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娟
內部控制對于企業界而言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恰恰相反,在世界范圍內內部控制制度都受到了重點關注。雖然在這一方面,我國的起步時間較晚,但是在制度建立過程中也進行了大量的實際探索,在借鑒國外優秀制度的基礎上探索適合中國國情與發展道路的內部控制制度。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為了保障自身經濟資源的安全性與完整性,以及經濟信息的準確性,通過內部分工的方式產生的一種相互制約關系,在控制好經濟活動的前提下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控制職能的措施,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這項制度直接影響到企業內部資產的完整性,與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例如銷售與收款、成本控制與內部設計之間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和發展也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關鍵。
我國的內部控制制度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項先進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企業生產運行狀況與制度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也是其它各項管理工作的基礎,實現對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勞動生產率,減少企業內部與外部可能產生的欺詐行為。因此,內部控制制度如果出現各種管理問題,必然會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模式的混亂,財務管理活動失去有效的控制方案,讓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影響。
1.法律環境未保障。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的整體趨勢為,一些大中型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相對更加完善,但從整體的角度來看仍然不容樂觀。首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法律環境的問題。我國資本市場的運行機制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規指導,讓非法謀取利潤變成了一種普遍存在的情況,在一個企業內部也無法形成追責標準,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出現了明顯的管理缺失問題。
2.受益角色問題。對于一些國有企業來說,產權主體的權責劃分不明確,讓內部控制的受益主體也不明確。公司董事會很大程度上被少數人員掌控實權,責權不夠分明的企業管理結構必然導致內部控制制度出現體系問題。從現狀來看,法人治理結構出現的漏洞讓董事會這種重要的機構無法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收益主體不明確必然會導致重大專項的決策和執行缺乏明確的職能,和標準要求,缺乏民主性。
3.缺少審計與管控標準。企業的內部管理審計工作應該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完善,而目前很多企業在內部控制制度上體現出了“一成不變”的特征,甚至很多時候內部的控制制度缺乏系統性與科學性,讓企業對外部環境的了解程度不足,對于自身經濟業務的水平也無法有效預測。此時企業的內部管理必然陷入滯后的狀態,讓管控僅僅停留在形式方面。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國內部控制審計管控標準還沒有完全建立,無法判斷內部管理工作的合理性。而我國現代企業的經濟活動幾乎覆蓋了企業日常運營的所有環節,但企業自身還需要進一步解決缺乏評價標準的問題。
1.改善內部控制,創建法律環境。控制環境直接影響到企業經營的目標與未來戰略目標的實現。對內部控制環境的改善是實行內部控制的前提,也是內部控制體系中的關鍵因素。因為企業的內部控制必須建立在相同的道德規范基礎上,消除被管理者與管理者之間的隔膜,才能真正地形成整體的團隊認同。因此,企業也需要根據業務的需要,對控制環境進行有效的改善。另外在法律環境方面,為了保障企業的內部控制工作落實到位,加強外部監督,構建法律環境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企業的各個部門應該按照《會計法》的相關要求履行和落實自身的責任,加大監督和檢查的力度。企業管理者也應該轉變觀念,真正樹立內部控制的觀念,結合政府部門的監管,根據相關的法律制度保障其權威性。對于一些違法行為,要堅決追究其相關責任,保障內部控制制度落實到位。這樣一來,企業內部可以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真正做到在關鍵領域的授權,提升企業員工的工作能力,便于主動地發現并解決問題。
2.明確受益主體強化內部監督。內部監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體現出制度落實與制度執行的有效性。在內部控制的監督過程中,內部審計會發揮顯著的作用,通過監督手段來控制環境,以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工作,并將這些信息進行反饋,幫助企業更有效地實現預期的目標。另外,在內部監督的過程中,企業本身也可以通過內部審計的方式,對控制制度進行完善和優化,提升管理水平。此外,企業自身還需要明確受益主體,要始終堅持法人治理結構,讓董事會能發揮其應有的職能。即便是企業處于改革的過程中,也不能一味地過分放權,導致董事會成員與經理成員之間出現了角色重復。此時,企業就可以設計良好的控制活動,尋找到關鍵的控制點。這些工作包括復核業績、查證、核對、職責分工等多項內容。從具體內容來看,內部控制要對資金的調度和使用進行嚴格管理,對于各項成本費用的支出要進行監管,防止作弊行為的出現。最后是要防止權力濫用,對經濟活動管理工作的權力實施環節進行監控,防止可能出現的經營風險。
3.風險評估與管控體系。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密不可分。風險管理是內部控制的核心,也是內部控制的目標,內部控制是管理風險的一種手段,可以將潛在的風險進行針對性預防,減少企業可能面臨的損失。因此在理解內部控制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企業有哪些風險,哪些是可以通過內部控制防范的,哪些是通過其他手段防范的。通常情況下,企業為了未來的發展,會根據自身的經營戰略與發展目標,結合各種風險分析的方法,找出業務中存在的風險,并采取有效的方式來控制風險,這些風險一般是運營層面的風險。實際上,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與風險評估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企業對風險應該以預防為主,對內部控制的各個環節進行補充、完善,以此為基礎降低可能出現的風險。必要時還可以建立內部監督機構,對存在風險的區域進行檢查。企業本身也需要注重對風險的規避與風險的轉嫁,例如通過購買保險的方式轉移風險。總而言之,企業的風險管理需要始終貫穿于內部控制工作的全過程當中。而從管控體系方面來看,企業可以建立統一的管理系統,通過互聯網技術來構建管理平臺,在平臺上發布相關的工作,交換信息,有助于對控制標準的建立和修改調節,并將這些有價值的信息傳達給企業的相關人員,便于他們履行自身的職責。
新形勢下企業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制度成為了現代企業在競爭中獲得優勢的突破點,而強化企業內部的控制還能幫助管理部門實現經營的目標,讓企業資產更加安全,降低資產流失的可能性,規避各種風險。只有這樣企業才能順利執行發展戰略,在國家法律法規的保障之下提升工作效率,促進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