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秀麗
商科教育從產生那天開始就呈現出與商業市場經濟緊密結合的鮮明特點。商科教育培養的人才是直接服務于社會商業經濟中的,可以說商科教育是商業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基本教育。商科人才的培養對一個國家的商業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家急需商業人才特別是適應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因此,著眼于當今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去探索中國商科教育的發展戰略和措施,研究商科人才培養規格,構建與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商科人才的知識結構,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商科概念界定
在界定商科的概念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商及商業的概念。“商”的概念起源于交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交換都具有“商”的性質,直到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后,以盈利為目的的交換活動出現,才初步顯現出“商”的特性。伴隨商的概念的出現,商人,商品的概念也同時產生,社會上也出現了商業。最初的商是根植于簡單的以盈利為目的的商品交換中,也就是主要局限于商品流通領域。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的小商品生產最終發展成了社會化大生產,原始的小商品經濟也發展為現在的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下又出現了以盈利為目的的廠商、批發商、零售商、經銷商、代理商,儲運商、廣告商、保險商、證券商等等,“商”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商品流通領域,“商”概念的內涵得到了極大擴展,一切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都可納入“商”的范圍。對商及商業事務中規律的認知和研究就成為商學,站在學科的角度就是商科。在我國目前學科劃分上將商科劃歸于工商管理大類。
(二)我國商學學科教育發展歷史演進過程
1.古代起源階段。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封建社會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商業發展比較緩慢,在這個時期,商學主要在兩個方面表現出來:一、師徒式的商學傳承。二、著書立論式的商學傳承。在我國的古代封建社會中,士、農、工、商,商排在最后,商人的社會地位非常低,更加沒有專門教授經商學問的地方,我國歷史上出現的各種形式的書院,也以教授入仕的學問為主。同時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還是小商品經濟,進行商品生產和交換的主體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作坊。經商之學的教育一般是徒弟居于店東之家,店東供給衣食住,授予商業技能,并為東家提供勞務的這樣一種互利行為,這種傳承是一對一的小眾人群的知識技能的傳承。著書立論的商學傳承,商學思想往往都散落在各種各樣的涉及商學的著作中,這種形式可以使商學思想在民間廣為流傳。
2.近代雛形階段。我國近代社會經歷了劇烈的發展變化,從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到半封建半殖民地,其間中國的政治、經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當西方強國進入中國社會后,亦激起國人自強之決心。在清朝末年鴉片戰爭之后,洋務派以“求富求強”的宗旨下,認識到求富,富國的重要性,亦在此時社會上出現了新辦學堂的嘗試。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新辦學堂都有重視商學,如張之洞創建的湖北自強學堂便設立“商務”課程,晚清商務大臣盛宣懷更是直接創辦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商科高等專門學校——南洋高等商務學堂。政府層面也出臺了《奏定學堂章程?實業學堂通則》對開辦實業學堂做了詳細的規定,在“求富求強”的宗旨下,商科作為獨立的商業學堂而單獨出現,同時該章程還規定大學堂內設分科大學堂,這就相當于現在大學里不同系所下可以分設不同專業,對于商科大學堂,當時的規定是下設三門,即銀行及保險學門、貿易及販運學門、關稅學門。同時為了保證商業大學堂的教學效果,章程還規定必須設置商業實踐場所,以供學生學習商學,這也相當于現在大學中商科的實踐教學。此舉可以說是在我國大學中設立商科之開端了。時間進入民國時期,此時的商科教育在前期積淀的基礎上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1912年,教育部發布的《大學令》中,規定商科為七大學科之一,并且規定以僅有文科而無理科的學校要兼有法商二科才有資格名為“大學”,更加鞏固了商科在大學中的地位。在大學之下還推廣設置地方性的商業專門學校,來培養商科人才。在這段時期中,商學教育伴隨著開辦大學,學校而出現,也是我國商學開始正規系統的學校教育的開端時期。但是在初創階段中,一切都是屬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商業學堂基本都存在教程不足,缺乏師資的情況,并且規模都比較小。時間進入國民黨統治時期,商科從原來的商業學堂并入到了綜合性大學的經濟系。1929年4月國民政府公布了一系列關于大學及大專院院校設置的規定,規定要求全國各大院校分為國立、省立、市立和私立四種,學分科改為學院,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國民政府統治期結束。
3.現代發展分析。新中國成立至今,基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幾個階段,可以將商科教育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1965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采用的是計劃經濟,此時的商科是建立在計劃經濟下的商科。最初我國大學中的商科通過借鑒蘇聯的《蘇維埃貿易經濟學》,之后我國各大院校在此啟發下各自編制出自己的教程,如中國人民大學的《中國社會主義商業經濟》等。第二階段,1966—1976年。這是我國的特殊歷史時期文革時期,商科全部被取消,商科處于停辦狀態。第三階段,1978—1998年。改革開放后,恢復高考,我國經濟采用了市場經濟體制,此時商科教育又回歸正軌,并得到了大力發展,翻譯引進大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商學文獻及教程,也借鑒了國外商科專業設置和教學的經驗,豐富了我國商科學科體系和教學內容,在這一時期中我國構建了商科的從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多層次教育體系。第四階段,1998年至今。1998年,繼1993年專業調整,教育部又進行了一次大的專業結構調整,這次專業結構調整取消了商業經濟專業,各校進行相應的專業調整,調整后,使得商學學科劃分更合理更細致,形成了專業群,商科系統相較于前期則是更加充實和壯大了。
