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曉光
前言:為了貫徹和落實綠色稅收制度,我國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18年1月1日起開始實行的《環境保護稅法》,其中明確取締現行排污費,取而代之的是環保稅,為“稅負平移”提供了切實可靠的法律依據,進而加大了稅收的力度,以此來促進環保稅征收趨于規范性的方向發展,提高企業環保技術的推廣,而以環保稅的實施來構建綠色會計體系,這無疑是最佳的發展途徑。
(一)《環境保護稅法》的基本條例
《環境保護稅法》包括了稅收依據、應繳納稅額以及稅收優惠在內的幾項重要的組成部分,都是稅收條例的重要體現,并以固體廢棄物、水體污染、大氣污染以及噪聲污染等四種主要的污染形式為依據,制定了不同種類的稅收項目和稅率。而我國在2016年制定的環保政策對納稅人和納稅的對象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詳細規定了應繳納稅污染物排放量的稅收依據,以及環保稅的稅收優惠政策等。
在《環境保護稅法》中,直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應繳納稅的經營者或企事業單位為納稅人,并在此基礎上擴大了納稅人的范圍,明確了除了居民個人以及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機關單位,包括個體商戶在內的其他組織等。
就征稅的對象而言,環保稅的征收對象主要包括上述四種污染形式的污染物,而我國在2016年制定的環保政策中對這四種污染形式的污染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比如列舉了一些在工業生產的過程中排放的固體廢物,以及醫療行業排放的醫療廢棄物和其他種類的廢棄物;而噪聲則是指在工業生產的過程中,干擾人們正常生活的聲音。
(二)《環境保護稅法》的稅收依據
稅收的依據和應繳納稅額是包括《環境保護稅法》在內的所有與稅收相關政策的核心內容,同時它也是環境會計建設的基礎條件。環境保護稅的征稅方式為定額征收,每個稅收項目都有固定的稅率和征稅價格,為企業及經營者的納稅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
(一)稅收與會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會計最重要工作依據就是稅收,只有會計將自己的責任落實到工作的各個環節,才會有效的促進稅收工作的順利開展。環保問題作為國家發展的必要條件,其稅收的開展也有利于更好的履行環保政策。任何企事業單位所要繳納的環保稅都是通過會計的核算得出的,但是其稅收的依據卻并非會計的管轄范圍之內,其他的稅收項目是納稅人根據會計的核算得出的,進而明確自己所要繳納的稅額,而環境保護稅則不同,是根據納稅人排放污染物的數量來進行稅收工作。而環境會計的建立是在現有的會計環境上建立輔助的核算體系,負責記錄排放污染物的數量。
(二)稅收的依據與納稅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環境保護稅是以檢測納稅人污染物的排放量為依據。具體的檢測方法包括系數衡算法、直接檢測法以及簡介檢測法,無論使用哪種檢測方法,都會對納稅人的切身利益有所影響。針對于系數衡算法而言,要詳細的記錄所需物料的進貨和銷售,以此來計算納稅人應繳納的稅額。所以,那些無法準確計量污染物排放量的納稅企業或經營者,需要建立一套檢測污染物排放量的設備,進而明確自己的納稅金額。而環保稅稅率核算則是通過國家相關法律政策制定的,就會計的角度而言,是一項不可控制的因素,在眾多的影響稅率的因素中,只有一項物料的使用是唯一一項可以控制的因素,如果納稅人無法準確的控制自己物料的消耗量,其納稅的稅率將通過環保部門進行核算工作。由此可見,納稅人要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物料消耗檢測系統及數據監測系統。
(三)環境保護稅的優惠政策
在《環境保護稅法》中明確規定,對水污染以及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低于標準量30%—35%的,要按稅收金額的70%進行征稅,這是《環境保護稅法》優惠政策的重要表現形式,為納稅人依法納稅提供了有利的依據。與此同時,《環境保護稅法》中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建立了網絡共享平臺,全國各稅收機構通過此平臺實現了資源的共享,并且經過共同商議,明確稅收的標準,對所涉及到的數據進行統一的收集、整理、整合以及共享。盡可能的縮小了稅收策劃的空間,為征稅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對所排放的污染物進行等級的劃分,針對污染指數高的征收全額環境保護稅,而就未達到環境污染指數的,進行優惠稅收。由此一來,納稅人為了達到節稅的目的,可以通過對所使用流程的改進、使用環保型的替代材料以及降低污染程度高的污染物排放量等一系列措施來實現。
自《環境保護稅法》實施之日起,我國就加大了環保工作的投入力度,無論是從成本的投入還是從政策制定的角度來考慮,都表現出了國家對環保問題的重視。在《環境保護稅法》中明確規定了,國家及地方政府要鼓勵納稅人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本投入,為納稅人購進監測污染物排放量的設備予以政策上的支持。隨著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各企事業單位也加大了落實環保政策的力度,主動引進預防污染的設備,實現排放物的二次利用,極大程度的降低排放污染物對于環境的危害。而對環保設備的投入,會涉及到相關的數據信息,包括設備的成本、節省的費用以及對降低污染物處理的相關費用等,都為會計的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要降低投入成本的風險、篩選行而有效的投資方案以及對投入資金運行的環境進行準確的識別等工作,這就充分的要求了企業單位要建立相對完善的環境會計,進而為企業的投資、決策以及稅收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
結束語:綜上所述,環境保護稅的實施與環境會計的建立密切相關,種種跡象表明,要想建立相對完善的環境會計,就要將《環境保護稅法》以及其他相關的法律制度落到實處。本文詳細的闡述了《環境保護稅法》的基本條例以及征稅的對象,對一些未達到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企事業單位或個體經營者進行優惠征稅,進而提升公民納稅的積極性,為了有效的貫徹和落實環保機制,一些企事業單位會投入相關的設備,而設備運行所需的成本投入以及污染物降低的相關費用都會對會計人員的工作制定較為嚴格的標準,這時就要求了相關的單位或企業要建立完善的環境會計,進而為稅收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依據,有效的推進《環境保護稅法》的實施,為我國的稅收工作營造有利的運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