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嵐
自2015年國務院出臺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制度出臺以來,破除養老金“雙軌制”在向正確的軌道上邁進,雖然改革已經三年有余,但是關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相關方案在落實和操作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的難題。
1955年,我國首次建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制度,經過60多年的發展,這項制度為保障退休人員的生活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和深化,傳統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暴漏出了不少問題,一方面是退休費用負擔過重,導致一些機關事業單位無力承擔;另一方面,退休工資基數的劃分不合理,影響了在職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從社會發展形勢來看,在上世紀90年代,企業對原有的退休制度進行改革,通過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相結合的原則,確立了基本的養老保險制度。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職工退休待遇水平和繳納保費的數額密切相關,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無需繳納保費,待遇水平比企業職工要高,這引發了人民群眾對社會保障制度公平的質疑。此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較為復雜,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才的優化配置和正常發展。社會各界對于這些問題的呼聲越來越高,關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
從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意義來看,首先,有助于推動城鄉養老保障體系的全面建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可見,中央政府對城鄉居民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十分重視。從實際效果來看,我國廣大農村和城鎮居民對參保的積極性很高,社會參與養老保險制度的人數已經超過11億人。其次,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有利于促進單位進行深化的改革,公務員不再是終身制,不合格的公務員可以辭退,很多地區對公務員實行公開聘任制,事業單位也在不斷深化改革,推動全員聘用制的全面發展。這項改革有助于社會人力資源的合理優化和配置,促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發放的合理性。再次,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機關事業單位個人不繳納養老保險卻享受較高的退休待遇,激化的社會矛盾,改革后的養老保險制度體現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公平、公正,緩解了關于養老保險制度的矛盾。最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有助于體現職工的個人貢獻。在新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下,退休費的發放嚴格按照繳納水平、年限,可以體現在機關事業單位職業生涯中的個人貢獻,提高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1.利益分配的問題
改革總會觸及部分人的利益,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也不例外,勢必會引起一些職工的利益受損,這就需要相對全面的利益補償體系,從而強化社會對改革的共識,提高落實的力度。這項改革主要涉及3種類型的人員,一是在改革前退休的工作人員,這類人退休待遇保持不變,在今后跟隨調整;二是在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工作人員,這也是改革中主要針對的群體,這類人中,既有剛參加工作的職工,也有臨近退休的職工,大部分處于中間階段,國家通過“2+1+1”的方式對這類人養老保險進行調整,通過個人賬戶養老、基礎養老金、職業年金和過渡性養老金相結合的原則,合理的對這類人群進行養老保險補償;三是改革后參加工作的職工,這類人嚴格按照改革后的方案參保,難點是待遇的銜接問題,要確保這類人和已退休職工在養老保險待遇不會出現大幅的變動。
2.社會保障公平制度質疑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目的是建立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相同的制度,保障社會養老制度的公平性,但在改革過程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首先,制度未能有效的融合,改革后,雖然在基本模式和計發方式上相同,但是實施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在推行過程中會遇到一系列制度融合的問題。其次,養老保險水平不統一,改革的基本原則是保證機關事業單位全體養老保險待遇不降低,但是總體上還是高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這種整體上養老保險水平的差距依然存在。最后,改革后會產生新的差距,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會建立職業年金制度,從單位性質和財政支持上看,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會得到有效的保證,但是企業職業年金可能出現不足的情況,新的差距和矛盾會凸顯。
3.改革本身吸引力不強
對于機關事業單位職工而言,這項制度的改革可以說是從原先的“高水平、高安全性、低成本”財政保障模式逐步向未來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模式轉變,改革后的待遇水平存在很大的變數,同時對改革提出的目標也不完全信任。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個人賬戶空賬、養老金缺口較大、不同區域養老待遇水平差距明顯等,這一系列問題都會給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帶來很大的質疑,因此對這項改革本身對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吸引力不強,很多人有抵觸心理。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推進和實施時,政府應加強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面發展。
1.明確改革細則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實施細則有助于推動地方改革的盡快落實,在改革細則中,首先,要確保“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后退休”這部分人的待遇水平,比如可以設立養老保險底線,對于低于底線水平的要給予政策的補貼,充分保障廣大機關單位職工的利益。其次,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不能低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最低繳費檔次對應的養老金水平,可以通過職業年金和財政撥款的方式保障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的底線。
2.促進改革的公平性
在改革過程中,一方面要合理的確定保費基數,企業職工勞動報酬以貨幣化為主,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以勞動所得為主要參考依據,而機關事業單位各種福利較多,比如住房津貼、交通補助、采暖降溫補貼、教育和醫療補助等,在進行保費的繳納時,這些福利往往不計算在內。另一方面,在虛擬記賬的收益權上要給予充分的保障,從虛擬記賬的方式來看,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保險在個人賬戶和職業年金的單位繳納方都是采用這樣方法。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職業年金在運營時應采用實賬的方式,在記賬管理方式仍可以采用傳統的方法,將運行的收益進行合理的分配,從而有效提升職工綜合年金待遇水平。
3.深化企業養老保險改革
從總體目標來看,這項改革的目的是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同步,因此要注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改革的推動和深化,加強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吸引力。針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待遇水平低、繳費負擔大、覆蓋面較小和可持續較差的問題要給予充分的重視,一方面要逐步減輕企業職工繳費壓力、提高待遇水平,完善多繳多得的基本制度,擴大養老保險覆蓋的人群和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機制,加快轉移審批手續、保護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促進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此外,通過精算來平衡參保人員的利益,堅持以人為本,通過科學的測算方法,對退休年齡、繳費數額和計發系數進行合理的調整,推動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