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 鄭冬曉
摘 要 自“后真相”一詞2016年被《牛津詞典》收錄后,該詞語一炮而紅。而由于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大眾訴諸情感的需求趕超對“真相”的追逐。大眾對事實的態度不再取決于事實的真偽,更多傾向于依靠自身的經驗和情感。獲取信息不再局限于滿足自身的生活必須,而是轉到精神層面,尋求共鳴?!昂笳嫦鄷r代”主要表現為:感性大于理性,情感和主觀思維占據主導地位。感性過多、事實被忽略以至于輿論反轉現象頻發,自媒體平臺的推廣使得新聞生產平民化,這就造成了虛假新聞、標題新聞的泛濫,媒體公信力和影響力遭受質疑。在大眾個人意識突出和消息傳播平臺“無門檻”的“后真相時代”,呼吁新聞回歸真實,主流媒體引導輿論刻不容緩。
關鍵詞 后真相時代;輿論反轉 ;冷思考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3-0033-02
1 何謂后真相時代
“后真相”一詞最早出現是在1992年美國關于海灣戰爭的一篇文章,它的意思為“情緒的影響力超過事實”。2016年,“后真相”因使用頻次高達20倍而成為年度熱詞被《牛津詞典》收錄。“后真相”的社會背景和政治密不可分:英國民眾表示,投票時受到部分團體和黨派的影響導致英國“脫歐”,而事后民眾頻頻表示后悔。特朗普在當選美國總統后被證實其競選言論中有71%不符合客觀事實,上任后一個月內撒謊次數高達130余次。
而今天,“后真相”實現了由政治領域到社會領域的過渡,導致后真相時代的來臨。后真相時代指的是人們在當下的傳播環境中,大眾對事實的把握不再過多關注事實本身,而是更傾向于個人信念和影響。大眾不再完全信賴媒體的“擬態環境”,他們更愿意相信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和富有情緒、個人立場的意見領袖。大眾的關注焦點也從事實的“真相”本身轉向于鮮明的個人情感和觀點。大眾對事實所持有的態度更多的依據自己情感表達和自己的經驗和看法,“真相”的重要性顯然已退居二線。
換句話說這個時代更傾向于感性大于理性,謠言多過真相。當大眾接觸某一個事件時,大部分網民第一反應不是去求證該事件的真實與否,而是在抒發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和觀點。
因為對于受眾而言,尋求共鳴遠比事實來得重要。著名自媒體作家咪蒙在《如何寫出閱讀量100W+的微信爆款文章》中大方分享其自媒體寫作經驗:“大師時代已是過去式,大眾不是看你怎么表達自己,而是看你怎么表達我。我想在你的朋友圈看到我自己、我轉發是因為你表達出了我的想法。好的文章重在表達大眾的情感共鳴”。正是由于大眾過分關注情感共鳴,情感太多,以至于事實不夠用,這就造成了輿論反轉現象的頻頻發生,也引發了大眾對于社交媒體傳播的新聞和信息內容真實性的質疑。
2 后真相時代帶來的影響
自媒體平臺的興起推動了新聞生產的平民化,人人手里都握有麥克風,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甚至是“生產”新聞。而為了博眼球和觀眾點擊率,標簽式新聞、虛假式新聞、對策性新聞占據新聞市場,使得輿論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江歌案”可以說是近期極具代表性的一個案例,在最初江歌媽媽在微博上曝光此事后劉鑫出來澄清,說江歌媽捏造事實,有人指責江歌媽,在后來的相關證據尤其是江歌死亡294天后,江歌媽和劉鑫首次見面的視頻公布,加上劉鑫媽詆毀江歌命短的語音公布,輿論一邊倒指責劉鑫,劉鑫全家人被人肉遭受網絡暴力。
自媒體作家咪蒙發文《劉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兇手,但誰來制裁人性》痛批劉鑫無人性無道德,在事后仍與好友做頭發、聚餐、秀自拍,歡喜迎新,還附上聚會照片。
但事實上,經證實該照片中被打馬賽克的兩位女生之一就有江歌。咪蒙在明知照片不實的情況下仍發表該文其實不是在捕捉真相,而是在宣泄情緒。這篇文章也將網友憤怒的情緒煽至最高潮。
“紅黃藍”事件也是鬧得全國沸沸揚揚,自11月23日曝出紅黃藍幼兒園虐打、猥褻兒童,讓小孩吃不明白色藥片后,輿論一邊倒地指責紅黃藍幼兒園。甚至娛樂圈眾多明星站出來同討說法,各式社交媒體信息五花八門,之后眾多網站和社交媒體跟進“最新視頻”和聊天截圖,曝出猥褻方為有戀童癖的部隊官員,紅黃藍負責人和軍隊有聯系等信息,加上網民的瘋狂討論和激進言論,該事件被迅速炒至輿論巔峰。
11月28日人民日報發布通告:“爺爺醫生、叔叔醫生”,“脫光衣服檢查身體”均為趙某某編造,茍某也承認“喂食藥片”為語言誘導。該事件出現大反轉,輿論才算是平息。
