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過“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可這種先進教育觀念的科學依據何在?說漢語的中國人和講英語的老外,大腦會有差別嗎?《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在由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20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組成的“中國兒童青少年腦智研究全國聯盟”研究進展交流會上了解到,科學家們近來從大腦的結構與機理等角度,掀開了“因材施教”等問題背后科學面紗的一角。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賀永教授介紹說,在從嬰幼兒到兒童青少年這一階段,實際上是我們的各項認知能力、學習能力開始形成并逐漸完善的重要的階段,同時也是我們的腦結構快速發展的階段。但由于數據技術方法的局限,實際上我們對腦結構和相關運作機制還是知之甚少。要研究中國孩子的腦發育問題,就需要建立“腦發育參照標準模板”。但科學家們在研究中發現,不但孩子發育中的大腦結構與成人存在明顯不同,而且中國孩子與外國孩子也有差異,所以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針對中國孩子的腦動態發育模板。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會上發布了“訊飛教育腦計劃”,該計劃聚焦研究兒童青少年腦與心智發育和提升的新機制與新機理,探索個體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新方法與新形式。科大訊飛將在未來十年內出資20億元用于該計劃研究。
深圳神經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譚力海表示,人腦處理語言的中樞有一定的文化差異,處理中文大概需要七個子系統,英文大概有四個子系統,所以中國人得用更多的腦區來加工處理漢語和中文。這種差異已得到實踐的證實。例如大腦功能性缺陷是造成閱讀障礙的一個很重要原因。研究表明,中文閱讀障礙患者的結構性病變出現在左腦“額中回”,而英文閱讀障礙患者的結構性病變卻出現在另一個部位“顳頂區”。
譚力海同時還強調,雖然研究證明中文的書寫和閱讀能力有非常顯著的關系,但現在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的廣泛使用,漢字的書寫少了,而拼音輸入法等使用得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兒童的閱讀能力與拼音輸入法的使用時間、電子設備的使用時間有顯著的負相關,而且年級越高,負面影響就越大。為此他呼吁我國應限制使用拼音輸入法的時間。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薛貴教授認為,最新研究成果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他介紹說,在改善大腦的認知能力方面,除了傳統的藥物手段,我們還希望發展一些非藥物的干預手段,例如心理行為的干預、認知訓練神經反饋以及包括電刺激在內的無損腦調控等。研究發現,用非常微弱的直流電刺激大腦特定區域,可以有效地改善該區域對應的功能,從而提高存在學習障礙的兒童的注意力、學習能力和決策能力等。正如譚力海所說,中國孩子學習英語時,如果“顳頂區”的功能不足,就會導致學習拼音文字存在障礙。初步的實驗結果表明,通過無損的腦電刺激技術,可以改善中國人學習英語的這種特殊的困難。薛貴還表示:“未來可以結合我們腦機接口的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個性化的高效學習系統?!薄?/p>
(馬?。?/p>
環球時報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