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娟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國際間競爭力日益加劇,為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力,我國政府愈發重視企業的發展。產業發展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發展的過程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成為了企業實力增強的重要表現。企業人力招聘,將創新能力作為了主要的衡量標準;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與科學進步、技術創新緊密相關。自改革開放以來,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實施,對調控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提高預期收益、鼓勵創新人才的積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產生了巨大影響。
1978年至1990年,是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所得稅優惠政策的起步階段。為盡快融入國際經濟環境,我國推行企業技術創新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帷幕拉開,技術轉讓與技術服務方面,1985年,國務院發布相關規定,全民與集體所有制企業,技術轉讓凈收入年度總額不超過10萬元的,免于征收企業所得稅,這一政策主要針對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1988年5月,《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由國務院發布,規定試驗區內新技術產業可享受如下優惠:減按15%征收企業所得稅;自開辦日起,享受三免三減半優惠。可見起步階段以直接減免稅為主,優惠方式單一,偏向事后優惠;經濟特區建立、高新技術產業被重點發展,但經驗不足,優惠對象少;政府所得稅征收管理的水平有限,單一的優惠政策和狹窄的優惠范圍無法滿足技術創新進步的發展需求。
1991年至2007年,屬于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完善階段。市場調節機制建立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兩大壓力之下,國家針對新范圍開發區實施優惠政策,技術創新優惠政策范圍以東部沿海、沿邊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區域優惠”為領導,逐步得到擴展;針對技術創新費用實施的間接優惠方式出現,技術創新所得稅優惠政策呈良好發展態勢。同時,對于政府來說,在“企業注冊地”這一稅收優惠政策享受標準下實施各項稅收管理措施,稅務管理顯得更加便利;根據力度、時間和方向不同,將推進技術創新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劃分為向“區域優惠”發展的初步完善和由“區域優惠”向“產業優惠”轉變的深入完善階段。優惠政策由最初的“數量為導向”轉變為“質量為導向”,優惠方式也由單一向更多種類轉變,優惠政策的推行向質量更高,范圍更廣的層面發展。
2008年及以后,是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所得稅優惠政策新體系的形成階段。經過不斷地完善之后,以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為導向的所得稅優惠政策與“科教興國”政策下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政策相適應,促進了技術創新的高效發展。2008年,我國經濟呈現平穩發展態勢,新稅法正式出臺,新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也相繼發布,新稅法出臺后,新政策和老政策存在一定的過渡期和部分問題,財政部、國稅局著重對軟件產業、集成電路產業的所得稅優惠政策進行解釋,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所得稅優惠政策的新體系開始形成。這一階段,為實現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成功轉化,培養技術人員的創新能力,“技術興國”成為了首要推行的策略;我國正式形成以“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的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新稅收優惠體系。
第一、優惠方式單一。我國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可以分為直接優惠和間接優惠,稅率式、稅額式優惠等屬于直接優惠,通常適用于企業研發的最終環節;而間接優惠則包括延長納稅期、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相比之下,間接優惠更注重分擔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風險,降低企業成本,更能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而縱觀稅收優惠政策的修訂可知,由于直接優惠方式效果更加明顯,透明度更高,現行推進企業技術創新仍以直接優惠方式為主,但不能否認,間接優惠的靈活性和高度的針對性是直接優惠措施無法替代的。
第二、技術創新主要階段激勵不足。企業技術創新處于不斷更新之中。在技術研究開發過程中,企業的投入和產出主要體現于三大環節:研發環節、試行階段、最終投產,前兩個階段為企業資金投入和面對各種風險的主要階段。但對研究開發費用的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的激勵差強人意;此外,新進企業需要技術創新的發展來為自己的未來謀求廣闊空間,但因怕承擔風險或效益滯后而對技術創新沒有信心。可見,研發重要環節政策保障力度不足,抑制了企業技術創新。
第三、技術創新優惠政策地位較低。關于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所得稅優惠政策,除部分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技術轉讓和創業投資的技術創新優惠政策源自于法律地位較高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外,其余的優惠措施則在企業技術創新優惠政策應用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時候,以各種通知、規定、文件發布,以致于優惠政策零零星星散布于國務院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通知、規范性的文件中,再加之監督力度較弱,致使政策實施存在權威性不足的隱患。
第一、結果優惠向中間環節優惠轉變。一方面,對創新活動周期較長,利潤波動幅度明顯的企業,按比例計算研究開發費用的抵免額,實行稅收抵免的優惠政策,并對當期所得稅額不足抵免的部分,向后結轉扣除;另一方面,企業可根據研發產品或開發的新技術類型預算提取一定比例準備金,并在提取使用的相關年限內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既可緩解企業技術創新前期資金足的壓力,也可對企業整體研發進行保障;同時,應對對技術創新準備金的提取年度仍然未應用于的企業予以處罰。
第二、引導企業轉化技術創新的成果。稅收優惠強度增大,創新產出并未隨之增多。稅收優惠對創新投入意愿和創新產出成果影響不同,二者不能互相匹配。因此,政府實施稅收優惠政策與企業共擔創新風險:譬如在創新優惠政策推行時,政府廣泛的宣傳,將社會資源向技術創新方面引導,使新技術、新產品得到恰當的途徑,獲得應有的收益;再針對技術創新轉化后的收益給予稅收低稅率、減免稅等優惠,通過銷售渠道的開闊和資金的充分保障,引導企業積極轉化創新成果。
第三、完善技術創新稅收優惠法律體系。對現有的優惠政策系統梳理,構建一套完善、合理的技術創新優惠政策體系:對已經相當成熟的條例、規章制度、法規政策,按照立法原則和合理程序升至法律層級,增加權威性;此外,國家層面,加快立法進度,早日完善;最后,督促企業納稅人對更新知識體系,及時根據法律調整,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的法律地位,增強規范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