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薇
摘 要 社區新聞作為新聞大家庭中的一個小成員,往往被囊括在社會、時政以及經濟新聞等新聞形式之中。伴隨著新聞報道的發展,社區新聞由于能夠反映社區居民日常生活,富有故事性,能夠貼近人心,還具有本土化特點,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提升,也是紙質媒體在受到新媒體有力沖擊后進行自救突圍的一種有效途徑。對于社區新聞而言,要實現紙媒突圍的目標,就必須加強自身創新,對新聞標題、內容、形式等進行重新包裝,為廣大讀者樂享新聞大餐。
關鍵詞 社區新聞;創新報道;標題;內容;新聞人物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3-0059-02
1 新聞標題的創新
作為長期從事采編工作的人來說,盡管報紙每天都會出版,但是出版的新聞內容卻不見得都是新鮮熱辣的題材,報紙版面的大部分往往充斥著各種常規性的報道,因此,要想使報道更加吸引人,就必須不斷加強標題創新。對于一個好的標題而言,除了要富有吸引力外,還要蘊含較多的信息,簡要概括新聞內容的重點。
比如說,在報道城管工作成果時,倘若使用過于空泛的標題,如“打造城管工作新篇章”,很難吸引讀者閱讀,但如果在報道主題上下功夫,將“城管”改完“誠管”,并加上一個副題“昔日對立者,今日成為和氣朋友”,使標題更加具有新意,即便是一篇常規內容的篇章,也能牢牢抓住讀者眼球。在報道社區居民進行戶外徒步活動時,可以采用“鶴城驢友,越走越精彩”此類的標題,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社區新聞報道經常存在私占綠地的問題,如何讓一篇報道富有特色呢,就需要擬一個好的標題,采編人員應當本著求新忌同,大膽創新,盡可能地使用“開墾”樓下草坪,業主化身“種菜農”的新穎的標題來為文章增色。
2 新聞內容的創新
縱觀社區新聞報道的內容可以發現,社區新聞主要就社區生活瑣事、居民感人事跡、生活成功經驗以及趣聞軼事進行報道,讀者最喜歡閱讀社區趣聞軼事的文稿。但是我們知道,社區生活大多是平常瑣事,很少有趣聞軼事發生,那么如何才能讓社區新聞區別于千篇一律的常規瑣事報道呢?就需要在新聞內容上加強創新。角度不同,新聞內容自然也就不一樣,盡管新聞事件單一,但是通過變換新聞角度,能夠讓同樣的新聞事件以不同的展現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因此,加強新聞內容創新,就是追求新聞角度的創新。
比如說,《千山晚報》曾報道一篇題為《八旬老太患急癥,“七個”孫女齊上陣》,標題看起來十分吸引人,而其內容則呈現的是社區工作人員熱心照顧患病老人。某社區85歲高齡老太郭靜芝近日突發腸胃炎,病重無法下床,家中還有一個患有精神病的兒子,根本無法照顧老人。社區工作人員一行7人來了解到老人的情況后,將老人送進醫院治療,并輪流照顧老人、陪護老人,甚至陪老人醫院過夜,7個沒有任何血緣之情的局外人對老人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讓老人感覺上天送來了7個“孫女”。作者在分析社區工作人員的人數和性別后,運用合理地比喻,使得一篇尋常的好人好事變得“不常規”,提升了社區新聞的吸引力。
再如,某晚報曾以《山楂樹下有個“老年論壇”》為題,標題富有吸引力,文章內容趣味性十足。在苗圃社區有一棵山楂樹,與小區老樓房同齡,每天到了八九點鐘,社區內老人就會集聚到山楂樹下進行暢談,他們既不聊家長里短,鄰里瑣事,也不打麻將,國際時事新聞反而成了他們閑聊的熱點話題。就如同這棵山楂樹,老人們在這里已深深扎根數十年,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在關心國家大事的同時,老人們對社區環境、安全及相關設施十分在意。社區新聞記者在看到山楂樹和這群落人后,再聯想到電影《山楂樹之戀》,很好地把握住了新聞事件的地點,使一些報道老年生活的尋常文章變得更加潮流和富有可讀性,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
3 對社區新聞人物進行持續關注
這里先介紹一個事例,家住合肥市光明社區的盛海琳老人,因2010年新安晚報的一篇報道使得這位普通的老人變得全國皆知。對盛海琳老人來說,2009年是悲痛的一年,剛剛進入花甲之年的她在相繼失去愛女和女婿后成為了一名失獨者,很多失獨者很可能會選擇在孤寂中度過余生,但盛海琳老人卻做出再生孩子的決定。就在女兒、女婿去世的幾個月后,通過試管嬰兒手術,老人成功懷孕,就在2010年,兩個雙胞胎女兒降生,老人一舉打破了醫學的生育極限,經過新安晚報的獨家報道后,該報又專門舉行了一場姓名征集活動,獲得社會廣泛關注。
