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銀泉
(云南省大理州鶴慶縣茶桑果藥站,云南 鶴慶 671500)
為了節約桑園病蟲害防治用工,提高勞動效率,廣大蠶農經常將多種桑園殺蟲劑、殺螨劑和殺菌劑混合使用,時有引起桑園藥害及家蠶中毒事件發生,為了掌握桑園常用殺蟲劑、殺菌劑和殺螨劑混合使用對蠶桑生產安全性及對桑園病害的防治效果,篩選出經濟、安全、有效的防治桑褐斑病和桑白粉病的藥劑組合,有效地控制了兩種桑園主要病害的發生與蔓延,提高桑葉產量及質量,保證養蠶安全,增加農民收入,2017年特開展桑園常用病蟲害防治藥劑混合使用對蠶桑生產安全性及常見病害防效的試驗研究,試驗結果如下:
1.1供試藥劑及材料
供試藥劑為77.5%敵敵畏乳油(昆明農藥有限公司)、40%辛硫磷乳油(江蘇寶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73%克螨特·炔螨特乳油(麥德梅農業解決方案有限公司)、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江蘇藍豐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5%科惠·丙環唑乳油(江蘇豐登作物保護股份有限公司)、10%世高·苯醚甲環唑(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75%瓜果飄香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湖南大方農化股份有限公司)。
供試桑樹品種為鶴慶縣金墩鄉北溪村桑園的女貞桑,樹齡15年,低干養成,栽植密度1520株/666.7m2,行株距1.33m×0.33 m,全園桑樹長勢均勻,品種一致,立地條件旱地,肥力中等。
驗證養蠶安全性的供試蠶品種為“云七×云八”。
1.2試驗設計
按試驗方案要求,殺蟲劑、殺螨劑與防治褐斑病和白粉病的藥劑混合使用,共設11個處理,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共設33個小區。小區處理情況見表1。

表1 小區處理分組情況
小區分布圖:

1.3試驗方法
本試驗全年進行兩次重復試驗,即2017年的早秋蠶與晚秋蠶兩季(2017年8月-2017年10月)。
1.3.1藥害調查方法。結合天氣情況,于2017年8月4日與9月20日分別對試驗田塊進行噴藥,并在每次噴藥后第10天對處理1-7的桑樹藥害癥狀以及對全年桑樹生長情況進行調查, 其調查結果見表2。(因在以往的試驗中表明科惠、世高和多菌靈對蠶和桑均無毒無害,故本試驗中藥害和安全性方面對處理8至處理10不做調查)。
1.3.2安全性調查方法。早秋蠶、晚秋蠶期間,每次噴藥后的第4天,分別對處理1至處理7的桑樹采葉試喂,每種處理的桑葉各試喂50條蠶,凡是出現中毒癥狀,第二天重新換50條樣蠶繼續試喂,直至無中毒癥狀為止,并記錄好各個處理藥劑的殘效期;最終將蠶一直飼養至上蔟結繭并調查飼養成績。(因為早秋蠶安全性試驗后各處理桑葉試喂蠶均能正常上蔟結繭且蠶繭各項指標正常,所以晚秋蠶安全性試驗后未將50頭蠶試喂至上蔟,無飼養成績。)
1.3.3防治效果調查方法。在各處理的每個小區,調查選定的好、中、差3株桑樹,每株固定好、中、差3個枝條,做好標記。早秋蠶、晚秋蠶期間,在每次噴藥后的5齡蠶中期調查所選枝條葉片的病葉率、病情級數,計算病情指數和相對防效等。
病情指數分級判定標準:
級數判定標準
0級全葉無病斑
1級葉片僅現霉點,病斑占葉面積5%以下
2級病斑占葉面積5%—15%
3級病斑占葉面積15%—30%
4級病斑占葉面積30%—50%
5級病斑占葉面積50%以上
病情指數和相對防效計算公式:
病情指數=
相對防效(%)=
2.1多種藥劑混合使用對桑樹的藥害情況
從表2可知,本試驗所用的幾種殺蟲劑、殺螨劑、殺菌劑混合使用對桑樹不產生藥害,桑樹全年均能正常生長。