(一)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分析
信息環境飛速變化,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產業不斷涌現。原有的一些基礎工作不斷被工具、技術所取代。例如,世界傳媒巨頭的貝塔斯曼書店關閉,告別傳統書店的時代,依托網絡技術,從實體市場轉向網絡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環境不斷變遷,網絡時代的商業社會已經來臨。除了以淘寶、京東為典型代表的專門網商平臺外,各種社交工具也成為了商業交易的途徑,微商的出現,任何人只要有資源都可以拿來交易,哪怕是在家一次性多做出來的曲奇餅干,都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網絡平臺交易出去。這是這個時代經濟借助技術手段所展現出的特色。同時網絡經濟時代更加鞏固了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地球在互連網的聯通下變成了地球村,跨國貿易變得很簡單也很頻繁,全世界的商品資源在互連網的連接下做到了流通。因此,當今的商業經濟社會,對商科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商科人才具有較高的跨界綜合素質:有批判性思維、溝通交流、組織規劃能力,以及跨界的綜合知識和能力。
(二)傳統商科教育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要求
1.傳統商科教學思路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不滿足社會發展對商科人才的需求。當今社會經濟在技術的助推下,發展成指數的態勢,可以說達到了日新月異的程度。這就要求依托社會經濟發展的商科的知識更新要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商科人才。從學術的角度看高等商科教育,確實是領導著學術,學科的潮流,但是在學術,學科內容對接人才培養上傳統商科教育似乎沒有放開眼界,解放思想觀念,沒有采用一種變通的思維去對接,導致培養出的人才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具體表現在教育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方法陳舊。教材形式,老套內容過時,在教學過程中過多加入了政策演繹,教學內容缺乏變通,同時也缺乏實踐基礎。教學手段方法上仍然采用單一的教學手段,一支粉筆“打天下”。灌輸式教學方法多,啟發式、實踐性的教學形式少,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居多,但對能力、素質培養不足。
2.傳統商科教育學科體系不夠全面,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商科綜合人才。商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出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商科人才,從根本上看所有與市場相關聯的經濟和管理內容都應該是商科教育所要關注的內容,但是傳統商科教育由于學科自身的問題沒有打通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知識壁壘去設置學科體系及課程體系,這樣就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全面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商科人才的需求。同時傳統商科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過度分化,也就是分化有余但是綜合不足的情況,教學內容越來越具體越來越專,失去了學科的綜合性,培養出的人才綜合能力也欠缺。
3.傳統商科教育不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求。現今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要求培養出的商科人才也能適應全球化經濟的需求。傳統商科教育中既沒有重視教師及學生間的國際的交流與合作,也沒有引進吸收國外的商科教育的先進的教學理念。對涉外貿易的一些課程也僅僅只停留在書本老舊知識的傳授上,甚至有些商科專業都沒有涉外貿易的課程。像國內大部分的傳統會計專業,幾乎都沒有開設外貿會計相關聯的課程,即使開了也是獨立的專門講核實的一門課程,不能對外貿實務的知識融合貫通,學生掌握的效果就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傳統商科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商科專業人才是難以適應經濟全球的需求的。
(三)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賦予商科教育新內容
1.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視角去定位新商科教育理念。新商科教育需要在“關注社會發展變遷、面向未來,培養有自我價值觀念的終身學習者的思想”下去定位商科教育。新的商業社會下,企業更需要具有吸收問題、轉換問題能力的商業人才。因此新商科教育應該樹立培養學生在商科領域的思辨思維、表達與思考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使之既滿足行業需要,又適應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需要的重要理念。同時現代社會是商業、技術和人文愈發深層次融合的新商業社會時代,商業人才需要逐步構建起“數據思維”、“交互思維”、“哲學思維”、“美學思維”,這些不同思維間的交叉融合不但是商業創新的動力源泉,也是商業人才自我發展的基礎。此外站在時代的角度上看,當下已進入了網絡時代的商業社會,新商科教育還要建立培養學生新商業思維模式的理念。
2.破除知識壁壘,立足于市場商業經濟實況構建新商科專業及課程體系。所有與市場相關聯的經濟、管理學知識之間是沒有界限的,都是為了服務于市場經濟。而一旦把這些知識從現實市場經濟中脫離出來,進入大學后,因為人為的學科劃分,會把這些知識分離開來,形成所謂的知識或專業壁壘。新商科教育要想培養符合社會市場需求的復合型商科人才,就必須打破知識壁壘,重構商科專業的內涵與外延。構建集經濟學、管理學、傳播學、計算機科學技術、數據科學等的跨專業綜合的商科專業群和相應的課程體系。
3.基于學生認知規律和商業時代特點探索新商科教育的新范式。商科來源于社會經濟市場實踐,最終也要運用到實踐中去,商科教育對社會中的產業經濟動發展動向反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商科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地方就是實踐導向的教育。在此基礎上新商科教育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環境、考核評估方式,采用集信息化教學、情景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小組討論模式教學,聘請企業專家聯合教學等的全方位立體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在注重學生學習體驗情境和實踐性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