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婷
財務造假是指虛構或漏列會計事項,出具誤導性財務報告的行為。自1990年證交所相繼成立以來,財務造假事件頻頻發生。不僅給企業自身帶來了不可挽救的負面影響,擾亂了證券市場的正常秩序,更是誤導投資者導致其作出錯誤的投資決策,遭受巨大損失。從早期的藍田、銀廣夏事件到近年來的“獐子島”、欣泰電氣和樂視財務造假事件,層出不窮,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財務造假問題亟待解決。相關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6年證監會對財務造假處以行政處罰的數量較少且差異較小,卻在2017年迎來了倍增,這一方面說明財務造假愈演愈烈,另一方面表明證監會加強了對財務造假的重視和打擊規范。
(一)趨利性是上司公司財務造假的根本原因
與一般公司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特點在于利用資本市場可使企業獲得長期穩定的資本性資金,減輕還本付息的壓力,改善企業的資本結構,增強公司股票的流動性,實現公司股權的增值。并且有效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和占有率,從而迅速擴大企業規模,實現公司質的發展。因此,很多企業為實現公司IPO不惜違反法律法規,擅改財務報表、虛增利潤,目的是成功上市后增發股票、大量融資。而證券交易市場對上市公司不得連續三年虧損的要求也讓一些經營狀況欠佳的公司惴惴不安,為保持其上市資格,不得不繼續財務造假,向廣大投資者和證監會營造一個發展穩定,前景良好的虛假繁榮景象。另一方面,在公司通過不斷造假得到利益的同時,公司的股東和高管也可以分一杯羹,獲得巨額財富。利益趨使他們枉顧法律法規、鋌而走險,通過財務造假來使公司上市,又通過財務造假保持公司上市。
(二)內部控制環境薄弱為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提供條件
內部控制環境薄弱一方面是指某些公司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結構缺陷。結構缺陷指的是由董事會、監事會及股東大會組成的權力制衡結構的失效,甚至出現一股獨大的情況,大股東掌握絕對的控制權和話語權,只為少數人謀取利益,因而小股東和投資者處于權利缺失和信息不全的劣勢地位,損害了他們的合法利益。而在日常的經營管理活動中,沒有做到不相容崗位和權責分離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指某些公司建立了比較完整規范的內部控制制度,卻不執行而淪為擺設,只停留在“紙上文章”和應付檢查層面,未對執行和監管起到指導作用。甚至有些公司認為內控成本過高,辦事程序復雜繁瑣,加重了公司的工作量和負擔,造成公司運行效率降低,因而對內控的執行缺乏積極性。還有一些企業管理層風險意識薄弱,風險控制機制不強,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最終會給公司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安然一夜之間的轟然倒塌,震驚全國,歸根結底在于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多次“越軌”行為,公司內部制約和監督結構失效,公司航向牢牢把握少數人手里,內部控制虛有其表。在正如舞弊冰山理論:一個公司是否可能發生會計舞弊,與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嚴密性以及該公司是否存在財務壓力息息相關。
(三)造假行為處罰力度過輕令上市公司有恃無恐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陸續頒布了《公司法》、《會計法》、《證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也經過了多次的修訂和完善,但其實際執行情況仍存在較為嚴重的缺陷。涉及財務造假的公司很多,實際懲罰的卻不多,證監會每年發布的涉及財務造假的行政處罰書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財務造假行為隱藏在神秘的冰山之下,不為公眾所知。而且,財務造假創造的巨大利益與證監會少量行政罰款承擔的風險之間的天塹之別,再加上法律法規對財務造假行為處罰不力的現狀,為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提供了膽量。《會計法》行政處罰對于個人來說最高額度是五萬、單位也僅僅只是十萬,與動輒上千萬上億的財務造假行為來說實在是九牛一毛。法律法規缺乏威懾作用,不可避免財務造假屢禁不止、愈演愈烈。
(一)關聯方交易、虛增利潤
利潤是企業盈利和經營成果重要表現形式,上市公司往往通過虛增利潤來營造企業財務狀況良好、前景廣闊的假象。關聯企業(所謂關聯企業是指與其他企業之間存在直接或間接控制關系或重大影響關系的企業)雖然是獨立法人,獨立核算,卻又互為客戶,在整個集團內部形成一個整體,為上市公司協調內部交易、優化財務報表提供了基礎。為了提高利潤,上市公司可以與關聯企業進行虛假賒購交易,計入應收賬款,就可以虛增利潤。然后在規定時間內讓關聯企業將貨物退回,這筆交易就可以輕易被粉飾,對被舞弊信息誤導的投資者來說,損失已經產生,無法挽回。例如2013年5月17日,勤上光電因與其控股公司廣東品尚光電通過巨額采購來輸送利益而被證監會通報處理。
(二)不等資產交換、“泡沫重組”
