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奇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中小企業由于受資金、技術、人才、經營規模的限制,仍舊存在管理基礎薄弱,崗位設置不合理,內部會計控制不健全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優化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對改善中小企業經營狀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一)內部會計控制意識淡薄
良好的內部控制意識是內部控制制度設計完善和有效運行的基本前提。但當前很多中小企業管理者缺乏對內控知識的基本了解,內控意識不強,重發展、輕控制,沒有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或者雖然制定了制度,但是中小企業職工隨意性大,執行力低,內部控制制度停留于文字表面,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許多中小企業管理者在財務工作中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現金管理混亂、不重視資金的時間價值或資金不能有效利用等等,管理者內控意識淡薄。
(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欠缺
我國的中小企業大多經營權與所有權高度統一。雖然大多企業已實行了公司制改造,但真正的法人治理結構并未建立。管理者習慣獨斷專行,很少會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管理企業,對員工的工作缺乏有效地監督,導致公司內部中下層機構之間,不同崗位之間,不同人員之間無法形成有效的牽制和制約。
(三)內部組織機構設置不合理,內部管理職責不明
中小企業在組織機構設置中比較重視縱向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往往忽視了橫向間的溝通和協調,造成同級各部門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引發內部信息不暢,管理死角較多。領導者不重視人力資源的配置,組織分工全憑自己的主觀意志決定,造成財務及相關人員職責不明,信息不通。缺乏必要的職責分離以及組織機構不合理是導致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薄弱的原因之一。要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與完整,企業就必須優化組織機構,加強對關鍵崗位的職責分工。
(四)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員工素質低
中小企業管理者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質難以駕馭企業管理,在管理方式上過于集權,不夠民主,任人唯親。個人取得晉升和發展機會較少,員工也很少有參與決策的機會,而且企業的管理大多取決于老板個人的意志,缺乏制度化,規范化。再者,中小企業資金有限,大多培訓形式單一,培訓內容脫離培訓對象。對員工未來的提升與發展方面的培訓則很少涉及。有的企業甚至就沒有相關的培訓。久而久之,員工的素質及專業素養就會越來越低。
(一)內外部環境原因
我國現在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完善市場經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新舊經濟體制轉換,各種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和完善,使得企業在執行時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也造成了我國中小企業在執行內部控制時依據不足,運行困難。中小企業由于受資金,技術,人才,經營規模等的限制,會計控制程序相對簡單,人員崗位也較少。從而使得內部控制制度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差,最后形同虛設。沒有針對本企業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制定切實有效的控制制度,使得內部會計控制殘缺不全,出現控制死角。
(二)管理者風險意識差
控制經營風險是企業生存的重要基礎,風險包括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外部風險,包括政策風險、市場風險、合作協作風險、法律法規風險等。內部風險,包括銷售風險、服務風險、債權風險、人力風險、資金風險等。中小企業的管理者由于其知識結構與管理水平的局限,大多缺乏對形勢和市場的充分認識,有時過于自信,盲目擴張,更不注重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的建立。
(三)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有效的監督機制對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中小企業出于成本效益等方面的考慮,往往沒有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不少中小企業忽視內部監督機構的作用,據調查,在我國,多數中小企業都沒有設立內部審計機構,有的中小企業即使設立了內部審計機構,也沒有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形同虛設。在中小企業中,審計人員業務素質低,人員少,以致有些職位不分開獨立設置,出現審計人員由會計人員兼任,不能發揮其應有的監督作用。
(一)增強企業全體員工的內部控制意識
結合我國多年中小企業的發展實際來看,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普遍對內部控制不夠重視,內控意識不強。在此背景下,要想讓內部控制在中小企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促進中小企業的有序發展,首要的工作就是提高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認同度;其次就是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切實可行的員工培訓機制,加強對員工思想素質,創新思維、專業能力及內部控制知識等的培訓,使管理者及員工樹立良好的內部控制意識。
(二)完善內部組織機構,建立健全企業會計控制體系
中小企業要想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體系,首要的就是要完善其內部的組織機構。只有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組織結構才能保障內部會計控制活動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進行。中小企業要發展壯大必須引進外部人才,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制度,聘請職業經理人,實行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同時,企業所有者必須淡化家族制管理,引入科學的管理方法,運用現代管理理論管理企業。完善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制度,明晰各個崗位的職責與權限,形成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機制等。
(三)強化風險管理,建立和完善風險防范機制
中小企業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針對自己面臨的風險環境,企業必須加大風險管理工作力度,重拳出擊,將風險苗頭和隱患遏制在萌芽狀態。各企業務必高度重視、強化風險管控意識、繃緊神經,切實將基本要求落實到日常經營管理當中。同時,中小企業要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和管理需要,不斷完善、細化風險管控制度流程,從制度層面杜絕管理死角。
(四)強化內外部監督,形成監督合力
充分發揮監督機制的作用,使內部控制貫穿于經濟活動的始終。不斷強化內外監督,形成規范化監督合力。政府各部門要創新機制手段,大力推進基于大數據的政府會計監督信息化建設,實現政府多部門間的信息開放共享。有效運用社會監督的積極作用,提高監督的效率和質量。發揮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基礎作用,深化監管體系,防止會計造假現象的出現。
隨著改革開放及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小型企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是確保企業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經濟浪潮中可持續發展的鎮海神針。中小企業要不斷提升內部控制的意識,不斷優化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實現企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