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梅
伴隨我國進入市場經濟改革深化轉型的關鍵期,鄉鎮企業也一舉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的產業。對于正處于發展上升期的鄉鎮企業來說,當前雖依然面臨著經營方式相對粗放、高水平專業技術人員匱乏等諸多問題,但在種種問題之中,管理企業經濟活動的會計能否堅守誠實守信以促進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成為近年來經濟領域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發揮會計誠信工作對鄉鎮企業發展的保障作用,也成為迫在眉睫的緊要工作。
鄉鎮企業會計的日常工作包含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的統計分析,而“誠信”作為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基石,對于企業會計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為:一是按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記賬和編制會計報表,提供準確無誤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分析數據;二是秉持職業道德,抵住利益誘惑,為企業保守商業機密;三是以企業信譽為衡量原則,拒絕客戶的不正當要求,合理地為企業選擇合作對象,為實現企業的長足發展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做出貢獻。綜上所述,誠信是鄉鎮企業經濟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在鄉鎮企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關鍵要素的背景下,會計管理作為企業運行的重要環節,其從業人員誠信與否不僅直接關系到會計的工作成效和質量好壞,還事關企業信譽的建立、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宏觀經濟政策的論證,甚至對社會誠信體系的重構及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具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意義。
1.鄉鎮企業會計職業道德缺失,誠信工作意識淡薄。從目前我國鄉鎮企業的發展來看,大部分企業都屬集體所有制經濟,甚至存在部分靠傳統家族勢力運營的“家族”企業,會計從業人員多為當地文化素養不高的失地農民或家族利益相關者,他們業務能力不高,不學法、不懂法,缺乏對會計工作準則的掌握和了解;并且習慣于聽從企業管理者的指示,缺乏基本的獨立思考空間。而與此同時,因鄉鎮企業發展多考慮滿足當地經濟增長要求或受家族利益驅動,在缺乏自我約束和監督機制的情況下,直接導致會計在日常工作中頻繁突破相關規章制度,所統計的數據也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狀況,嚴重時還會出現會計違規違法作業、干擾市場經濟秩序的情況。
2.行業標準規范體系不完善,誠信工作依據不足。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改革攻堅克難的深水區,鄉鎮企業也面臨著許多改革發展的壓力,轉型路徑亟待明確,標準制度亟待建立。然而在我國,會計誠信建設方面的法律法規十分匱乏,針對鄉鎮企業會計誠信的標準規范更是滯后,難以對當前會計誠信度不高的問題加以遏制。以最新完善的《會計法》為例,其中規定了企業直接負責人對相關部門所提供數據的真實性負有責任,而未對業務主管或其他相關業務負責人做出有效約束,現實中賬實不符、費用支付混亂、成本不實、潛虧掛賬等問題頻發,最終使相關規定對會計工作的監督保障作用大打折扣,無形中加劇了鄉鎮企業會計工作誠信缺失的混亂局面。
3.政府監督管理不力,誠信工作缺乏相應管理保障。當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受到多元化文化價值理念的沖擊,過去“一諾千金”的中華民族傳統利義觀念逐漸難敵“金錢萬能論”的利益至上論,許多缺失誠信的經營理念和行為亟待整治。而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中,我國的政企分離改革尚處探索階段,政府角色轉變不到位的情況比比皆是,政府既是經濟利益主體,又是管理者和法規、制度的制定者,很難對各種問題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斷,導致了很多會計誠信問題都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置,不僅使更多的企業會計心存僥幸、以身試法,在社會上也無法樹立起以“講誠信為榮,不講誠信為恥”的道德評價和約束機制,導致誠信缺失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良性運轉的市場環境難以為續,這也成為鄉鎮企業邁向健康良性發展道路的巨大障礙。
1.大力完善行業標準規范,填補行業空白,為鄉鎮企業會計誠信工作提供依據。政府有關部門及相關研究機構應牽頭有關地方政府,在對鄉鎮企業會計工作現狀進行詳盡調研的基礎上,對《會計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更新修正,對問題空白管控地帶的標準規范盡快進行制定,減少虛假會計信息的施展空間,有效規避因會計誠信缺失而引起的數據來源不實、信息虛假等問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行業內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等的制定不是最終目的,對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稅務監督等各項規定進行統一,對其進行細化,提高措施的現實針對性,盡量降低或杜絕粉飾財務報告的情況出現,才能達到為會計行業管控提供依據的目標。
2.引入司法途徑,提高失信成本,加大對鄉鎮企業會計失信行為的懲處力度。獲取利潤最大化是所有企業經營的“天性”,而會計造假產生巨大的預期收益,這也正是鄉鎮企業經營者指使會計違法違規操作、行業誠信缺失現象屢禁不止的根本所在。因此加大對會計造假的懲罰力度,提高會計失信成本,無疑是遏制會計造假的重要措施。有關政府部門應建立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誠信檔案,從外部給予會計人員自律的壓力;成立會計信用中介機構,并對機構、政府、受評企業等各方職責予以明確,以此加強對會計供給信息的審核;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嚴格企業的財務行為,建立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的連帶責任,以此確保審計的獨立性,加大對失信行為懲處力度。另外,結合鄉鎮企業實際情況,還可成立民間監督團體或會計行會,同步完善民事賠償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對會計誠信的監督作用。通過采用多種行政管理手段,有效加強執法監督,規范鄉鎮企業經營,為凈化市場環境、創造風正云清的社會誠信氛圍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強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其業務水平。廣大鄉鎮企業應切實轉變經營理念,意識到誠信工作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意識到強化行業自律、提高從業人員業務素養,增強會計人員抵御外界利益誘惑的能力,是解決行業誠信缺失的根本路徑。企業應加大對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的教育力度,采取專家講座及培訓、觀看警示片等多樣形式,對企業負責人及會計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在將會計業務培訓列入企業發展計劃的同時,注重營造濃厚的會計誠信工作氛圍。會計從業人員也要利用各種形式的研討班,結合自身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與其他同行進行經驗交流互動,共同探討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潔身自律與企業發展并行不悖,同時自覺加強對相關法律的學習,強化自我約束力。
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會計的誠信工作可謂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生命線,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面對當下鄉鎮企業會計職業道德缺失、誠信工作意識淡薄,行業標準規范體系不完善及政府監督管理不力等諸多問題,政府應身先士卒,大力完善行業標準規范,加大對鄉鎮企業會計失信行為的懲處力度;企業也應轉變自身經營理念,將加強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教育作為企業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只有這樣,才能為鄉鎮企業的發展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