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歆彥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十九大對“網絡強國”概念的提出,我們已經迎來了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即“大智移云”)的時代。安永財務機器人、財務共享中心、業務和財務深度融合等對傳統會計行業帶來了較大的沖擊。目前國內大學對會計本科的培養要求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和人才市場的需要,傳統批量化培養人才的“蒸包子”模式已經落伍,高校人才的培養方式方法一定要順應時代需要逐步創新轉變,由“千人一面”轉為“千人千面”,注重個性化發展和實踐性教學。
1.目前我國大部分課堂仍然是“基于課本的填鴨式理論教學”。毋庸置疑,學好理論是學好一門課的關鍵所在,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會計本科人才的培養方面仍然進行“會計準則+準則講解”的教學,其學習內容對學生提升關鍵的會計應用能力并不夠,仍缺乏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們在實際問題應用的操作過程中并不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結合,同時,這種教育模式并不能給學生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會計學理論的邏輯框架,只是學習了會計理論中的關鍵知識點,而各種知識點之間的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也并不能做到串聯。
2.實踐性的教學止步于形式、表面層面。在時代的要求下,部分高校開始轉型,并開始注重實踐教學,但現實中許多轉型高校只是象征性地提高實踐教學課時,而并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會計實踐應用的能力。絕大多數高校未能充分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有競爭性的“實踐性教學”氛圍,學生們做老師布置的實踐性教學作業只是把它當做一項“任務”,而并不會反思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或者真正有所收獲。
3.學校對于計算機和上機模擬實驗課程仍有缺陷和不足之處。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已經重視計算機與會計實驗的結合,但由于會計專業的學生本身缺乏一定計算機基礎、師資力量中,集合計算機與會計應用的復合型人才又極度匱乏,所以會計向“大智移云”層面的推進有一定的障礙。另外,由于會計專業人數較多,校內模擬實驗室難以容納全部學生在實訓室上課,匱乏的師資力量與龐大的學生數量難以匹配,導致不能做到對學生的個別輔導,教學效果也就會有所下降。
4.企業與學校并沒有融洽對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部分轉型高校雖然羅列很多校外實踐基地,但真正合作不多,有的實習基地既沒有學生和老師參加實習,也沒有企業人員到校做“第二課堂”教師,所謂實踐基地只是掛牌基地,流于形式。二是學校的教學內容陳舊,不能滿足企業的真正需求,也就是說理論與實際操作并不能對接,以至企業會產生額外成本和精力去培訓學員。
5.隨著國家的飛速發展,出臺的政策規定也要與發展一致,這在客觀上給會計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近幾年來,新會計準則不斷出臺,營改增、增值稅稅率的下調等稅收法規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會計專業教學有很大影響,但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并沒有與現實情況接軌,教的仍是老舊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知識的實用性就會大大降低,創新意識也會被削弱。
互聯網進入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時代。在這種新時代的潮流下,高校不僅應該重視學生自主創新與各項綜合能力的提升、優質的復合型人才的師資團隊建設,還要利用好“大智移云”技術對每位學生進行“個性化定制式”教學,本文將列出如下幾種優化措施:
(一)由傳統模式向“大智移云”模式靠攏
1.創新課堂教學內容。傳統的會計本科教學是基于“會計準則+準則講解”的教學,這種理論式教學方式完全可以由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老師的講學內容應該要結合“學生所看不到的問題”來展開,如利用當下的流行熱點問題展開教學內容,激起了學生學習興趣,也講授了與之相關的知識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于商業問題的敏感度、提高關注前沿問題的能力;而不再是一味地陳詞濫調般的理論教學,理論內容必須要聯系實際問題,否則在未來實踐應用中將會出現“斷裂式”的問題。此外,理論講解的內容要加寬加深,即提高和加強知識面的寬度和深度,幫助學生更容易地建立起會計理論體系的框架。
2.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會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傳統的培養方案主要強調的是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的考察,這種方案已經在現實中出現了諸多問題。本文現結合現實問題和時代要求,提出新的會計本科人才培養轉型方案。其主要特點有:(1)在傳統會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之上,提出新要求。(2)提高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包括案例研究能力、知識體系建立能力、專業競賽能力等。(3)構建“綜合素質—理論知識—應用能力—提高性應用能力”四位一體的新教育模式。在提高性應用能力的考察中,學??赏ㄟ^舉辦競賽、落實會計軟件應用課程、舉辦研究性教學活動等方式,來加強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對經濟熱點的捕捉能力。高校應主動順應時代潮流,加快培養方案的轉型速度,提高教學方案能動性和主動性,將新的培養方案落到實處,在不斷地試驗中找出新的問題再加以改良。
(二)利用“大智移云”技術優化教學內容及實現“個性化定制式”教學
1.“線上+線下”的創新型教學方式
互聯網促使教學生態發生創新和變革,它以“教學管理的數字化”和“教學內容的線上化”作為教育互聯網化的主要形式。課程教學也逐漸從封閉到開放融合,從“傳統的封閉式”教學到“半開放式/連接式”教學的翻轉課堂和社會化組織的開放式MOOC課程教學等。老師在線下講授實時問題與指導實踐性教學,剩余龐大的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可由學生在線上通過MOOC課程自行學習。
2.“個性化定制式”教學改革
在大數據時代,事物的變化發展都可以構建大數據庫來模擬分析預測,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大數據的方式,來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調整,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中出現的普遍問題。比如,在掌握會計核算方法和原理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練習,可以利用學生練習和考試的答題數據,形成“大數據”,再找出學生的易錯點及重難點,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同時,可以建立手機學習平臺,利用大數據,根據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對其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知識推薦,拓寬了學習知識面的廣度。在課后,老師可以利用移動端將實時經濟動態、政策制度的變化等即時新聞在第一時間發送學生并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