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流言:
美國非營利環保機構環境工作組織(EWG)列出“12種最骯臟”(Dirty Dozen)蔬果名單,草莓連續三年登頂。
真相:
首先,EWG不是權威檢測機構,是美國的一個環保組織,全稱為“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既不是政府管理部門,也不是學術機構,而是一個倡導環境保護的民間機構。
所謂的“12種最骯臟”蔬果是這個環保組織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農藥數據庫項目(Pesticide Data Program, PDP)每年發布的報告所作的一個推薦。PDP每年檢測蔬菜水果中的農藥殘留量,從1991年開始,檢測的樣品量是7千多個,后來逐年增多,現在每年1萬個以上。
在美國,環境保護局(EPA)對各種農藥在食物中的殘留量制定限量標準。按照限量的定義,不超過這個標準的農殘,帶來的健康風險可以忽略。如果農藥數據庫項目的檢測值超過了限量標準,或者檢測到了環保局尚未制定標準的農藥,農藥數據庫項目就會通報給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簡單地說,決定這些蔬果是否安全的標準不是“是否檢測到農殘”,也不是“檢測到多少種農殘”,而是“是否檢測到農殘超標”。因為,能否檢測到農殘,跟檢測技術密切相關。現在的很多檢測技術極為先進,從遠處的水和空氣中漂移來的微量農藥,也可能被檢測到。檢測到殘留并不意味著這些食物就有害健康,離開了農殘量和控制標準談危害,完全沒有意義。
根據PDP的檢測結果,常規蔬果中的農殘并不值得擔心。但環保組織EWG不認可“脫離劑量無從談毒性”這個基本的毒理學概念,更不認可“低于EPA的農殘標準就不會危害健康”的共識。他們的評比是基于6項指標,其中5項都是關于“檢出農殘”和“檢出農殘的種類”的,唯一跟量有關的一項是“平均最大農殘含量”,而不顧不同農藥的農殘標準。
所以,“最臟蔬果榜單”并不具備科學性。日常生活中需要記住,不管是“打農藥”還是“不打農藥”,充分清洗、注意衛生,都是必要的食品安全習慣。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