報道過去一段時間后,盛海琳的新聞開始平靜下來,但新安晚報記者一直持續跟進,到了一個固定節點后,記者就會專門前往盛海琳住處,拍攝和報道一家人的生活,讓社會關注雙胞胎的成長。就在雙胞胎快滿5周歲之際,新安晚報決定抓住該時機,進行重點報道。
4 深入生活提高報道的吸引力
社區新聞免不了要和社區中“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打交道。倘若記者不能深入到社區生活場景去,很難使報道更加充實,富有趣味性,反而會使報道變得空泛瑣碎,即便刊發出去,也很難引起人們的心理共鳴。
這里仍以盛海琳老人為例,在長達5年的持續報道中,記者已經掌握了大量關于盛海琳的資料,也取得了一家人的信任,對他們的精彩生活也了如指掌。因此,作者在報道過程中,生活細節能夠做到信手拈來。在報道中,記者瞄準了老人與女兒彈琴唱歌的生活細節,這樣能夠吸引社區居民融入其中。然后,作者又從存壓歲錢和帶孩子的細節著手,這些細節對于尋常百姓來說隨處可見,但記者描述到雙胞胎主動存下壓歲錢,供經濟拮據的家庭開銷;六旬的媽媽在撫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甚至無法扶起摔倒的孩子,讀者從這些細節能夠感到一家人的生活不易,但同時也能讓他們看到雙胞胎孩子的聰明懂事。于是,新安晚報刊發了一篇名為《一聲“媽媽”,再累也值了》的社區報道,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各大網站也紛紛轉載,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5 借知名平臺發力
安徽省圖書館有一知名文化平臺—新安百姓講堂,開辦于2006年,每周都會要求一些社會名人做公益講座。發展至今,在全省和全國都享有一定盛譽,還獲得了國家文化部頒發的群星獎。新安晚報決定利用這一知名平臺,抓住母親節這一重要節點,邀請盛海琳老人以失獨者的親身經歷為廣大失獨市民做講座。
新安晚報通過《盛海琳周末與您暢聊育兒經》一文將講座信息及報名熱線電話向讀者公布,由于盛海琳講座的內容主要是育兒經、失獨者人生感悟,與市民需求相吻合,熱線電話一經公布,就接到了很多家庭的電話,不少電話甚至來自外地。講座報道不僅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合肥市其他社區也紛紛響應,比如說,滁州路社區就提出全職母親“組團”聽講座的想法,不少在校學生也把講座看成是教育課。講座后,新安晚報相繼刊發了多篇報道,大大提高了受眾閱讀的積極性。
6 新的形式拉近社區報道與人心的距離
分析發現,社區新聞報道駕馭的不好,就會演變為一篇純粹的政策解讀,報道題材老舊枯燥。在策劃盛海琳育兒專題報道時,記者在接熱線電話的過程中,主要傾聽失獨者、新生兒媽媽等受眾的意見。在針對盛海琳育兒經進行講座報道籌劃時,記者們通過事先與受眾群體溝通發現,受眾們之所以有強烈的聽課意愿,大多都是奔著互動與服務來的,他們希望不僅能夠聽到詳細的育兒服務內容,還能實現與盛海琳的互動。
主辦方在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決定舉辦一場互動式講座:在講座過程中,先請晚報資深記者與盛海琳進行面對面交談,專門圍繞受眾最想問的話題進行對話。在面對面講座結束后,主辦方又預留一定的時間,讓盛海琳直接接受受眾的提問,這樣一來,受眾最想了解的問題都能一一得到回答。
在講座結束后,新安晚報專門刊發了《聽盛媽媽故事,突然很想媽媽》一文,對互動講座的盛況進行了如實報道。事后還有不少居民通過熱線電話詢問是否還能舉辦一場盛海琳講座,不少親身參與講座的讀者選擇將報道進行珍藏,用于教育子女。同時,不少電視媒體也紛紛致電,想邀請盛海琳媒體做客,舉辦類似講座,擴大受眾群體。
7 結論
總之,社區新聞是在都市報紙基礎上進行的創新,競爭意識強烈,實現了新聞源渠道的有力開拓,使得都市新聞實現了實質性跨越的目標。因此,為了在新媒體環境下突出重圍,就必須加強社區新聞報道創新,追求新聞標題、內容、角度及形式的大膽新穎,貼近社區居民的心靈,這樣才能使社區新聞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淼.超本地化新聞:數字時代社區新聞的創新與實踐[J].編輯之友,2016(12):75-79.
[2]郭震,徐春亮.創新社區新聞報道“六要素”[J].中國地市報人,2015(12):63-64.
[3]魏杰.從服務角度看如何做好社區新聞報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