“后真相時代”帶給我們的是不假思索的網絡暴力、盲目跟風的輿論參與。這是個訴諸情感的時代,大眾在面對輿論事件時,極易受情感鮮明的“意見領袖”影響,重在抒發個人情感和認知,缺乏理性。并且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使得大眾針對道德問題和社會問題時,更易發表不良言論和偏激觀點,從而加劇輿論的撕裂。并且這些活動并不是建立在核實該事件的真實性之后,因此往往造成大量輿論反轉的現象。
3 如何應對
輿論反轉消耗的是媒體的公信力,破壞的是媒體形象,同時也對輿論自身發展不利,容易引發輿論撕裂和輿論暴力。大眾通過輿論發聲站在道德層面仇視強者,同情弱者,但道德綁架事件屢見不鮮。這不僅沒有保護好當事人,甚至可能給當事人帶來更多痛苦??梢詮囊韵聨追矫孢M行改善。
3.1 消息發布者應以真實性為基準
大部分輿論出現反轉都是因為最信息不實,而后期隨著調查的深入還原事實真相后輿論出現反轉。這就要求信息的發布者對自己發布的信息內容負責,必須堅持真實性為第一原則,最大程度的還原事實真相,拒絕虛假信息、斷章取義式信息。
3.2 主流媒體應提高自身公信力,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主流媒體應著重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提高業務能力和水準,從而提高自身公信力和影響力。在輿論事件發生時,第一時間獲取新聞事件本身,提早發聲,發揮好輿論引導作用,維護輿論秩序。
3.3 發布者應盡量保持中立,不夾雜個人情緒
信息的發布應遵從客觀性原則,在語言用詞和組織方面避免夾雜發布者個人情緒。發布者對待發布的內容應秉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并且在對待輿論事件時,發布者更應理性面對,切忌在傳播過程中摻雜主觀臆想和情緒,盡可能保持中立態度。
3.4 大眾應提高自身媒介素養,理性對待熱點事件
大眾在面對熱點事件時應該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沖動;多一分思考,少一分盲從。大眾應學習媒介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學會控制自己的個人情緒,用客觀的態度面對輿論,對于各式信息應學會分辨真偽,或想辦法證實其真實性后再以旁觀者角度分析和評論該事件,應對自己說的話負責。
3.5 加強傳播渠道的監管力度,發揮“把關人”作用
虛假信息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監管不到位,“把關人”缺失。因此應著力加強對傳播渠道和傳播內容的監管,提高消息發布的“門檻”,嚴抓消息的質量,為大眾的信息提供把好關。
4 結論
社交媒體給新聞傳播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因此這不僅僅需要發布者和接受者共同努力,還應該發揮主流媒體和信息監管部門的主導作用。新聞應該時刻以真實性為第一準則,媒體在追求數量的同時更應講究質量,對自己的新聞負責,對萬千受眾負責。自媒體發布者更應秉承客觀公正的態度對待輿論,大眾更需時刻保持清醒,理性對待?!昂笮侣剷r代”只有呼吁新聞本質的回歸,輿論反轉才不會重蹈覆轍。
參考文獻
[1]吳思強.全媒體時代媒體和記者的社會責任[C]//影像大噴發時代新聞攝影人的擔當——第十四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2012.
[2]韓娜.全媒體時代我國電視媒體對外發展探析[C]//中國傳媒大學第六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
[3]鞏志明.融入全媒體時代——《華商報》近年的變革簡述[C]//影像大噴發時代新聞攝影人的擔當——第十四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2012.
[4]吉夢喆,齊春雨.淺探自媒體時代科研院所服務型黨支部建設[C]//中國水文化(2014年第3期),2014.
[5]柳軍.全媒體時代的傳媒人才培養[C]//影像大噴發時代新聞攝影人的擔當——第十四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2012.
[6]梁靜雯.展示設計在媒體時代對話形式中的運用[C]//第十一屆全國包裝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二),2007.
[7]居楊.淺談全媒體時代新聞攝影記者的應對與思考[C]//紀念“銀川會議”20周年全國報紙總編輯黃河金岸行暨第13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