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郝 王苗妃
摘 要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評論已經成為輿情表達、意識形態爭鋒的主要場域,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在網絡評論中面臨著被解構的危險: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和網絡評論本身固有弊端的危害。針對這些問題,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提供了解決途徑。
關鍵詞 網絡評論;主流意識形態;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3-0043-02
隨著全球化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碰撞和交鋒日益激烈,網絡空間作為這一沖突交鋒的前沿陣地,成為了各類意識形態縱橫捭闔的角斗場。網絡評論作為進行個人意見表達、引導網絡輿情、參與公共事務、掌控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重要方式,更是這場交鋒中誰勝誰負的風向標。
狹義的網絡評論是指在網絡上對議題進行正式的評論,要求和傳統評論相近;廣義的網絡評論則是指網絡上所有的評論形式,既包括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的時評、專欄,也包括網友自發對某些議題的意見發表,例如跟帖、短評等。
本文討論的網絡評論是廣義的網絡評論,且側重于網友自發的言論表達。
1 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評論中的解構困境
網絡評論具有評論工具開放化、評論主體平民化、評論形式和場域多元化、評論匿名化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網絡評論在給社會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造成了許多負面后果。“在資源共享的時空環境里,美麗的誘惑和黑色的陷阱時刻都是共存的。”[1]
1.1 文化帝國主義入侵新渠道
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人們所關注的文化帝國主義,在新媒體時代卷土重來。網絡評論的匿名性和開放性成為了文化帝國主義繞開我國信息管控的捷徑。西方發達國家借助網絡推手在網絡評論中大肆宣揚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甚至蓄意制造矛盾,引起紛爭。網絡評論成為了文化帝國主義勢力的宣傳平臺,網絡評論中的文化滲透甚至脫去了文化娛樂產品的外衣,大肆宣揚新自由主義、新民族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政治觀念,使一些辨別力和認識力較低的網民為其搖旗吶喊。這降低了我國人民對政府的認同,威脅了我國的政治安寧和國家穩定。
1.2 網絡弊端的多發區
網絡的“平權”特征,讓人人都擁有麥克風,網絡輿情也因此得以形成。在網絡輿論形成的過程中,參差多樣的意見得到整合,趨于一致,其中不乏一些非理性的表達成為意見主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不用事實說話:只講觀點,不顧事實。編造聳人聽聞的事實博取關注,有時甚至造成巨大社會影響。2)片面情緒化敘事: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在評論中,把特殊當普遍,用個例否定全部。3)“泛政治化”傾向:將社會中的自然問題和客觀情況歸結到社會制度、國家政黨的體制之上。將一些原本平常的社會新聞話題,通過聯想、調侃等手段增添上政治色彩,這會給許多辨別力和認識力不夠的網民造成困擾,同時給了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滲透可乘之機。
外患內憂,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評論領域所面對的嚴峻局面。面臨著被逐漸解構的危險,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如何構建,主流聲音在互聯網上怎樣發出是對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
2 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
葛蘭西是意大利共產黨的創始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失敗后,葛蘭西在獄中寫下了《獄中札記》,其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化霸權理論。本文從文化霸權、公民社會、陣地戰和有機知識分子這幾大方面來對該理論進行解讀。
2.1 文化霸權
文化霸權通俗地講就是一個社會各個階層都承認的文化領導權。“這種文化領導權是西方民眾在經濟上順從、在政治在認同資產階級管理和統治的思想文化根源。”[2]
文化霸權(hegemony)是相對于國家政府的政治強權的一個概念。葛蘭西認為任何一個階級的統治基礎的根本在于文化霸權,即對意識形態的領導力。文化霸權在無產階級中革命所扮演的工具性角色就是通過奪取在意識形態的絕對領導,為政治層面上推翻統治階級而奠定基礎,是奪取政權的首要條件之一。
2.2 公民社會——文化霸權的產生場域
