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
3月22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成立,北京市政府聯手中國科學院、軍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7家高水平研究單位,營造“類海外”科研環境,攻關認知障礙相關重大疾病、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等腦科學。
隨著美國、歐盟以及日韓等腦科學計劃實施,腦科學領域的科技新賽道正在加速形成,將引領人類進入“腦時代”。我國將于近期啟動“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重點圍繞腦認知、腦醫學、類腦研究開展研究,搭建關鍵技術平臺,搶占腦科學前沿研究制高點。
中心將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急需,通過完善運行機制,整合優勢資源,匯聚頂尖人才,積極承接國家重大項目任務,重點圍繞共性技術平臺和資源庫建設、認知障礙相關重大疾病、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腦認知原理解析五方面開展攻關,爭取實現前沿技術突破,在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領域產出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將中心建成國際一流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研發機構。
該中心是由市政府發起成立的獨立法人事業單位,不定機構規格,不核定人員編制,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打破原有的科研單位編制化、工資定額化的模式,實行與國際科研機構接軌的人員聘用制、薪酬靈活化等模式,將引導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人員以全職、雙聘方式參與工作;將建立支持產權和利益共享機制,通過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設立研究與成果轉化基金,還將引入專業化服務機構,推進科技成果應用技術的轉移轉化。市科委將聯合本市相關委辦局,通過央地聯動、市區聯動,為人才營造“類海外”的科研環境,并將在人才引進、資金支持、政府采購等方面做好政策保障和服務。
依據各方簽署的協議,今后將從建立存量資源整合與新增資源共享機制、人才互補與雙聘雙贏機制、科研成果與知識產權共享機制、聯合招生與人才培養機制以及共同爭取國家重大項目落地等方面開展合作。市科委副主任鄭煥敏介紹,目前按照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劃分,通過文獻檢索、機構推薦、人才計劃篩選等方式,已梳理出全球100名頂尖科學家作為中心儲備研究員。中心科研及辦公用房位于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內,一期約5000平方米,二期5萬平方米。
市科委主任許強透露,市科委去年9月組織開展中心主任候選人的全球遴選工作,邀請15位知名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在全球范圍內推薦候選人,共計推薦93人次,最終有13人入圍終審,結合終審會上專家組意見,并經理事會推舉,由北京大學教授、理學部主任饒毅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羅敏敏擔任中心聯合主任,饒毅為中心法人代表。
中心主任羅敏敏介紹,中心將給研究員提供國際一流的實驗條件和技術平臺,并給予穩定長期的資金支持。在課題上,研究員在國家腦計劃范圍內,有相當大的自主權來決定課題實施方案。研究人員的工作成果如何,幾年之后的去留,會通過國際同行的評估來做出決策。中心還將力爭與北大、清華等理事單位達成協議,計劃通過理事單位招收研究生,學生的學籍可以在理事單位,科研項目在中心的方式開展;雙聘研究員還會得到工資補貼等相關支持。
(本文轉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