表2 桑樹藥害癥狀、全年桑樹生長情況調查表
注:0為正常生長無藥害、□為發生藥害。
2.2藥劑混合使用對家蠶飼養的安全性情況
從表3和表5可知,混合藥劑對蠶安全性調查來看,混合使用后藥劑殘效期不長,6d后無中毒現象,建議生產中在正常條件下噴藥7d后采葉喂蠶。從表4可知,各種混合藥劑使用后不影響家蠶的飼養成績,各處理的50頭家蠶均能正常發育和上蔟結繭。
注:0為不中毒、□為中毒。

表4 早秋蠶飼養成績調查表(9月9日)
注:各處理供試蠶頭數均為50頭。

表5 晚秋蠶安全性調查表(9月20日噴藥)
注:0為不中毒,□為中毒。
2.3藥劑混合使用對桑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從表6可知,混合藥劑在早秋季對桑白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各處理的相對防效結果在5.1%~50%之間,差異較顯著。防治效果為前三的依次是處理2(相對防效50%、病情指數12.8、發病率38.7%)、處理7(相對防效50%、病情指數12.8、發病率54.1%)、處理1(相對防效43.4%、病情指數14.5、發病率32.2%)。
從表7可知,混合藥劑在晚秋季對桑白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各處理的相對防效結果在6.7%~36.9%之間,差異顯著。防治效果為前三的依次是處理2(相對防效36.9%、病情指數12.3、發病率32.2%)、處理4(相對防效34.4%、病情指數12.8、發病率33.4%)、處理5(相對防效30.3%、病情指數13.6、發病率29.1%)。
結合早秋、晚秋兩季實驗結果綜合分析,對桑白粉病防治效果最好的藥劑是處理2(77.5%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73%克螨特·炔螨特乳油4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0%世高·苯醚甲環唑20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混合使用),早秋季相對防效50%、病情指數12.8、發病率38.7%,晚秋季相對防效36.9%、病情指數12.3、發病率32.2%。另外還有處理7(75%瓜果飄香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早秋季相對防效50%、病情指數12.8、發病率54.1%。

表6 早秋蠶桑白粉病防治效果調查表(8月28日)
注:上表數據為三個重復小區的綜合數據

表7 晚秋蠶桑白粉病防治效果調查表(10月10日)
注:上表數據為三個重復小區的綜合數據
2.4藥劑混合使用對桑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從表8可知,早秋季桑褐斑病發病偏輕,混合藥劑在早秋季對桑褐斑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各處理的相對防效結果在1.1%~68%之間,差異較顯著。防治效果為前三的依次是處理5(相對防效68%、病情指數5.7、發病率10.8%)、處理4(相對防效57.3%、病情指數7.6、發病率7.6%)、處理2(相對防效53.9%、病情指數8.2、發病率8.2%)。
從表9可知,混合藥劑在晚秋季對桑褐斑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各處理的相對防效結果在1.6%~31.6%之間,差異顯著。防治效果為前三的依次是處理1(相對防效31.6%、病情指數13.2、發病率48.7%)、處理6(相對防效30.1%、病情指數13.5、發病率41.6%)、處理5(相對防效25.4%、病情指數14.4、發病率46.4%)。
結合早秋、晚秋兩季實驗結果綜合分析,對桑褐斑病防治效果最好的藥劑是處理5(77.5%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73%克螨特·炔螨特乳油4000倍液,百菌清6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混合使用),早秋季相對防效68%、病情指數5.7、發病率10.8%,晚秋季相對防效25.4%、病情指數14.4、發病率46.4%。該處理的試驗結果在早秋、晚秋兩季實驗中均為前三。

表8 早秋蠶桑褐斑病防治效果調查表(8月28日)
注:上表數據為三個重復小區的綜合數據

表9 晚秋蠶桑褐斑病防治效果調查表(10月10日)
注:上表數據為三個重復小區的綜合數據
2017年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本試驗所用的幾種殺蟲劑、殺螨劑、殺菌劑混合使用對桑樹不產生藥害,桑樹全年均能正常生長;藥物殘效期不長,正常條件下噴藥7d后可采葉喂蠶,家蠶均能正常發育和上蔟結繭。
3.3本試驗基本摸索出適宜我縣桑白粉病和褐斑病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效果顯著且穩定,值得進一步試驗、示范和推廣。