“我們目前可以確定兩個上層建筑階層,一個可以稱作‘公民社會即私人組織的總和,另一個是‘政治社會或‘國家。”[3]公民社會和政治社會構成了葛蘭西的社會模型,前者主要是指教會、學校、政治黨派和各類文化團體等,后者是指警察、監獄、軍隊等國家暴力機關。兩者發揮作用的形式是不同的,公民社會是依靠理性的合意發揮作用,而政治社會則多是依靠強權手段和暴力手段。文化霸權始終產生和存在于公民社會。
2.3 陣地戰——文化霸權的奪取方法
文化霸權理論是可以在實踐層面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的。陣地戰和與其相對應的運動戰是進行無產階級斗爭的兩種形式。運動戰是指罷工、武裝起義等直接奪取國家政權的革命行為,而陣地戰是指奪取公民社會這塊精神陣地,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進行長久斗爭,逐步瓦解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葛蘭西認為運動戰只有建立在陣地戰的基礎之上,革命才能獲得全面穩固的勝利。
2.4 有機知識分子——文化霸權的實踐主體
“有機知識分子是先對于傳統知識分子的新型知識分子,他們不再以超然歷史之外為特征,不再強調自身的獨立性,而是積極介入社會現實的批判。”[4]有機知識分子的“有機”之處在于:和人民群眾緊密地結合起來,讓自身投入到對社會的批判里去,構建傳播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奪取文化霸權,做“陣地戰”“運動戰”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
3 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在網絡評論中的構建途徑
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對我國如何面對和解決網絡評論領域主流意識形態的解構危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3.1 加強黨對主流意識形態的領導,守住網絡評論這一“精神陣地”
我國黨和政府始終重視對主流意識形態的領導和把控,馬克思主義作為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方向的主流指導思想,必須在網絡評論這一領域得以體現。掌握在網絡評論領域意識形態的領導權,是維護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必要措施。
要發揮陣地戰的精神,從思想上做好長期的、常態地與境外文化帝國主義勢力、境內極個別反人民顛覆勢力做斗爭的準備。在開放的網絡領域,筑起一道主流意識形態的長城,守住網絡評論這一精神陣地。
3.2 建立理性網絡空間,培養理性網絡公民
任何文化領導力都需要建立在民眾的理性合意之上,脫離廣大網民建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無疑是沙中建塔。改革開放40年,我國工業化也早已邁入了新時期,葛蘭西所言的公民社會在我國逐漸發展完善,網絡評論作為我國公民社會的一處網絡投影,應當是一個產生理性合意的重要場所。“理不辯不明,事不鑒不清”,針對公共事務,每一個網民都有發表意見和參與討論的權利。
實現理性合意就必須要有理性網絡空間。理性網絡空間的理性有兩個方面,一是結構的理性,二是參與者即網民的理性。網絡評論領域所固有的一些結構弊端,需要黨和政府采用法律法規、部門管理來進行糾正和修補;實現網民理性化,除了提高其知識文化素養和媒介教育素養,更重要的是形成堅定的意識形態立場,提高自身的辨別力和認識力。
了解網民的理性合意,在網絡空間與人民群眾展開對話,是黨和政府建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一大前提和基礎。“今天一些政府機構和官員,把提高‘危機應對能力當作媒介素養的核心,但僅僅關注‘危急時刻以及危機應對未必是真正意義上的媒介素養。真正的媒介素養體現日常交流渠道的暢通有效,更需要改變自己的姿態和思維,提高自己與公眾對話的能力。”[5]
建立理性網絡空間,將網絡評論打造成為“網絡公民社會”,形成理性合意,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營造良好環境。
3.3 培養網絡評論中的“新型有機知識分子”
作為奪取和維護意識形態主導權的生力軍,有機知識分子的作用至關重要。有機知識分子在我國社會并不少見,但時至今日,依舊有很多有機知識分子不愿意參加到網絡評論中來,一是由于技術的壁壘,二是觀念轉變上的滯后。新型有機知識分子將是主動學習、掌握和鉆研網絡技術,在網絡空間傳播和維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發出主流聲音的網絡意見領袖。在網絡評論這一當代公民社會的投影當中加入有機知識分子這一元素,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鄒偉,何志武.網絡評論的自由與控制[J].新聞界,2003(2):24-25.
[2]吳友軍,鄭冬曉.論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的局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4):186-189.
[3]葛蘭西.葛蘭西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高其文.葛蘭西文化霸權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啟示[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33(1):44-48.
[5]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