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海川
當地時間14日,海地總理拉豐唐宣布辭職。之前,海地政府為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貸款,宣布進行經濟改革,大幅提高燃油價格,引發持續數天的抗議活動。其實,海地并非首個因為IMF的改革要求而爆發騷亂的國家,有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在上世紀就有,被稱為“IMF騷亂”。
法新社15日報道稱,拉豐唐前一天在海地國會眾議院表示,海地總統莫伊茲已經接受了他的辭呈。海地日前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抗議者封鎖首都太子港以及其他城市的交通要道,焚燒車輛、搶劫商店等。騷亂造成至少4人死亡。此次抗議的導火索是海地政府在7月6日突然宣布,將把國內汽油價格上調38%、柴油價格上調47%、煤油價格上調51%。盡管拉豐唐于7日緊急宣布暫停油價上調,但示威活動仍未平息,14日仍有數百人在太子港進行抗議,不僅要求拉豐唐辭職,還要求總統下臺。在拉豐唐辭職后,莫伊茲在電視上發表簡短講話,表示要匯聚全國的力量,不浪費任何時間組建一個全面的政府,減輕民眾痛苦,發展農業、能源和基礎設施建設。
海地政府今年2月與IMF簽署協議。《邁阿密先驅報》稱,根據該協議,海地需要進行經濟改革,包括取消燃油補貼等,以換取IMF成員國提供的經濟援助。然而,海地約60%的民眾都生活在貧困之中,每天的生活開支不足2美元。即使是價格微漲,也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于是大批民眾走上街頭進行抗議。
IMF在提供貸款時常常會帶有附加條件,要求受援國實施財政緊縮政策等。一般情況下,受援國中下層民眾將是這一系列措施的受害者。從今年1月起,突尼斯就因此不斷爆發抗議游行。6月4日,約旦首相穆爾基也因為民眾抗議活動辭職。
“新時代的IMF騷亂。”美國經濟學家、華盛頓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韋斯布羅用此來形容海地的抗議活動。他表示,在上世紀70和80年代,因為要滿足IMF的改革要求而引發國內騷亂的國家很多。IMF是包括全球金融卡特爾的領軍組織,如果一個國家不能從IMF貸到款,那很難從世界銀行等組織貸款,“IMF在貧窮國家擁有很大的權力。”▲
環球時報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