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禮平
會計監督是指企業會計機構以及企業內部的會計工作人員根據法律法規,對企業經營活動的資金使用情況從合法性、真實性、合理性、有效性等多個方面進行監督的過程。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成不同的會計監督種類。
1.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根據會計監督機構的不同,可分為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外部監督是指專業的會計機構和會計工作人員之外的國家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等相關部門、機構及人群等對企業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行為進行監督。內部監督是指會計機構和企業內部的會計工作人員進行的相關會計工作。外部監督是對企業的一種外部約束,內部監督是企業的一種自查行為,二者相互作用、協同發力,保證企業的資金運轉正常。
2.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根據會計監督發揮作用的時段不同,可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事前監督是指對企業即將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資金計劃、預測、投資決策等的監督,它對未來的經濟活動起指導作用;事中監督是指企業根據事先設定的目標,對企業正在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所進行的會計核算、成本控制等的監督;事后監督是指對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的資金使用狀況分析、考核等活動的監督。事前與事中監督作用于結果之前,可以使企業防患于未然,對于企業經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快速做出反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防止損失擴大。事后監督則為全面、真實地了解經濟活動的全過程提供了依據,不僅可以提高會計監督的導向性、準確性,而且為企業后續發展提供寶貴經驗。
在我國,國有企業數量多、規模大,是經濟市場的一大主體,在我國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地位。會計監督作為國有企業運營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既是保持企業健康運營、實現盈利的關鍵,也是維護國有資本權益的主要舉措。目前一些國企因會計監督活動的薄弱導致其自身發展受到掣肘,難以實現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因此,國有企業有必要通過完善組織體系、豐富激勵措施、規范工作制度等方式加強會計監督工作,提升會計監督成效,拓展會計職能,明確企業戰略定位,從而促進國有企業健康發展、加強國有企業的風險抵抗能力。
1.會計委派制。會計委派制是指在國企里,國家作為企業的所有者以其對企業的管理職能為基礎,委派會計主管會計、會計機構負責人等會計相關工作者的制度。會計委派制一般實行定期輪換制。從國企的管理方面看,該種制度下的會計人員作為經營者和企業部門之間的橋梁,可以盡可能排除會計信息中的不真實成分,保證各方利益;從會計人員自身來說,該種方式使會計人員擺脫了與核算單位之間的依附關系,避免出現私設小金庫、公款行賄等問題。會計委派制集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于一體,保證了會計監督的連貫性、有效性、真實性和全面性,強化對國有資產的管理。但是,該制度會削弱會計的分析決策職能,并且對會計人員的激勵作用不大。
2.財務總監委派制。財務總監委派制是企業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下的產物,在兩權分離的前提下,出資人利用自身權利,委派財務總監參與的經營活動決策和管理,可分為直接委派和間接委派。在該制度中,財務總監充分代表派出方的利益,對改變國企內部經營權失衡問題有積極意義,同時有利于正確、快速、完整地傳遞會計信息,避免信息失真。財務總監委派制的缺點是財務總監的工作職責和工作權限難以明確劃分,對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要求比較高,國企的代理成本過高。
3.外派監事會制。外派監事會制是指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機構、部門向國企派出監事會對經營者進行監督的一種制度,其本質是充分發揮獨立于企業的外部力量進行會計監督。由于外派監事會并不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該方式下的會計監督既能保持其獨立性和客觀性,又能夠保證監督的權威性,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監督。但是,該制度往往存在自身動力不足、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
4.國家審計。國家審計是指由國家審計機關主導,對國企的會計賬目,財產物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等資料進行檢查和監督的制度。國家審計可以對企業形成一種較大的震懾力,促使企業在法律許可范圍內開展會計工作。
面對當前國企會計監督中存在的信息失真、暗箱操作、會計人員的“小金庫”等眾多問題,國企需要多管齊下、嚴格管理,切實做好會計監督工作。
1.為會計監督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目前,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不夠健全,不同部門之間的協同效應不足,企業內部的監督管理乏力,導致會計監督工作很難順利開展。因此,國有企業應該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對會計監督工作的重視程度。國企應該充分認識到會計監督對規范公司經營、保全公司資產、防范舞弊行為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第二,完善內部的組織管理機制,劃分部門職責,形成分工明確的監督管理制度;第三,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彼此之間的信息共享,形成合力,為會計監督獻策獻力。
2.提高會計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個人素質。會計人員作為企業會計監督工作的執行主體,其業務水平和素質直接影響到企業會計監督工作成效。結合會計監督工作的新特點以及新要求,會計人員應從以下兩個方面改善自身業務水平和素質:一是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國有企業可通過組織培訓、業務交流等多種形式,多渠道為會計人員提供學習機會,使其充分掌握會計監督相關知識,提高理論水平,有效指導實踐工作;二是加強普法教育。對會計工作人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法制教育,提升其業務素質,強化其責任意識,防范廉政風險。
3.完善會計監督相關法律法規。時代的發展促使新的違法手段層出不窮,《會計法》等法律法規難以滿足當前需要。會計監督主要面臨著如下問題:第一,立法層面的問題,即法律約束力不足、會計監督職能弱化;第二,執法層面的問題,即會計人員缺乏獨立性。因此,國家應該繼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于會計信息造假、徇私舞弊等違規操作,實行責任到人、終身追責的原則,樹立嚴厲的懲戒手段,以達到震懾防治的效果。另外在保持會計人員的獨立地位上,還應出臺更具操作性的法律法規細則,保障會計人員的合法權益,為其開展會計監督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撐,促使會計監督富有成效。
會計監督工作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始終,是國有企業做好財務工作、規范運營管理和提升盈利能力的有力保障。國有企業要結合自身經營情況,選擇恰當的會計監督模式。同時,按期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思想認識及技能水平,不斷致力于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的隊伍。利用會計監督手段及時發現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找出對策并加以改進,切實發揮會計監督在國有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