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二團
眾所周知,我國經濟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止,從東西部產業轉移到城鎮化的發展,都是我國政府為經濟發展所作的努力。2008年金融危機的出現,使得央行允許了地方政府建立地方性的融資平臺。但是目前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存在著各種管理上的問題,導致風險增大。在“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中,對控制和化解地方債務性風險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標。因此,各個地方政府應當及時意識到自身存在的融資平臺風險,并針對相應的風險及時采取性針對性的風險防控措施,從而預防更大的風險危機出現。
(一)融資平臺企業公司管理不規范,企業的償債能力不足
首先,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資產主要是地方政府所投入的財政撥款,對其自身貸款的還款資金來源主要是融資平臺企業資產的經營收入,但是就我國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經營情況來看,這些企業經營收入風險較大,很有可能企業經營不善,還款能力出現問題,使得企業的資產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從而給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貸款的還款能力帶來極大的潛在風險。其次,大部分銀行基于融資平臺與政府之間的聯系,從而自愿把資金貸給融資平臺。在此基礎上銀行還考慮到大多數融資平臺所投資的建設項目資金數額比較大、貸款期限長、融資平臺的負債比率較高、銀行的收益率也會隨之提升。由于融資平臺債務的償還主要來源為平臺資產的經營收入。但是由于大多數的融資平臺建設項目并不能立刻產生收益,或者是產生的收益是逐漸累積起來的,并不是立馬產生巨額收益來償還銀行的貸款,使得償還債務就成了很大的問題。此外,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之后,經濟增速明顯放緩,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融資平臺自身的經營。
(二)信息不透明導致信貸風險增加
由于融資平臺與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聯系,當融資平臺無法償還所欠債務時,地方政府負責歸還其債務。對于銀行來說融資平臺的資金質量以及隱形的償債能力與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有著很大的關聯。這種特殊情況造成了銀行不僅要對融資平臺公司企業的財務數據以及償債能力進行分析評測,還要額外對當地政府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但是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卻是,大部分的融資平臺所公布的數據與真實數據都有一定的偏差,從而造成了信息不對稱以及數據不透明的情況、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的披露度不夠,造成銀行獲取到的信息不夠充分,因此還債能力評估存在偏差,銀行的信貸風險隨之增加。
(三)融資平臺流動性風險
融資平臺將其從銀行貸到的款項主要用于一些項目的建設,而這些建設項目往往都是投資期限長、投資資金量大,收益時限較長,資金貸款時限也較長。但是融資平臺在進行貸款的決策時一般選擇的貸款期限是三到五年,這么短的時間內根本無法完成項目的建設以及資金的償還,這就導致在平臺不能償還利息或本金時,只能變賣固定資產等來清償債務并延期貸款,這種行為大大影響了融資平臺的償債能力,從而提升了融資平臺的流動性風險。
(一)加強融資平臺的轉型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10〕19號)文件,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有了更加明確的定義:融資平臺是由政府通過財政撥款等方式注入資產成立的、具有融資功能的經濟實體。并且在《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相關事項的通知》(財預[2010]412號),在文件里對融資平臺公司給與了明確的定義:“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所屬事業單位等通過財政撥款或注入土地、股權等資產設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項目投融資功能,并擁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包括各類綜合性投資公司,如建設投資公司、投資集團公司、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等,以及行業性投資公司,如交通投資公司等。”而在我國當前的經濟背景下,地方性融資平臺更加應當加強自身的轉型。通過PPP業務轉向公益事業投資與運營實體、通過股權投資轉為政府產業孵化投資平臺等轉型方式,結合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提升融資平臺自身的能力,從而有效防范地方性融資平臺的風險。
(二)提升融資平臺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由于地方性的融資平臺公司與地方政府存在聯系,因此對地方政府的依賴性也較強,地方政府性融資平臺不能適應市場化的競爭,因此總是存在被市場排擠的風險。從而提高融資平臺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的文件中提到對地方性的債務管理原則:明確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政府債務不可以通過企業進行舉借,而企業債務不能讓政府進行償還,一定要做到誰借就誰來還、風險各自承擔。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按約定規則依法承擔相關責任。這也是提升平臺自身的競爭力,讓地方性融資平臺能夠適應市場化的競爭。
(三)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強監督機制
在風險分析中提到,融資平臺企業公司自身的償債能力不足,就會使得地方政府出面為其償還債務因此地方政府應當注重對融資平臺的監督以及管理。融資平臺的資產一般投資于項目的建設,這些建設項目的盈利能力決定著融資平臺的資金質量是否良好,地方政府在對融資平臺進行管理時,應當保證融資平臺的貸款規模在其本身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從而提高平臺的償債能力以及融資平臺自身的資產質量良好。保證自身資產的流動性,從而有效提升融資平臺自身的財務能力,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造血功能。此外,由于地方政府與融資平臺存在著聯系、而銀行是作為放貸方,因此銀行以及地方政府應該對融資平臺進行適當的財務監督以及風險評估。央行等金融監管部門也應當加大對地方性融資平臺貸款的監督管理,并且建立相應的監督和信息披露制度,防止信息披露的不對稱以及信息的不透明,導致資產評估出現問題,最后使銀行的信貸風險增大。此外,在出現不能償還債務的情況時,應當及時進行資產的評估風險對沖,防止更大的風險出現。
總之,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建立對當地相應的建設項目提供了支持,能夠促進當地基礎建設的完善以及產業之間的轉移,但是與此同時也增加了很多融資的風險,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以及償債能力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不管是地方政府還是央行都應當增加對融資平臺的監控與管理,融資平臺自身也應當積極地進行內部的改革與創新,注重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的償債能力以及資產的質量水平,從而有效控制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