每年年底,“st”類企業為避免停市退市命運,紛紛采取各類措施進行利潤操縱。突擊資產轉讓、債務重組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這種不等價不合理的資產交換,換取利潤向上市公司輸送,從而順利調節報表,扭虧為盈。包括一些原本業績較好的企業,為了優化資本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完成戰略轉移,也進行債務重組;更有甚者為了不切實際的業績目標,“揠苗助長”大幅虛增利潤,實際上主營業務并沒有實際增長,這種突擊的資產交換帶來的利潤是暫時的,終會迎來縮水并對上市公司反噬,盲目或只注重表面收益的投資者終將失敗。
(三)虛構交易、公開造假
更嚴重的違規操作則是虛構應收賬款,偽造根本不存在的銷售記錄,例如虛構銷售對象、填寫假的出庫單、結轉假的成本、偽造發票等,這已經超出了普通的“操縱利潤”范疇,是徹頭徹尾的造假。或者將非營業性收入偽造成營業性收入,以此增加企業的利潤率,而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偽造會計憑證和會計合同的行為。
(一)優化公司治理結構、規范內部控制
正是由于上市公司內部結構的不合理,造成財務數據能夠肆無忌憚的被操縱。因此,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對于決策權、經營管理權和監督權“三權分立”的權力制衡結構,保證其各司其職并相互制約,加強資本市場股權結構的流動性,引入機構投資者或推行持股多元化,防止一股獨大的“一言堂”局面。其次,引入獨董制度,保持獨董的客觀性,充分發揮其監管職能,遏制財務造假。最后,規范會計核算與監督體制,明確分工,加強監督。
(二)完善相關法規、健全監管體系
正是由于機會成本遠大于敗露成本,導致舞弊現象屢禁不止。為改善資本市場大量財務造假這一現狀,必須要提高財務造假成本,加大執法和查處力度。對于財務造假行為不僅僅要處以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還應該予以刑事處罰,提升法律的威懾力使其不敢造假。在資本證券市場上,依然要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對于會計準則,要保持更新、與時俱進。會計法規不能等到造假舞弊事件發生了之后再被動的承受應對,而是要保持其前瞻性、駕馭經濟和規范資本市場的能力,將財務造假扼殺在蠢蠢欲動的搖籃里,最大限度地減少財務造假事件發生以及縮小財務造假會計處理的范圍。規范會計估計、重大會計差錯和非重大會計差錯處理,防止上市公司為操縱利潤濫用,或者成為虛假信息披露問題暴露后對重大會計差錯進行“追溯調整”的利器。
對于注冊會計師與財務人員串通舞弊行為,也應嚴肅處理,追究人員連帶責任。加強上市公司監管、完善財務信息披露體制、提高市場監管效率,必要時建立引入新聞媒體和社會大眾在內的監督體系。
(三)提高審計獨立性、發揮監督職能
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審計,是防止其財務造假的最后一道屏障。只要注冊會計師嚴格遵守會計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規范,按程序按規章審計,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造假舞弊。如何保持審計的獨立性?關鍵在于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水平和職業道德水準。注冊會計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錘煉“火眼金睛”、不斷提高審計水平;同時,堅守職業道德底線,不為被審公司威逼利誘所屈服。避免會計師事務所為了高昂的審計費用或被賄賂而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視而不見。其中,會計師事務所與上市公司的聯合舞弊最難防范,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最為嚴重,例如臭名昭著的安然安達信案件,聯合舞弊隱藏巨額債務、操縱利潤,最終導致合作十六年的能源龍頭企業和世界五大之一的會計師事務所相繼倒閉,轟動全球。因此,建立針對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評價體制,割斷上市公司與會計師事務所經濟利益的往來,限制雙方最長合作年限,提高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第三方的獨立性,才能保證審計過程的公正、客觀、獨立,保證最終出具的審計報告真實可信,會計師事務所才能真正對投資者和社會公眾負責,發揮“經濟警察”的監督職能。
無論是公司上市前還是上市后,驅使其財務造假的始終都是利益二字。在利益至上的資本市場,誠信二字就尤為可貴。財務造假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復雜的社會問題,這需要我們全社會包括政府、監管機構、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營造一個誠信良好的市場環境。優化內控、提升造假成本、保持審計獨立性、形成全社會監督氛圍,打造一個透明誠信的資本市場體系。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財務造假,保障廣大投資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