0.05-3.519-3.024<0.05>0.05 t P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CSS評分比較見表4。由表4可見,兩組患者治療前及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TCSS評分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及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TCSS評分比較,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TCS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與治療前。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的變化及工作壓力增大等,患糖尿病疾病的人數不斷上升,隨之而來的各種并發癥發生率也逐年增多。臨床上,通常都是在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神經功能檢查時才發現其已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圍神經病變,但患者絲毫沒有任何自覺癥狀。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具有相對可逆性,但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發展到神經損傷則會有較高的致殘率[8]。目前,主要通過控制血糖、促進微循環、擴張血管、抗炎等治療方法。近年來,大量的臨床案例證明中醫中藥在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中有著特殊的療效,特別是外治法,簡單易行,明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9]。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在中醫上屬于“痹證”、“痿證”等范疇,是由于氣血瘀滯、不足,無法營達四肢末端,導致肢體乏力、疼痛、麻木等[10]。治療上應當活血通絡、祛瘀止痛。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CSS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CSS評分比較(分,±s)
注:多倫多臨床癥狀量表(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60 60 t P<0.05>0.05治療后2.5±0.7 7.7±1.1-6.639<0.05治療前8.8±1.6 8.9±1.6-0.421>0.05 5.274 1.063 t P
本研究采用邁能神經血管治療儀進行LED單波紅外紅光照射治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較好的效果。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及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麻木得分、足背動脈血流量、踝肱指數、TCSS評分比較,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肢體麻木評分、TCSS評分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足背動脈血流量、踝肱指數大于對照組與治療前。LED單波紅外紅光穿透力、輻射力強,照射時可以使機體增加一氧化氮含量,促進血液循環和炎癥吸收,加強組織代謝,從而緩解肌肉痙攣[11]。每個治療片包含68個紅外紅光LED光源,經30min直接接觸皮膚的治療,最多可以放射出62mW/cm2的能量。LED單波紅外紅光照射其釋放的是單頻紅外線,不在局部產生高熱,故對保護性感覺喪失的患者也不會造成皮膚損傷,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可促使局部溫度升高和水分蒸發,促進急、慢性傷口表層組織干燥、結痂及創面的愈合[12]。
中藥離子導入通過將中藥、穴位與離子導入三者有效結合,一方面,可以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調節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另一方面,通過電場作用促進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導入的藥物具有止痛、通經絡、行氣活血作用[13]。本院自制的關節痛痛痹方中的麻黃具有驅寒鎮痛,抗炎消腫作用[14];芥子具有通絡消腫去毒,止血散淤[15];附子具有補陽祛濕,溫經散寒,抗炎止痛作用[16];姜炭桂具有溫經通絡,治療陰陽虧虛作用[17];桂枝具有溫中通絡作用[18]。藥方各藥合用對鎮痛、除痹、消炎作用更顯著。麻痹方中的蘇木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破淤止痛,能治療筋傷腫痛[19];紅花具有活血,通經絡,止痛散腫作用[20];艾葉具有助陽理,驅寒濕作用[21];當歸具有尾破血,行氣去痛,消腫排膿作用[22]。藥方各藥合用對氣陰兩虛、血瘀痹阻型疼痛效果更明顯。
(1)LED單波紅外紅光照射護理注意事項:①治療過程中要觀察患者的皮膚情況,及時聽取患者的主訴,因糖尿病足患者對溫度、痛覺反應較為遲鈍,護士在固定治療片時,避免過度用力,確保皮膚情況良好;②治療時如果患者感覺治療部位溫暖,是正?,F象,如果感覺治療部位發燙、不適應,應及時調節溫度,下次治療時將縮短治療時間或降低溫度,如果局部輕微發紅屬于正?,F象,告知數小時后可逐漸消退。(2)中藥離子導入護理注意事項:①治療強度要緩慢調節,避免強度上升過快造成強烈刺激,當強度達到7~8檔時,如患者仍無感覺,則應停止上調強度;②電流量視患者年齡、體質和耐受性確定,治療強度因人和治療部位不同而不同,以皮膚和肌肉感覺舒適為宜,初始治療時可選擇較少強度,在患者能承受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大一點,以保證治療效果。
本研究采用LED單波紅外紅光照射聯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充分發揮了中西醫相互結合的優勢,各取優點,中藥離子導入發揮中醫簡、易、廉優勢,止痛通絡、行氣活血,配合使用LED單波紅外紅光可以更有效地促進藥物吸收,加速局部組織血液循環,發揮最大的藥物作用,加速炎癥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延緩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