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國
中美貿易摩擦的是非之辯日益受到世人普遍關注。中美貿易沖突有貿易不平衡因素,有投資和技術轉讓的爭論,其中也不乏涉及公平競爭之辯。當然最復雜的當數中美存在的理念和認知差異,特別是不同邏輯思維和思想理念的沖突更是難以調和,但是我們決不能容忍一些偏執和荒謬的理論甚至是霸凌主義的思想到處傳播。
美國攻擊中國的一點是美企在華受到不公待遇,被強迫技術轉讓。而自2009年以來外資在中國的投資回報率持續下降,造成一些在華美國企業對中國投資環境的不滿,也成為美國可以利用的口實。因此,我覺得對于中國的投資環境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分析和認識。
首先,從外商來華投資的一般經驗看,成功的投資者都是將投資國的比較優勢不斷地轉化為公司內部的競爭優勢,或者是將跨國公司的內部優勢同東道國的要素優勢相結合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以獲取高額利潤。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看,擴大利用外資一直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上世紀80年代,我們以引進紡織服裝業的投資為主,其間外商投資多以加工貿易的方式獲取了高額利潤,這是建立在中國改革之初廉價的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之上的。90年代中國的開放領域進一步擴大,特別是在日用消費品制造方面,通過引進外資以合資合作的形式,促進了中國的彩電、冰箱、洗衣機等日用消費品制造領域的迅速發展。外商在這一階段的投資回報率是相當高的,其盈利模式主要建立在規模經濟優勢之上,并借助了中國消費市場的快速發育。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中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國的開放度進一步擴大,中國的現代制造業,特別是以汽車和消費類電子產品為主的外商投資占據了主導地位。外商投資回報率仍保持高額增長,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驅動下的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對經濟的增長及投資的回報率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2009年金融危機后,隨著全球經濟的收縮和國際市場需求的下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受到了嚴重沖擊。中國經濟隨即進入了艱難的結構性調整階段,資源約束條件和勞動力成本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靠以往的規模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已難以持續。中國正在走向以創新驅動為主的新的發展階段,高新技術領域和高端制造業的投資成為了增長的新動能,并繼續保持了高額的投資回報率。相比之下傳統制造業的投資則體現了利潤率的持續下降。這種變化中國企業有著深刻的體會,外商投資企業應該也不例外。問題在于國際上一些大的跨國公司既不想在華大幅度增加高技術領域的投資,又不斷地抱怨其投資回報率較低,這顯然同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相違背的。
其次,在此需要說明的是,中國不僅沒有對外資采取任何歧視性政策,恰恰相反中國在改造營商環境方面做出了持續努力。因為中國清楚地認識到改革開放40年的變化,其中包含了外商投資企業的貢獻和努力。所以中國長期以來一直高度重視外商投資企業的發展環境,并不斷推出一系列支持外商來華投資的相關措施,包括不斷推進投資便利化措施,不斷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全面落實負面產品清單的管理模式,為外商來華投資提供更加公開透明的投資環境。同時中國也正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確保外商投資企業在華合法權益,堅決落實國民待遇原則,促進各類企業在華享受公平競爭的環境。中國最近推出的一系列高水平開放的舉措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再次,從經濟和投資發展的長期趨勢看,社會人力資本的提高與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才是構成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保持企業投資高回報率的關鍵所在。從目前中國市場的競爭態勢分析,固然市場規模優勢和消費升級的拉動作用仍在,但企業的競爭優勢和盈利水平的高低將更取決于其新產品的研發能力和銷售模式的創新能力。就在美資企業抱怨投資回報率較低的當下,我們也看到最近美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廠家已決定在上海投資建廠,各類高科技企業在華增加投資的消息不斷,這就說明有競爭力的企業從來不指望靠市場環境的變化來獲取高額利潤,而是堅持靠自己的努力在改變經營的狀況,更不會將企業投資回報率低這一現象歸結于政府政策的不當。
由此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來外資企業在華投資回報率的變化并非中國政府采取歧視性政策造成的,而是供給側結構因素變化和市場競爭環境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抱怨中國政府,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如果發動貿易摩擦與此有牽涉則更是荒唐。▲(作者是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
環球時報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